未知
最新好看的“未知”的搜索结果推荐
共13集全
超译百人一首歌之恋
主演:梶裕贵诹访部顺一早见沙织远藤绫千叶进步下野纮暂无
简介: 日本在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这方面真的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很多动漫,用充实有趣的剧情,讲述和传承传统文化,比如日本传统文化和歌——《超译百人一首 歌之恋》、日本落语文化——《昭和元禄落语心中》、日本传统纸牌游戏“歌留多”——《花牌情缘》、日本传统文学名著——《源氏物语千年纪genji》等等,这些小编会在之后相继为大家分析,可以持续关注哦! " ?这次要分享的是一部以书法为题材的冷门佳作《元气囤仔》,豆瓣评分9.3,这部番讲述了一位出身书道世家、年轻有为的书道家半田清舟,因在自己的表彰会长被书道展览馆的馆长批评,他出手狠揍了这位老者,其父亲将他放逐到了自己小时候曾经修行过的五岛,希望清舟在那里能够重新找回初心。这位桀骜不驯、脾气古怪的少年书道家,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群聒噪的可爱孩子们,并开始了他热热闹闹的“艰辛”修行之路…… " 说到书法,大家可以在韩国和日本的很多影视作品中看到中国的汉字书法,日韩的书法文化都是由中国流传过去的。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中国的书法也随之在日本展开。书法在中国年轻人中很少有会的,但是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他们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 这部番以书法家半田清舟的性格缺陷和在岛上的经历和成长,为我们传达了很多人生道理,他的性格和经历,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了,多看几遍这部番,或许你也会喜欢上书法,领略到书法的魅力。 " 书法忌临摹,注入灵魂方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的主人公半田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书法才俊,从小受父亲影响,刻苦练书法,并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有个戏耍打闹的童年,他没有自我、没有个性、没有童年,因此他的字虽然规规矩矩、板正的毫无瑕疵,但是却被老馆长一句点破是没有灵魂的、平凡无趣的字。 " 在书法上我们熟知的很多书法家能自成一派,形成自己的字体和风格,比如:王羲之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曾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而半田犯了一个书道家很容易犯的错误,临摹和无灵魂模仿,规规矩矩的字在外行人眼里是“漂亮的字”,但是成绩和高度却不能再进一步了。因此老馆长才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个年轻人的问题。 " “字如其人”这句话是适应于大多数人的,很多时候能从字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半田的生活经历促使他成为了一个有性格缺憾、生活经历匮乏的人,在小岛上,与朴实的村民、可爱淘气的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让他生活经历、情感、情绪等慢慢丰富起来,有了自我和灵魂的他,在书法创作中作品才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 " 在动画剧情的推动中,你会发现半田的字在一点点的变化,到最后的彻底释放,那个挥毫泼墨、酣畅淋漓的创作过程,不仅仅是半田自己完全享受其中,观众也会被感染。在喜欢的事情上“只要爬上去,才能看到很美的夕阳”,不尝试突破自己,怎么能看到更优秀的你。即使是不懂书法的人,动画中讲述的那些人生道理也值得所有人学习哦。 "
简介: 日本在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这方面真的值得我们学习,日本的很多动漫,用充实有趣的剧情,讲述和传承传统文化,比如日本传统文化和歌——《超译百人一首 歌之恋》、日本落语文化——《昭和元禄落语心中》、日本传统纸牌游戏“歌留多”——《花牌情缘》、日本传统文学名著——《源氏物语千年纪genji》等等,这些小编会在之后相继为大家分析,可以持续关注哦! " ?这次要分享的是一部以书法为题材的冷门佳作《元气囤仔》,豆瓣评分9.3,这部番讲述了一位出身书道世家、年轻有为的书道家半田清舟,因在自己的表彰会长被书道展览馆的馆长批评,他出手狠揍了这位老者,其父亲将他放逐到了自己小时候曾经修行过的五岛,希望清舟在那里能够重新找回初心。这位桀骜不驯、脾气古怪的少年书道家,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群聒噪的可爱孩子们,并开始了他热热闹闹的“艰辛”修行之路…… " 说到书法,大家可以在韩国和日本的很多影视作品中看到中国的汉字书法,日韩的书法文化都是由中国流传过去的。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中国的书法也随之在日本展开。书法在中国年轻人中很少有会的,但是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他们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 这部番以书法家半田清舟的性格缺陷和在岛上的经历和成长,为我们传达了很多人生道理,他的性格和经历,可以说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了,多看几遍这部番,或许你也会喜欢上书法,领略到书法的魅力。 " 书法忌临摹,注入灵魂方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的主人公半田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书法才俊,从小受父亲影响,刻苦练书法,并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有个戏耍打闹的童年,他没有自我、没有个性、没有童年,因此他的字虽然规规矩矩、板正的毫无瑕疵,但是却被老馆长一句点破是没有灵魂的、平凡无趣的字。 " 在书法上我们熟知的很多书法家能自成一派,形成自己的字体和风格,比如:王羲之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曾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而半田犯了一个书道家很容易犯的错误,临摹和无灵魂模仿,规规矩矩的字在外行人眼里是“漂亮的字”,但是成绩和高度却不能再进一步了。因此老馆长才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个年轻人的问题。 " “字如其人”这句话是适应于大多数人的,很多时候能从字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半田的生活经历促使他成为了一个有性格缺憾、生活经历匮乏的人,在小岛上,与朴实的村民、可爱淘气的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让他生活经历、情感、情绪等慢慢丰富起来,有了自我和灵魂的他,在书法创作中作品才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风格。 " 在动画剧情的推动中,你会发现半田的字在一点点的变化,到最后的彻底释放,那个挥毫泼墨、酣畅淋漓的创作过程,不仅仅是半田自己完全享受其中,观众也会被感染。在喜欢的事情上“只要爬上去,才能看到很美的夕阳”,不尝试突破自己,怎么能看到更优秀的你。即使是不懂书法的人,动画中讲述的那些人生道理也值得所有人学习哦。 "
梶裕贵诹访部顺一早见沙织远藤绫千叶..
