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先祝所有女性同胞“三八国际妇女节”快乐!不必做女神、女王,也不一定要被叫女生,今天就是所有女性的节日??
时至今日,小北还在回顾一个月之前,中国女足夺得亚洲杯冠军的精彩时刻。
记得2月6日晚上,那个沸腾之夜,就连对体育最不感兴趣的朋友,都情不自禁低刷起来“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女足”。
这场堪称“逆境绝杀”的比赛,让许多球迷至今回味无穷:
上半场比赛结束时,中国女足0比2落后韩国队。比赛几乎要画上句号。但看似的败局已定并不能阻碍女足姑娘们的“冲杀”。
第68分钟唐佳丽点球破局。场上的气氛顿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场边的教练和场下的观众都在默默祈祷,只要一球,再进一球。
仅仅四分钟后,张琳艳一脚远射,直接扳平比分。
此时场上局势已彻底翻转。随后的点球大战,肖裕仪在最后时刻送进一记绝杀,比分定格在3-2。
中国女足用“教科书式的大逆转”击败韩国,时隔十六年再次捧起亚洲杯冠军奖杯。而这种面对绝境却接连迸发铿锵力量的场景,曾多次出现在本次亚洲杯赛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夺冠之前,跟话题点满满的“男足”相比,中国女足似乎总是不被看见。
就像很多网友被科普了女足的往昔荣耀后才发出感慨:原来她们这么强!
“国足”永远是“男足”的别称,“女足”只有在取得优秀成绩时才会作为“男足”的对照组被短暂地关注。甚至每次大型赛事都会看到“原来还有女足”的感叹。
即便如此,女足选手仍要面对从生理条件到技术水平的多角度挖苦。
在知乎“为什么全世界人们都只看男足不看女足?”的问题下,女足比赛被评价“对抗性不够”“观赏性不足”,女足水平被认为“技术动作不精彩”“水平较低”。
甚至连女足选手自身也要面对从身材到容貌的全方位审视,承受着诸如“希望运动服改成超短裙紧身衣”的凝视视线。
这些视线又进一步演化为对女性婚恋的关心,尤其是在赛场之下。
本届亚洲杯的mvp选手王珊珊,在赛后还没来得及接收到专业水平的讨论,被贴上了“还不结婚”的单身标签,还有“32岁还没结婚,要找个什么样的男朋友?”的隐形职责;
这样的舆论并不少见。
“一生好强的中国女人”谷爱凌赢下两枚冬奥金牌,电视节目就提出她和14岁的跳水冠军全红婵谁更受男生欢迎,什么样的男生才配得上她;
杨倩拿下首金,媒体会极为「热心」地询问恋爱情况,并广而告之她的单身;
即便是战争这样沉重而残酷的现实中,也会有调侃和戏谑围绕着女性的婚恋、女性的生育价值。
也因而所有强壮的、不传统的女性运动员都不可避免地受到羞辱。
虽然好胜、强壮的男性力量被视为令人赞誉的性格。但这样的描述一旦平移到女性运动员身上,似乎就成为了充满性别偏见的讽刺,“不像个女人”成为最常见的罪名。
在这未曾直言的逻辑中,“力量感”并不属于女性,“像个女人”作为温柔、顾家、柔弱的集合名词则成为套在女性脖子上冰冷的枷锁。
“女性‘应该’怎样”早就被耳濡目染的教育、约定俗成的规则设定完成。但女性“应该怎样”这个问题本身真的可以被回答么?
回望女性力量浮出历史地表的过程,如涓涓细流,穿过幽暗山谷,也渴望高山大河;途径蜿蜒,也义无反顾奔向坦途,其中经历了哪些,又能给予我们哪些启发呢?
01 女性,作为历史的盲点
戴锦华教授在《浮出历史地表》的序言中描述称,父系社会的体制是以先前母系社会为敌的,故而对这一败北敌手的控制、奴役、压抑自然成为父系社会内在的结构性特点。
但母系社会如何让位于父系社会?女性力量又是如何被控制、被奴役、被压制?
