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 | 周吉
《宋朝进行时》创作者
《宋朝进行时》在博雅开播以来,已经到了第三季,在此,野狐狸要对一直给予支持的家长和小朋友表示感谢。
谢谢,万分感谢。
在前两季的播放过程中,很多朋友不但对野狐狸的作品内容感兴趣,而且还想问问我是如何创作这部作品的。
能问出这个问题的,想必是资深历史票友。你不但愿意品尝野狐狸烹制的这道宋史大餐,还想知道我的烹饪过程?
没关系,野狐狸很乐意带大家到后厨去看一看,也愿意多听听大家的意见。
01
你想烹制什么?
通俗说史和历史专著、小说不同
在研究《宋朝进行时》的烹制作方法前,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你认为《宋朝进行时》究竟属于哪类历史作品。
在野狐狸眼里,历史作品大体可以分为三种:史学专著、历史小说、通俗说史。
史学专著偏重学术研究,读者一般是史学研究者,有些学术性作品写得相对浅显易懂,受众就广一点,比如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吕思勉的《中国通史》等等,但一般也只有历史爱好者才会去读,因为这些作品的故事性不强。
历史小说本质上还是小说,它经常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来讲述一段具体的故事。历史小说在细节上并不需要严格和史料一一对应,在环境描写上、人物刻画上有着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比如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可以说,历史小说只是借了一段历史的壳,其他还是小说的特征。无论是主题深刻的传统小说,还是突出故事情节的畅销小说,都可归为此类。历史小说更主要的任务还是传递观点,讲述故事,而不是传授历史知识。
《宋朝进行时》当属第三种,通俗说史作品。野狐狸把通俗说史理解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正史的作品。”注意,通俗说史,说的依旧是正史。它的最大特点和价值就在于向公众普及历史知识。
通俗说史的作者需要通读原始史料和现代学术研究成果,再把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出来,让大家读得轻松、看得明白,同时学到知识。早的时候黎东方先生的细说历史系列,近点的百家讲坛系列都可以算此类作品。当然,要论知名度,通俗说史类作品中最火的要属长盛不衰的《明朝那些事儿》。
事实上,很多读者因为没弄明白其中的区别,把3种作品混在一起品评,动不动就阔论哪部作品思想更深刻,哪部作品情节描写更生动,等等。那就好比将主食、甜品、早点放在一起评价,其实并不是太恰当,因为几种作品本来就功能定位不一,也就无从客观比较。
02
食材选择和烹饪步骤
事件有伏笔,人物有故事
知道要烧什么菜了,接下来就是要搜集食材,换句话说,创作前,我必须准备好大量史料。
以《宋朝进行时》第三季为例,《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基本资料自不必少,其他诸如主要人物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传记你要看看吧?研究宋朝和西夏关系的论文专著要学习一下吧。凡此种种,一样都少不得。
可是,光搜集史料,阅读史料是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得梳理,如果还是以切菜作比,你现在的任务就是清洗和切配。通俗说史要写得好,如何梳理材料,如何以掌握的史料进行情节架构,是最关键的一环。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我们的参考史书最常见的体例为编年体和纪传体,“编年体”史书,最著名的莫过于《资治通鉴》,它是按时间来写的,今天内政干了什么,外交干了什么,军事上发生了什么,不管什么信息,都挂在时间轴上,类似于日记。编年体史料的缺点在于历史人物的形象不丰满,而且有些事情是跨越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想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得来回翻来翻去,挺麻烦。
“纪传体”史书是最常见史料,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和编年体相反,纪传体给主要人物都列了传,这么一来,人物形象就相对清晰了。但是纪传体史书也有缺点,有些事情是多个人干的,散记在个把人的传记里,要么重复,要么矛盾,看起来也不舒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另一种体例的史书诞生了,称为“本末体”,本末体是讲述一个个重大事件的,故事性很强,但人物记录同样不够全面,一些无法归类的信息会有所疏漏。当然,除了上面说的三种,其他还有些“实录、会要、笔记”等体例的史书,这里不再展开赘述。
面对各类史料,你该如何使用呢?如果你要写的作品是某个专题(比如某次战争、某个人物),问题倒不大,把相关内容提取出来就是了。可如果你想挑战一部断代史,如何取舍史料?总不能直接翻译二十四史吧?