01-07
动漫
共52集全
特尔莫和图拉之小手工
主演:内详
简介:引言 英国工业资本对印度民族经济的破坏,是无孔不入的,无论城市工商业或农村经济都未逃脱它的魔爪。英国机器工业品不仅摧毁了印度城市手工业,也沉重地打击了印度的农村手工业,破坏了古老的农村公社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的特殊结合。 英国工业资本要发展,工业资本家要发财,哪管印度人民的死活。他们考虑的是:印度“是否能用他们土地的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这就是说,把印度的手工业摧残之后,如果不设法使印度用农业物产来偿付英国的工业品。那么,如此贫困的印度,作为英国商品销售市场,前途是不美妙的。 因此,他们要求:“印度供给对英国的工业革命所需的几种主要原料中一皮革、油类、染料、黄麻和棉花,同时给英国的铁和棉的工业品一个发达起来的市场。”这就是说,要把印度开拓成为“一个发达起来的市场”,就必须发展印度的原料生产和输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印度变为“英国的农场”,变为英国工业资本的农业殖民地。 " 1832年,英国国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的头面人物,直接参加国政,对于英国的印度政策,日益起着有力的作用。为了实现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英国政府于1833年准许英国人在印度取得土地,经营种植园。新的种植园制度很快在印度发展起来。还在十九世纪之初,英国殖民者已在孟加拉经营蓝靛的种植和加工,开始了印度农业殖民地化的过程。他们用非法手段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蓝靛,又用诱骗办法把远处的所谓“山地苦力”弄到孟加拉来制造蓝靛。他们在孟加拉设立三四百所蓝靛加工厂。 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他们发展种植园,每年运往英国的蓝靛总值达360万英镑之巨,成为印度的一宗重要输出物资。随着印度农业殖民地化的迅速进行,茶叶、咖啡、橡胶等种植园经营方式先后在印度发展起来。1839年,英国殖民者开始在阿萨姆经营茶树种植。他们诱骗远地的男女劳动者签订合同,成为契约工,到茶园作苦力,强迫从事奴隶般的劳动,有不堪压榨而逃跑者,他们根据自订的所谓“条例”,逮回残酷惩罚。咖啡、橡胶等种植园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这种制度其实是变相的奴隶制度,许多最初的种植园主,都是从西印度群岛来的。他们非常粗鲁,却是监督奴隶的能手。他们来到印度,就把美洲奴隶制观念和习来到印度。被网罗进种植园的印度劳动人民,从此落入骇人听闻的人间地狱。其“惨状曾由1860年的印狄果调查团加以暴露。今天有一百多万工人,比纺织、采煤、工程、钢铁等工业中工人相加总数还多,被束缚在茶、橡胶和咖啡等种植园中。”印度被迫从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农业国家,迅速变为英国工业资本的农业殖民地,向英国工业供应原料并销纳英国的工业品。 " 从此,印度的原料输日呈现跃进形式。原棉的输出额从1813年的900万磅增加到1833年的3200万磅,1844年的8800万磅;羊毛从1833年的3700磅增加到1844年的270万磅;亚麻子从1833年的2100蒲式耳增加到1844年的237000蒲式耳。1849年至1914年,原棉的输出总值从170万英镑增加到2200万英镑,即近十三倍。原棉的输出量从1833年的32000万磅增加到1914年的96300万磅,即三十倍以上。黄麻的输出总值从1849年的6.8万英镑增加到1914年的860万英镑,即一百二十六倍以上。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从饥饿的印度输出日益增多的谷物。以大米和小麦为主的谷物输出总值,1849年为85.8万英镑,1858年为380万英镑,1877年为790万英镑,1901年为930万英镑,1914年为1930万英镑。六十余年间,从印度输出的谷物增加了二十一倍以上。这是从饥饿不堪的印度农民口中夺走的粮食,是仅次于鸦片和棉花的一项大宗输出。随着农业殖民地化的加深,素以农产丰饶闻名于世的印度,这时连自己人口也不能养活了,自给有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农业的破坏日益加深,印度饥荒的次数和剧烈的程度也日益加深。十九世纪上半期,印度共发生七次饥荒,因饥荒而死亡的人数约150万。十九世纪下半期共发生二十四次饥荒,仅据官方记录,死亡人数就在2000万以上。“约略地说,饥荒和欠收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中比一百年前多三倍,其范围也大三倍。”景象之惨,为世界历史所罕见。 " 从印度沦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即印度经济殖民地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英国工业资本掠夺印度人民并彻底破坏印度社会经济结构的一般情景。马克思在分析这一破坏过程时,把1813年作为分水岭。他指出,在这时以前,虽然由于英国对印度的大量掠夺,土地私有制地实行,以及对灌溉和公共工程的忽视等等,使印度的农村公社开始崩溃,但还没有给它以致命的打击,因为单是收税人不能完成这种任务,要消灭此等村落自给自足的特性,必须破坏极旧的工业”。 