玛丽莲·弗伦奇(marilyn french)在《从傍晚到黎明:世界女性的历史》中,结合人类学视角,提出原始社会的男性通过发动战争与掠夺女人实现了父权制度的更迭。
她认为,在生产力提高、生活空间开拓、人口不断增加之后,部落战争开始爆发。不同部落的男性进行战斗以期夺取对方能够提供生育的女性。而被掠夺回来的女性,作为战争胜利的结果,自然无法先验地获得权利与保障,甚至与新丈夫天然地形成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也就是说,追溯历史,女性独有的生物性功能,反而成为女性被掠夺、被交易、被凝视的原因。
在这样的思路下,女性作为一个先前文明的残片,一个被掠夺的胜利品,一个新旧生活方式的失败者,往往被设置在在父系统治中最保险的角落。
女性逐渐失去了自我发声的机会。父系社会仅仅保留女性的称谓,阐释称谓的意义。他们将女性他性的本质尽数洗去,并转化为传宗接代的一种工具。这是父系社会中女性唯一被鼓励,也是唯一可以的力量。只有在这里,她才是,女、母、妻、妇、媳,而非女性。
“女”似乎被有选择地忽略,只保留下了“性”。
真正的女性就在这形形色色的阐释中永远被封闭在一片视觉盲区。
甚至创造一代「文明」之风的父系社会从建立之初便从自己神圣的额头上抹却奴役他人的事实,用人伦、用女诫将女性变成看不见的奴役。躲在历史的背后被默默啃食的女性,无可奈何地成为背景的、非主体的历史盲点。
女性被轻轻巧巧地连同她的被压抑处境,翻手压入了历史无意识。
02 攀折的物对象,被塑造的工具女性
中国传统社会对女性形象的书写,一种类话语权的刻画,在象征与审美意义上无处不显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种种要求、想象、抹杀、描述与塑造。
在古代诗词中,人们往往可以见到大量对女性之美的描写,是芙蓉、是弱柳、是软玉、是春葱。但这些用于女性的物象并不都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典型性象征,而是一些掺杂着过多文化杂质的物象,是可以被摘采、攀折、弃玩的性对象与物对象。
但美化之下,两性及政治意义上的对抗性始终存在,虽然不被承认。于是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再次承担起“美梦”的象征工作,缓解现实存在的社会对抗,将女性整合到和谐的父系秩序中,达到虚假的至少是象征意义上的完满,如同《孔雀东南飞》的合葬。
可“死同穴”的完满,单凭焦仲卿妻自己的死亡也绝对达不到。故事需要焦仲卿的死来表示认可,也需要以此确立女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意义,即使故事在实际上掩盖了她别无选择的困境。
这样宏大完整的叙事秩序贯穿着文化史。时间来到五四,人们高喊“弑父”也推崇女性觉醒,可“女性”仍演化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功能符号。
新文化初年,贫苦无告、被侮辱与被损害成为了妇女形象的代号。
《一生》中的妇人央求丈夫将被他当掉的青布袄赎回来过冬,却吃了丈夫的两个巴掌和婆婆的几下抽打;孩子不幸过世,要被一家人指责是命硬的丧门星;丈夫死了,他们说“把伊的身价充伊丈夫的殓费,便是伊最后的义务”。
这无疑开拓性地展示了妇女在旧历史下被奴役的处境。然而,在作家极要表明的观念来看,这些女性的塑造和苦难的展示只是为了印证封建社会的非人性。某种意义上,她们的肉体、灵魂、生命与苦难不过是一个祭品,一种工具。
即便是另一类“新女性”系列形象同样烙有作家和男性群体的想象痕迹。《蚀》中在妇协做事的孙舞阳可以独立掌控自己的身体,又十分理性对应对方罗兰对自己的倾心。她说“我不愿被人家当作眼中钉,特别不愿憎恨我的人也是一个女子”。
但遗憾的是,刻画仅仅停留在表层,孙舞阳们有关性的欲望与生存情感的内在分离,却始终没有得到探索。
这样的结果就是,无论是作为旧历史牺牲品的《一生》妇人,还是新精神牺牲代表的孙舞阳,都在用无辜的女性身体承担历史的罪孽。
虽然这些罪孽令人忏悔,但至于她们是谁,她想过什么,她喜欢什么,她的精神世界,似乎并不重要。
苛刻地说,“伊们”的性别更多是一种载体。
而一个内涵随时可变的工具性载体,也就必然沦为一个话语世界的空洞能指。
03 “我是我自己的”
多样化的女性形象
书写是女性自我指认、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心理与话语的分裂使现代女作家无法用一种单一的话语动机进行写作,她们无法利用现有的文学惯例、叙事模式乃至描述性话语。这些女作家带有巨大破坏力量的女性书写尝试,让“女性”真正地不再成为被凝视的对象,不同的“女性力量”逐渐开始走向前台。
在《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戴锦华细致地分析了现代女作家们呈现出女性面对人生、情感、生活等个性化命题的迥然姿态:
女性可以是“镌华”(《隔绝》),奋力争取自由恋爱并在恋爱中追求平等的对话;
可以是“络绮思”(《络绮思的问题》),因为喜欢而选择学术,自主决定放弃婚姻;
可以是“兰田”(《兰田的忏悔录》),在逃婚后投身妇女运动,成为女界明灯;
可以是“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接受凌吉士的吻后又离开他,拒绝将自己交付社会作为别人的玩物;
这些糅合了作家生活经验的不同女性角色,为现代读者,尤其是女读者光明正大地展示出多元生活的可能,以及人生镜像。
也正是在此,一种坚定的性别自我认识缓缓从地表生发而出。
就在前不久,北京冬奥赛场上,一个又一个拼搏的女性出现在到我们面前。
俄奥代表队莎莎(特鲁索娃)在花样滑冰女单自由滑中成功做出5个四周跳,普鲁申科曾用「像是一辆装甲战车」来评价她在冰场上展现的力量感;
日本选手坂本花织同样在女单自由滑中选择了鼓励女性自我发声的纪录片主题曲《no more fight left in me》,用磅礴的气势表现美、力量与勇敢;
“四届冬奥元老”徐梦桃追寻20年,终于拿到梦寐以求的冠军。
获得三枚奖牌的谷爱凌,以她健康强大的女性力量展现出“一位没有受到什么束缚和枷锁成长的女性、一位用爱和支持浇灌出来的女性,可以拥有怎样的,女性本应该有的生命力。”
所以,为什么女性只能是柔美的?有声或无声的配乐只能是悲伤的?赛后只会被关注“爸爸是谁”“样貌如何”“以后嫁谁”?