要做好史料裁剪和结构布局,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写的时候,每个朝代的开创初期还相对容易把握点,因为主要事件和皇朝开创者的个人传记高度重合,思路容易理清楚,到后来皇帝未必成为主角,外交军事内政交织在一起,大臣将相纷纷登场,想理出一个好的框架,极其困难。
比如,问你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发生的事情,你可能比较清楚,敢问汉元帝、唐宪宗时代发生了啥事情,不百度一下,几个人能说上来?
可能有人会说,我光挑精彩的事情说不就得了,但如果这样的话,你写出来的是一本专题故事集,而不是一部朝代史,故事与故事之间就失去了连贯性。儿童读物《上下五千年》,以及黎东方的细说体历史就是这个样子。
我所写的《宋朝进行时》,大框架还是在按照本末体推进,但也不机械,具体描写某个事件时,仍然回到人物主题,围绕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展开,重要人物都提前埋好伏笔。
比如新上线的第三季,宋朝主要遇到的大事就是重熙增币、西夏议和、庆历新政、文风革新、平定广南等,沿着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富弼、范仲淹(首次出现在第二季)、欧阳修、狄青等人依次出场。
围绕这些关键人物,有时要提前埋好伏笔,有时要详细地进行生平介绍,因为这些人物撑起故事的主干,他们需要像小说主人公一样,性格饱满,以利于作品的可读性。
总而言之,通俗说史要尽量做到故事和人物地完美交织,从选取史料角度看,就是尽量避免编年体、纪传体、本末体史书的缺点,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优秀的通俗说史作品总给人感觉读起来很顺,不感觉到吃力,就是因为作者在替我们剔除了大量无用的信息,又给我们编排了新的结构。
反之如果作者懒一点,没有通篇的布局,就极易写成流水账,结果就是一堆人名、一堆琐事放在一起,读者肯定记不住谁是谁,看得非常辛苦。
03
给大餐加点佐料
10种轻松笔法,幽默与温情并存
等菜烧得差不多了,我们就还得加一些佐料进去,什么酒、醋、糖、酱油、花椒等等,这样吃起来才香嘛。通俗说史作品也一样,为了让读者读得开心,听众听得顺耳,我一般会尽量为作品添加一点幽默元素。
是的,历史实在太沉重了,有时甚至略显枯燥,不运用一些轻松的笔法是不行的。在《宋朝进行时》中,我也悄悄放了不少调味品哦,诸如 “今语古用、反讽、词语杂色、反语、仿拟、夸张、引用、比方、征引、作者闯入”等等,就是为使文字更加活泼生动、风趣诙谐。
比如,在咱们的第三季里,讲到西夏和宋朝议和时,双方不但对经济补偿条件来回扯皮,在文字上也是互相讨便宜,西夏元昊称帝后,自命为“青天子”,用西夏语说就是“兀卒”,但它写给宋朝的文书里,偏偏音译成“吾祖”。搞得宋朝君臣大发雷霆,你这不是叫我称呼你为“吾祖宗”吗?不行,绝对不行。
类似这种有趣的段子,我也乐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看,两国相争,也有点像小孩子斗嘴,非常有意思。
当然,历史本是是很严肃的,我们也不能随意幽默,更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在调侃对象上,咱们只能选一些人神共愤的蠢人,可千万不可拿英雄人物调侃,否则就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显得非常轻佻。
而且,幽默也只是佐料中的一味,对于一部作品,我们还应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自然应不惜笔墨,抒情感慨,以引发大家的共鸣。惟其如此,我们对待自己的历史才能保持足够的尊重和温情。
最后,针对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第三季中的庆历新政一事,我在吸取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些分析评价。毕竟,写历史,不能只讲故事,更重要的还要传递历史观,彰显深度,引发思考。
啰啰嗦嗦说了那么多,并不是野狐狸在自吹自擂,只是和广大历史票友做一个分享,很多环节,可能自己还没有做好,也欢迎大家听后无情拍砖,有情指教。一旦指出错漏,我肯定虚心接受,及时改正。
再次感谢每位支持我的大小朋友!
趣说宋朝300年
宋朝进行时第三季 人文鼎盛(下)
一部开始就停不下来的
超爽通俗版宋史
一部让历史活过来、让你倍感亲切的
历史有声小说
知名作家马伯庸鼎力推荐!
宋朝进行时 第三季
以史料为基础
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
幽默风趣的小说语言
严谨认真的历史态度
把宋代历史放大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