1813年以后,随着英国工业品的大量输入,才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才消灭了农业与手工业特殊结合的社会经济结构,开始把幅员广阔的印度变成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使印度经济沦为殖民地经济。英国工业资本掠夺印度,使印度经济殖民地化的整个过程,其破坏性较之商业资本侵略时期是更广更深刻的。它对印度倾销英国的工业品,迫使印度沦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它掠取印度的原料和粮食,迫使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农业附庸,终于摧毁了印度的城乡手工业,粉碎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内战、外侮、政变、被征服、闹饥荒,所有这一切接连不断的灾难,不管它们对印度斯坦的影响显得多么复杂、猛烈和带有毁灭性,只不过触动它的表面,而英国则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印度失掉了它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它的居民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悲惨的色彩。”当城市工业被摧毁时,大批手工匠逃往农村寻求生计,但连农村也被破坏,印度人民再也无处投奔。英国殖民统治所造成的无穷无尽的灾难,印度人民是不能长久忍受的。他们用起义来回击了侵略者。 " 1855~1856年,孟加拉爆发了山特尔农民暴动。1860年,孟加拉的蓝靛种植园工人大罢工。1875年,可刺佗农民大暴动。此外还有大大小小无数次暴动。这中间,给英国殖民统治者极大震动的是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广大的印度农民和手工业者酝酿并参加了这次大起义,与农民和手工业者有联系的印度“士兵”,因不堪英国军官的歧视和压迫,而发动了这次大起义。 这次持续两年之久,席卷恒河流域的民族大起义,虽然由于没有统一领导和统一步调,加以内部阶级复杂,最后遭到残酷镇压,但对于英国的殖民统治,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起义中,东印度公司完结了它可耻的罪恶历史。1858年7月,英国国会被迫通过“关于改善治理印度的法案”,正式结束东印度公司。英王直接统治印度。1876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自封为“印度女皇”。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殖民主义者采取了一些重要的经济手段,来促使印度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建筑铁路。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印度大力建筑铁路,以便更快更省地把英国工业品输送到印度内地,并把内地的原料、粮食等运往沿海口岸。为了这个目的,两家私人铁路公司,即“东印度铁路公司”和“大印度半岛铁路公司”1845年在伦敦成立。它们得到英国国会和东印度公司的支持,修建铁路所占用的土地,东印度公司免费租给铁路公司使用九十九年,铁路投资的最低股息,东印度公司予以保证,当铁路的净收入少于投 资额的5%时,其差额由东印度公司补足;超过5%时,其超额部分半数归东印度公司。 " 1853年,从孟买到塔纳长20英里的印度第一条铁路,建成启用,到1857年,共建成了288英里的铁路。这之后,为了进一步倾销商品和掠取原料,为了镇压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即为了保证经济掠夺和军事控制的双重目的,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全印加紧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七十年代起,印度殖民政府直接着手修建铁路,除从搜刮来的租税收入中拨款外,还在英国发行大量的铁路债券,募集资金,以加速铁路网的建设。 从此,印度的铁路迅速增加,到1871年,已建成5077英里,1881年增至9891英里,1891年增至17564英里,1901年增至25371英里,1913年达34656英里。这些铁路的干线,都是从各大海港通往内地原料产区的,用的是宽轨,而联结各干线的一些支线,用的则是中轨或窄轨。干线上往来的货物运价定得很低,而内地各区之间通过支线转运的货物,运价定得很高。这显然只是为了英国工业资本便于掠取印度的丰富资源,开辟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迅速镇压印度人民反抗而采取的措施。 这样的措施,不是为了沟通印度内陆各地以发展印度的经济,恰恰相反,是为了阻碍印度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割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彻底破坏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印度经济完全殖民地化。