女性本就不该被一种或两种形象,一个或两个称谓替代,女性本就不应被设定在规定好的性别线路中,成为性感乖巧的“运动宝贝”。
无论是王霜、谷爱凌,还是杨倩、巩立娇、廖孟雪,女性力量从来都不是一把被固定的枷锁,而是不被定义的多元集合。
或许当下一次女性运动员夺冠,我们可以不再关注她们“以后嫁谁”。
或许当下一位优秀女性出现,我们可不不再关注她们“以后嫁谁”。
但同时,赞赏力量或许并不等同于贬低温柔。
有人意识到了对女性力量的束缚,又不自觉地陷入另一套话语的陷阱,不断地和女性特质割裂:展示女性力量,就是男性化,甚至是“爷化”,彷佛只要扮演男性,“像个男人一样”就是独立的自信的女性了。而这是不是又成为另一种对女性生存天空的主动割让?
女性寻找自我的道路艰难且漫长,而我们要做的,是永远不要放弃寻找答案。
-end-
作者:冰冰,编辑:妍书
观点资料整理自: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孟悦、戴锦华 著
图片来源:微博,豆瓣影视剧截图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箱:
scb01@pup.cn
● 女性书单荐读
01 《浮出历史地表:
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推荐理由
系统运用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经典著作;以作家论形式深入阐释了庐隐、冰心、丁玲、张爱玲等九位现代重要女作家,勾勒出了女性写作传统的形成和展开过程;呈现出女性书写在不同时段、不同面向上的主要特征。自1989年问世后产生广泛影响,被誉为中国女性批评和理论话语"浮出历史地表"的标志性著作。
02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第二版)》
推荐理由
从晚清新兴的报章文字中选取女性社会、女性典范、女性之死三个视角,透过对晚清女界生活与观念的考察,具体探讨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发展之间的复杂纠葛,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人意料又令人信服地勾勒出晚清社会与思想新变的轨迹。
03 《晚清文人妇女观(增订本)》
推荐理由
以晚清女性的生活思想为独立的研究对象,同时关注当时的社会背景,描绘出女性的命运是如何同历史融合在了一起。作者注意到旧势力旧观念与新因素间的消长,区分出革新派中的激进派和温和派,指出正是由于二者互为对立和补充,支持着妇女运动的发展。
04 《在阴影中绽放——
中国日本绘画史上的女性》
作者:(美) 魏玛莎 主编
译者:朱亮亮、吕维敏
推荐理由
本书为海外学界研究东亚艺术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将处在“那些幽深隐蔽、易被遗忘的院落”,却积极投身于艺术的女性,进行逐一再现。全书生动介绍了男性审美下的女性形象、男性规范下的女性生活、男性标准下的女性绘画,为了解中日古代绘画打开了一扇窗口,也为体味中日古代社会生活提供了独特视角。
05
《边缘人的呼喊与细语:
西欧中世纪晚期女性作家研究》
推荐理由
接受了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洗礼的克里斯蒂娜·德·皮桑是中世纪晚期重要的世俗女作家。本书将对皮桑创作的一系列涉及性别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在此基础上探讨被父权制社会边缘化的女性人文主义者如何通过文学创作来介入这一时期的社会公共事务。
06 《红楼十五钗》
推荐理由
风靡华语世界的“红楼梦”名师欧丽娟全新作品,十年磨剑,品读“红楼梦中人”,还原曹雪芹笔下立体的、活生生的众金钗;“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重新理解红楼十五钗,也就是看懂“红楼梦中人”如何用更坚忍、更高贵的美好姿态来面对人生。
07 《居里夫人文选》
推荐理由
“在这本书里,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居里夫人一生中伟大的科学功绩……我们更读到了一位情感丰富的知识女性,一位理解真爱并践行教育理念的伟大母亲。”一本完整、经典的居里夫人文献;配有一百多幅彩色和黑白插图,展现了居里夫人的家庭环境,童年、少女生活,艰难求学,慈母之爱,艰苦研究,伟大成就,公众明星,社会影响以及为培养中国学生而作出的种种努力。
● 今日活动
你是如何理解“女性力量”的?在评论区跟我们聊聊吧!
小北将从留言中选出两位幸运读者,送上今天的主题图书《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震撼心灵的小说,应该是这个样子
孔子在国内外被“玩坏”!这是我认识的孔子?
“国风”成了新顶流,可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期待正在崛起的女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