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离开插队的地方已经好多年了,但是,我始终忘不了,在农村插队时,在大队的露天场地上,看露天电影的一些趣闻趣事。
我是1970年1月份下放的,是从南京东北郊的老栖霞街上下放的,下放到原淮阴县武墩公社三闸大队第九生产队。
我在农村插队的时候,农村里的文化生活比较单调。
那时候,为了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公社的电影放映队,经常下到各个大队,在大队部所在地,放露天电影给广大社员看。
那时候,放电影的放映机,一般都是两部,留着换片子时用。
放映机架在一张正方形的八仙桌上。
放电影的人,坐在桌子旁边的一张板凳上,一边用手放着电影,一边用眼睛瞄着幕布,防止把电影放偏了。
放电影的幕布,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长方形的棉布,布的中间是白颜色的,一转子镶了咖啡色的边。幕布的四个角拴了四根绳子,四根绳子分别拴在事先埋好的两根毛竹上。
那时候,为了看一场露天电影,生产队里有一些人,经常顾不上吃晚饭,下工以后,随便吃点东西垫垫肚子,早早地就过去占位置了。
那时候,在大队部看露天电影,需要自己带板凳。
因此,每次去大队部看电影时,生产队里的人,每个人的肩膀上都扛着一张长板凳。到了地方,看哪个位置好,就赶紧把板凳放好,占个位置。
那时候,有的人白天就扛着一张长板凳,早早地就来到大队部,找一个好一点的地方,放下板凳,占好位置,然后就回家了。
到了晚上,吃过晚饭以后,白天放板凳占位置的人,有时候,在原来放板凳的地方,再找自己的板凳,怎么找也找不到了,不知道给哪个活闹鬼给挪到其他地方去了。结果,好位置没有占成,还白白地贴上一张长板凳,给人笑话了很长时间。后来,这些人就不再早早地扛张板凳去放电影的场地上占位置了。
到了晚上,电影正式放映的时候,大队部放电影的场地上,挤得是人山人海,热闹极了。
有的人,来得迟了,放电影的场地上,已经没有插脚的地方了。这时候,有的人干脆爬到临近的大树上,伸着个脑袋,津津有味地看着幕布上的画面。有的人,跑到幕布的反面去看。在幕布反面看的人,看到的所有画面全部是反的。不过,总比看不到高强。
那时候,有许多正在处对象的年轻人,借着看电影的机会,在放电影的场地上搞约会。
上面,电影在吱吱呀呀地放着,下面,处对象的一些年轻人,在交头接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到处都是一片恩恩爱爱的场景。电影放结束了,这些处对象的年轻人,还舍不得分开,于是,你送我,我送你,又送了好半天,才恋恋不舍地分手。
那时候,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前的电影,大部分被戴上了“封资修”的大帽子,被打入了冷宫。因此,那时候,能够拿出来放给老百姓看的电影很少。
我记得,那时候放得比较多的电影有《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还有一些外国电影。
在外国电影中,我记得朝鲜的和前苏联的比较多。其中,朝鲜的电影有《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等。前苏联的电影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等。另外,还有一些越南和前南斯拉夫的电影。
我记得,当时,朝鲜的电影《卖花姑娘》很火。
《卖花姑娘》刚刚开始放映的时候,我们公社还没有开始放,先在和平公社放。
有一天,我们生产队里的一帮年轻人,听到和平公社的齐湖大队晚上放《卖花姑娘》,早早地就激动了起来。白天,大家就约好了。到了晚上,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纷纷打着手电筒,扛着长板凳,一路往和平公社齐湖大队赶去。
齐湖大队离我们生产队大概有六七里路,步行要半个小时左右。那时候,在我们生产队里,前往齐湖大队看电影的人,一个个走得精神抖擞。
看完电影了,天也不早了。这时候,大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放电影的地方,往家里赶。
走在回家的路上,大家还余兴未消,走一路,议论一路。有的人,还学着电影里的人物,说着台词。有的人,还哼着电影里的歌曲。
等到回到家的时候,才感到累了。赶紧洗洗睡了,因为,第二天还要上工。
(本文所使用的图片均来自网络,在此,特对图片所有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图片所有者和我联系,我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