结果是印度许多地方基本上变成了单一作物区。例如旁遮普主要生产小麦,孟加拉主要生产黄麻,马哈拉斯图拉主要生产棉花,马德拉斯主要生产花生,阿萨姆主要生产茶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修建铁路的投资,截至1901年为止,总额达22677万英镑。 必须指出,这笔巨额投资,无论是从英国募集来的或者是由殖民当局拔款来的,羊毛出在羊身上,主要来自印度人民的血汁。不仅如此,印度人民还得为自己血汗构成的所谓铁路投资,每年向英国人偿付利息和年金(包括印度铁路债券本息和私人铁路公司的保证利润),这笔金额,在1902年度达642万英镑之巨。 " 设立代理行。早在十七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已在印度建立商业据点。十八世纪末,印度的一些重要口岸出现了许多从事进出口贸易代理业务的英国商行。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独占权撤销之后,伦敦的许多大商行才纷纷在印度设立分行。这些商行的活动,主要是代理英国厂商向印度输入英国商品和输出印度商品,从事中介业务,因此,一般称之为“代理行”。这些代理行在十九世纪早期和中期,是英国工业资本使印度经济加速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们大大地促进了英国工业品流入印度,使印度沦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同时大大地促进了印度的原料品输往英国,使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 除了主要的进口中介业务之外,这些代理行还从事各式各样的其他业务活动:包买印度产品和包销英国产品;向土邦王公放高利贷;吸收东印度公司官员的储蓄,把他们掠夺的财产汇向英国,并向英国种植园主放款等银行业务;从事对其他东方国家的中介贸易,等等。有的代理行则自设银行,吸收资金,开展其他业务。有的代理行还拥有大种植园。这些为英国工业资本服务的代理行,其资本主要来自印度,来自东印度公司高级官员从印度人民身上掠夺而来的财富。 开办银行。1813年以前,东印度公司垄断印度贸易,自家拥有经营进口业务的资金来源,英国银行资本没有在印度设置机构的条件。东印度公司的资金,主要来自田赋等直接掠夺的收入,其次还来自印度的商业~高利贷资本。这些商业~高利贷资本,早在英国征服印度之前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的势力,不仅遍布印度城市,而且深入印度农村。其中较富裕者还在印度各地遍设行号。它们不仅向农民手工业者,小封建主放债,甚至还资助封建王公。资本薄弱者,一般从事国内贸易;资本雄厚者,还经营大规模的国外贸易。 东印度公司一面对它们排挤压制,一面广泛利用它们为自己服务。许多印度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了东印度公司的代理人,包税人,包销商,包购商。1813年以后,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独占权被撤销,英国工业资本大量打入印度,形势急剧转变,英国输入印度的工业品迅速扩大,印度输往英国的原料品日益增加。殖民者原有的资金来源,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英国的银行资本这时在印度有了用武之地。 " 在英国殖民当局的支持下,它们在印度设立了管区银行。除1809年最先成立的孟加拉管区银行外,1840年设立孟买管区银行,1842年设立马德拉斯管区银行。这些管区银行与东印度公司密切联系,具有殖民政府半官方银行的性质。它们除对较大规模的印度国内贸易提供信贷外,还广泛吸收存款。经理殖民当局的收支款项,享有钞票发行特权。此外,它们还勾结并利用当地商业高利贷资本为英国工业资本服务。1870~1900年间,这三家银行吸收的存款额增加了1.3倍。同时,由于英印之间贸易业务的增长,英国银行资本还在印度设立了主要经营对外贸易信贷的汇兑银行。 第一家汇兑银行“东方银公司”于1842年成立后,1853年又开设了两家新的汇兑银行,即“爱加利银行”和“亚洲特许银行”。这些英国汇兑银行在伦敦都设有办事处,与伦敦各大银行密切联系。在英国工业资本促使印度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的过程中,它们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后,还陆续成立“印度国民银行”,“德里和伦敦银行”,“有利银行”,在印度最大的三家英国汇兑银行。1870~1900年间,印度的英国汇兑银行的资本额增加了6倍多。 确立货币制度。为了适应英国工业资本掠夺印度的需要,1818年殖民当局开始统一印度的货币制度。确立银本位制,规定银卢比为唯一合法的支付手段,并先在印度南部和马德拉斯管地施行,1835年扩大到孟头和孟加拉管区。1823年,把卢比的对英汇率稳定在1卢比,2先令的比率上。1841年起,改行复本位制,允许金币流通,黄金兑换白银的比率定为1:15。这实际上是使印度货币从属于英镑,为英国工业资本的利益服务。适应英国工业资本要求的这些经济手段,在促使印度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在使印度沦为英国原料产地的过程中,英国工业资本为了进一步掠夺印度资源,还在印度投资兴办了一些采矿工业和原料加工工业。从十九世纪中叶起,英国资本在印度开办的采矿业有煤矿、锰矿、石油、金矿等。在这些采矿业中,十九世纪后半期较有发展的是采煤业。1843年,第一家英国资本开办的采煤公司“孟加拉煤业公司”成立。以后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兴建铁路网时期,采煤业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1860年,产煤量为29万吨;1900年,增为600万吨;1913年,达1600万吨。 在九十年代以前,印度一直大量进口英国煤;九十年代以后,不但逐渐减少了进口,而且还有少量出口。英国资本在印度的采煤业中占绝对优势。1904年,英国公司的采煤量占总产量的82%。但机械化程度很低,主要是为了利用印度工人的廉价劳动力,以便在掠夺印度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同时榨取印度的人力资源。次于采煤业的是锰矿采掘业。印度锰矿开采始于1892年。1900年,产量为127000吨;1913年,激增为815000吨。锰产几乎全供出口。 二十世纪初,印度锰矿生产占世界第一位。再其次是石油业。英国资本开采石油,是1885年英国把缅甸并入印度后开始的。英资“缅甸石油公司”于1886年成立。1899年,又成立阿萨姆石油公司。石油主要产区在缅甸,阿萨姆产量很小。至于黄金,因为产量不大,也没有什么发展。原料加工工业,也是十九世纪中叶开办的。 结语 英国投资最主要的部门是黄麻工业,此外还有丝织业、造纸业、棉花加工业、榨油业、碾米业、制糖业等。十九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麻制品业,主要靠俄国供应亚麻。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爆发后,俄国亚麻对英输出中断,印度黄麻对英输出急速增加。原料黄麻运往英国加工,不如在印度就地加工为有利。 参考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
简介:引言 英国工业资本对印度民族经济的破坏,是无孔不入的,无论城市工商业或农村经济都未逃脱它的魔爪。英国机器工业品不仅摧毁了印度城市手工业,也沉重地打击了印度的农村手工业,破坏了古老的农村公社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的特殊结合。 英国工业资本要发展,工业资本家要发财,哪管印度人民的死活。他们考虑的是:印度“是否能用他们土地的产物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这就是说,把印度的手工业摧残之后,如果不设法使印度用农业物产来偿付英国的工业品。那么,如此贫困的印度,作为英国商品销售市场,前途是不美妙的。 因此,他们要求:“印度供给对英国的工业革命所需的几种主要原料中一皮革、油类、染料、黄麻和棉花,同时给英国的铁和棉的工业品一个发达起来的市场。”这就是说,要把印度开拓成为“一个发达起来的市场”,就必须发展印度的原料生产和输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印度变为“英国的农场”,变为英国工业资本的农业殖民地。 " 1832年,英国国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的头面人物,直接参加国政,对于英国的印度政策,日益起着有力的作用。为了实现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英国政府于1833年准许英国人在印度取得土地,经营种植园。新的种植园制度很快在印度发展起来。还在十九世纪之初,英国殖民者已在孟加拉经营蓝靛的种植和加工,开始了印度农业殖民地化的过程。他们用非法手段强迫孟加拉农民种植蓝靛,又用诱骗办法把远处的所谓“山地苦力”弄到孟加拉来制造蓝靛。他们在孟加拉设立三四百所蓝靛加工厂。 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他们发展种植园,每年运往英国的蓝靛总值达360万英镑之巨,成为印度的一宗重要输出物资。随着印度农业殖民地化的迅速进行,茶叶、咖啡、橡胶等种植园经营方式先后在印度发展起来。1839年,英国殖民者开始在阿萨姆经营茶树种植。他们诱骗远地的男女劳动者签订合同,成为契约工,到茶园作苦力,强迫从事奴隶般的劳动,有不堪压榨而逃跑者,他们根据自订的所谓“条例”,逮回残酷惩罚。咖啡、橡胶等种植园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这种制度其实是变相的奴隶制度,许多最初的种植园主,都是从西印度群岛来的。他们非常粗鲁,却是监督奴隶的能手。他们来到印度,就把美洲奴隶制观念和习来到印度。被网罗进种植园的印度劳动人民,从此落入骇人听闻的人间地狱。其“惨状曾由1860年的印狄果调查团加以暴露。今天有一百多万工人,比纺织、采煤、工程、钢铁等工业中工人相加总数还多,被束缚在茶、橡胶和咖啡等种植园中。”印度被迫从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农业国家,迅速变为英国工业资本的农业殖民地,向英国工业供应原料并销纳英国的工业品。 " 从此,印度的原料输日呈现跃进形式。原棉的输出额从1813年的900万磅增加到1833年的3200万磅,1844年的8800万磅;羊毛从1833年的3700磅增加到1844年的270万磅;亚麻子从1833年的2100蒲式耳增加到1844年的237000蒲式耳。1849年至1914年,原棉的输出总值从170万英镑增加到2200万英镑,即近十三倍。原棉的输出量从1833年的32000万磅增加到1914年的96300万磅,即三十倍以上。黄麻的输出总值从1849年的6.8万英镑增加到1914年的860万英镑,即一百二十六倍以上。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从饥饿的印度输出日益增多的谷物。以大米和小麦为主的谷物输出总值,1849年为85.8万英镑,1858年为380万英镑,1877年为790万英镑,1901年为930万英镑,1914年为1930万英镑。六十余年间,从印度输出的谷物增加了二十一倍以上。这是从饥饿不堪的印度农民口中夺走的粮食,是仅次于鸦片和棉花的一项大宗输出。随着农业殖民地化的加深,素以农产丰饶闻名于世的印度,这时连自己人口也不能养活了,自给有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农业的破坏日益加深,印度饥荒的次数和剧烈的程度也日益加深。十九世纪上半期,印度共发生七次饥荒,因饥荒而死亡的人数约150万。十九世纪下半期共发生二十四次饥荒,仅据官方记录,死亡人数就在2000万以上。“约略地说,饥荒和欠收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三十年中比一百年前多三倍,其范围也大三倍。”景象之惨,为世界历史所罕见。 " 从印度沦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即印度经济殖民地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英国工业资本掠夺印度人民并彻底破坏印度社会经济结构的一般情景。马克思在分析这一破坏过程时,把1813年作为分水岭。他指出,在这时以前,虽然由于英国对印度的大量掠夺,土地私有制地实行,以及对灌溉和公共工程的忽视等等,使印度的农村公社开始崩溃,但还没有给它以致命的打击,因为单是收税人不能完成这种任务,要消灭此等村落自给自足的特性,必须破坏极旧的工业”。 1813年以后,随着英国工业品的大量输入,才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才消灭了农业与手工业特殊结合的社会经济结构,开始把幅员广阔的印度变成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使印度经济沦为殖民地经济。英国工业资本掠夺印度,使印度经济殖民地化的整个过程,其破坏性较之商业资本侵略时期是更广更深刻的。它对印度倾销英国的工业品,迫使印度沦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它掠取印度的原料和粮食,迫使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农业附庸,终于摧毁了印度的城乡手工业,粉碎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内战、外侮、政变、被征服、闹饥荒,所有这一切接连不断的灾难,不管它们对印度斯坦的影响显得多么复杂、猛烈和带有毁灭性,只不过触动它的表面,而英国则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印度失掉了它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它的居民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悲惨的色彩。”当城市工业被摧毁时,大批手工匠逃往农村寻求生计,但连农村也被破坏,印度人民再也无处投奔。英国殖民统治所造成的无穷无尽的灾难,印度人民是不能长久忍受的。他们用起义来回击了侵略者。 " 1855~1856年,孟加拉爆发了山特尔农民暴动。1860年,孟加拉的蓝靛种植园工人大罢工。1875年,可刺佗农民大暴动。此外还有大大小小无数次暴动。这中间,给英国殖民统治者极大震动的是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广大的印度农民和手工业者酝酿并参加了这次大起义,与农民和手工业者有联系的印度“士兵”,因不堪英国军官的歧视和压迫,而发动了这次大起义。 这次持续两年之久,席卷恒河流域的民族大起义,虽然由于没有统一领导和统一步调,加以内部阶级复杂,最后遭到残酷镇压,但对于英国的殖民统治,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起义中,东印度公司完结了它可耻的罪恶历史。1858年7月,英国国会被迫通过“关于改善治理印度的法案”,正式结束东印度公司。英王直接统治印度。1876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自封为“印度女皇”。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殖民主义者采取了一些重要的经济手段,来促使印度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建筑铁路。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在印度大力建筑铁路,以便更快更省地把英国工业品输送到印度内地,并把内地的原料、粮食等运往沿海口岸。为了这个目的,两家私人铁路公司,即“东印度铁路公司”和“大印度半岛铁路公司”1845年在伦敦成立。它们得到英国国会和东印度公司的支持,修建铁路所占用的土地,东印度公司免费租给铁路公司使用九十九年,铁路投资的最低股息,东印度公司予以保证,当铁路的净收入少于投 资额的5%时,其差额由东印度公司补足;超过5%时,其超额部分半数归东印度公司。 " 1853年,从孟买到塔纳长20英里的印度第一条铁路,建成启用,到1857年,共建成了288英里的铁路。这之后,为了进一步倾销商品和掠取原料,为了镇压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即为了保证经济掠夺和军事控制的双重目的,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全印加紧了大规模的铁路建设。七十年代起,印度殖民政府直接着手修建铁路,除从搜刮来的租税收入中拨款外,还在英国发行大量的铁路债券,募集资金,以加速铁路网的建设。 从此,印度的铁路迅速增加,到1871年,已建成5077英里,1881年增至9891英里,1891年增至17564英里,1901年增至25371英里,1913年达34656英里。这些铁路的干线,都是从各大海港通往内地原料产区的,用的是宽轨,而联结各干线的一些支线,用的则是中轨或窄轨。干线上往来的货物运价定得很低,而内地各区之间通过支线转运的货物,运价定得很高。这显然只是为了英国工业资本便于掠取印度的丰富资源,开辟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迅速镇压印度人民反抗而采取的措施。 这样的措施,不是为了沟通印度内陆各地以发展印度的经济,恰恰相反,是为了阻碍印度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割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彻底破坏印度的社会经济结构,使印度经济完全殖民地化。结果是印度许多地方基本上变成了单一作物区。例如旁遮普主要生产小麦,孟加拉主要生产黄麻,马哈拉斯图拉主要生产棉花,马德拉斯主要生产花生,阿萨姆主要生产茶叶。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修建铁路的投资,截至1901年为止,总额达22677万英镑。 必须指出,这笔巨额投资,无论是从英国募集来的或者是由殖民当局拔款来的,羊毛出在羊身上,主要来自印度人民的血汁。不仅如此,印度人民还得为自己血汗构成的所谓铁路投资,每年向英国人偿付利息和年金(包括印度铁路债券本息和私人铁路公司的保证利润),这笔金额,在1902年度达642万英镑之巨。 " 设立代理行。早在十七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已在印度建立商业据点。十八世纪末,印度的一些重要口岸出现了许多从事进出口贸易代理业务的英国商行。1813年,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贸易的独占权撤销之后,伦敦的许多大商行才纷纷在印度设立分行。这些商行的活动,主要是代理英国厂商向印度输入英国商品和输出印度商品,从事中介业务,因此,一般称之为“代理行”。这些代理行在十九世纪早期和中期,是英国工业资本使印度经济加速殖民地化的一个重要工具。它们大大地促进了英国工业品流入印度,使印度沦为英国的商品销售市场;同时大大地促进了印度的原料品输往英国,使印度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 除了主要的进口中介业务之外,这些代理行还从事各式各样的其他业务活动:包买印度产品和包销英国产品;向土邦王公放高利贷;吸收东印度公司官员的储蓄,把他们掠夺的财产汇向英国,并向英国种植园主放款等银行业务;从事对其他东方国家的中介贸易,等等。有的代理行则自设银行,吸收资金,开展其他业务。有的代理行还拥有大种植园。这些为英国工业资本服务的代理行,其资本主要来自印度,来自东印度公司高级官员从印度人民身上掠夺而来的财富。 开办银行。1813年以前,东印度公司垄断印度贸易,自家拥有经营进口业务的资金来源,英国银行资本没有在印度设置机构的条件。东印度公司的资金,主要来自田赋等直接掠夺的收入,其次还来自印度的商业~高利贷资本。这些商业~高利贷资本,早在英国征服印度之前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们的势力,不仅遍布印度城市,而且深入印度农村。其中较富裕者还在印度各地遍设行号。它们不仅向农民手工业者,小封建主放债,甚至还资助封建王公。资本薄弱者,一般从事国内贸易;资本雄厚者,还经营大规模的国外贸易。 东印度公司一面对它们排挤压制,一面广泛利用它们为自己服务。许多印度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了东印度公司的代理人,包税人,包销商,包购商。1813年以后,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贸易独占权被撤销,英国工业资本大量打入印度,形势急剧转变,英国输入印度的工业品迅速扩大,印度输往英国的原料品日益增加。殖民者原有的资金来源,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英国的银行资本这时在印度有了用武之地。 " 在英国殖民当局的支持下,它们在印度设立了管区银行。除1809年最先成立的孟加拉管区银行外,1840年设立孟买管区银行,1842年设立马德拉斯管区银行。这些管区银行与东印度公司密切联系,具有殖民政府半官方银行的性质。它们除对较大规模的印度国内贸易提供信贷外,还广泛吸收存款。经理殖民当局的收支款项,享有钞票发行特权。此外,它们还勾结并利用当地商业高利贷资本为英国工业资本服务。1870~1900年间,这三家银行吸收的存款额增加了1.3倍。同时,由于英印之间贸易业务的增长,英国银行资本还在印度设立了主要经营对外贸易信贷的汇兑银行。 第一家汇兑银行“东方银公司”于1842年成立后,1853年又开设了两家新的汇兑银行,即“爱加利银行”和“亚洲特许银行”。这些英国汇兑银行在伦敦都设有办事处,与伦敦各大银行密切联系。在英国工业资本促使印度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的过程中,它们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后,还陆续成立“印度国民银行”,“德里和伦敦银行”,“有利银行”,在印度最大的三家英国汇兑银行。1870~1900年间,印度的英国汇兑银行的资本额增加了6倍多。 确立货币制度。为了适应英国工业资本掠夺印度的需要,1818年殖民当局开始统一印度的货币制度。确立银本位制,规定银卢比为唯一合法的支付手段,并先在印度南部和马德拉斯管地施行,1835年扩大到孟头和孟加拉管区。1823年,把卢比的对英汇率稳定在1卢比,2先令的比率上。1841年起,改行复本位制,允许金币流通,黄金兑换白银的比率定为1:15。这实际上是使印度货币从属于英镑,为英国工业资本的利益服务。适应英国工业资本要求的这些经济手段,在促使印度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在使印度沦为英国原料产地的过程中,英国工业资本为了进一步掠夺印度资源,还在印度投资兴办了一些采矿工业和原料加工工业。从十九世纪中叶起,英国资本在印度开办的采矿业有煤矿、锰矿、石油、金矿等。在这些采矿业中,十九世纪后半期较有发展的是采煤业。1843年,第一家英国资本开办的采煤公司“孟加拉煤业公司”成立。以后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兴建铁路网时期,采煤业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1860年,产煤量为29万吨;1900年,增为600万吨;1913年,达1600万吨。 在九十年代以前,印度一直大量进口英国煤;九十年代以后,不但逐渐减少了进口,而且还有少量出口。英国资本在印度的采煤业中占绝对优势。1904年,英国公司的采煤量占总产量的82%。但机械化程度很低,主要是为了利用印度工人的廉价劳动力,以便在掠夺印度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同时榨取印度的人力资源。次于采煤业的是锰矿采掘业。印度锰矿开采始于1892年。1900年,产量为127000吨;1913年,激增为815000吨。锰产几乎全供出口。 二十世纪初,印度锰矿生产占世界第一位。再其次是石油业。英国资本开采石油,是1885年英国把缅甸并入印度后开始的。英资“缅甸石油公司”于1886年成立。1899年,又成立阿萨姆石油公司。石油主要产区在缅甸,阿萨姆产量很小。至于黄金,因为产量不大,也没有什么发展。原料加工工业,也是十九世纪中叶开办的。 结语 英国投资最主要的部门是黄麻工业,此外还有丝织业、造纸业、棉花加工业、榨油业、碾米业、制糖业等。十九世纪中叶以前,英国的麻制品业,主要靠俄国供应亚麻。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爆发后,俄国亚麻对英输出中断,印度黄麻对英输出急速增加。原料黄麻运往英国加工,不如在印度就地加工为有利。 参考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
内详
01-06
动漫
共25集全
骑士迈克第二季英文版
主演:内详
简介:每一个男孩都有一个英雄梦,和迈克一起来探索世界BeaKnight,andDoitRight10岁的男孩迈克一直要追随父亲成为一名正常的骑士,他的成长道路充满了困难险阻他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完成女王交给的任务吗?担当、自信、合作、体谅、成长,是这个系列的主题,跟随骑士迈克一起前进吧。
简介:每一个男孩都有一个英雄梦,和迈克一起来探索世界BeaKnight,andDoitRight10岁的男孩迈克一直要追随父亲成为一名正常的骑士,他的成长道路充满了困难险阻他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完成女王交给的任务吗?担当、自信、合作、体谅、成长,是这个系列的主题,跟随骑士迈克一起前进吧。
内详
01-06
动漫
共52集全
骑士迈克第一季英文版
主演:内详
简介:每一个男孩都有一个英雄梦,和迈克一起来探索世界BeaKnight,andDoitRight10岁的男孩迈克一直要追随父亲成为一名正常的骑士,他的成长道路充满了困难险阻他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完成女王交给的任务吗?担当、自信、合作、体谅、成长,是这个系列的主题,跟随骑士迈克一起前进吧。
简介:每一个男孩都有一个英雄梦,和迈克一起来探索世界BeaKnight,andDoitRight10岁的男孩迈克一直要追随父亲成为一名正常的骑士,他的成长道路充满了困难险阻他能克服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完成女王交给的任务吗?担当、自信、合作、体谅、成长,是这个系列的主题,跟随骑士迈克一起前进吧。
内详
01-06
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