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最近看了几部电视剧,短视频创作创业或许也要多看一些优质正能量作品
半个多月几乎没有更新教学短视频了,延伸阅读了好几部长篇电视剧:《孔子》、《徽商》、《乔家大院》、《赘婿》。
看样子,《毛泽东》这部唐国强演的49集电视连续剧也要追了。西瓜视频等平台提供的免费阅读通道,广告时间不长,阅读体验很好。感觉新时代下群媒体(官媒体)和自媒体在互联网影响下,我们的文化生活丰富了不少,便捷了不少。
记得看了一本对我有一定影响的《快思考和慢思考》。短视频时代下创作者的思想火花而来?思想主题从何而来?素材从何而来?或许多看一些优质的电视剧可以给我们短视频创作带来慢思考素材和机会,毕竟刷多了参差不齐的自媒体短视频后觉得灵魂有点缺失或者主题有点乱。
稍微让自己的创作“慢下来”,思考一些深层次问题,后续的创作动力才更加持续。阅读这些优质的电视剧,也能潜移默化地感知创作艺术上和表达形式上创意。
启示:商业礼节很重要。成功的商人似乎都是左右逢源。
看完《徽商》能明显感觉潘浩璋不仅是读书人,更是能把所学的儒学思想运用到商业中的佼佼者。现实中的徽商和剧情中的徽商,我觉得差异不大,都是有较高文化修养的商人。
在清末大背景下,徽商们大多讲究礼节,深受孔孟思想影响。毕竟那个时代的科举制度给读书人思想教育是骨子里透析的。
《孔子》重现公元500年左右的的孔丘儒学思想。不得不说,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文明熏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且孔子被教科文组织认定为十大世界文化名人的首位。看完孔子全局后,你一定会觉得名副其实。
《乔家大院》和最近热播电视剧《赘婿》也是如此,主人公都是热情好礼。得出结论:商业成功的人,一定要讲究礼节。没有孔子仁德和礼教思想洗礼的人从商走不长。
大商家和长久商业主要靠声誉,且商业声誉是靠一件件商品长时间“堆积”起来的,有时是几代人苦心经营品牌的结果
查了一下地理位置与徽商有关的地理位置是徽州。
从地理角度分析,徽州为山区,人多地少。用现代地理语言来说,就是环境人口容量太小,很多人被迫在附近地区经商谋生,这必然导致大量成功商人的产生。
徽州附近是当时正在兴起的市场—上海、杭州。水运发达,可以降低茶叶、布匹和粮油的运输成本。
连续看了几部有关经商类电视剧后,有种特别的感觉——经商,其实就是自我声誉的塑造过程。
现行高考地理综合题经常考到工业、农业和旅游业的品牌问题。结合产业链角度来说,任何人生意人都是产业链上自我品牌,或者说自我声誉的培育过程。
结合到自媒体创业,不也是如此吗?最近拉面哥两天几个视频暴涨270万粉丝?现在知道什么叫流量了。流量理解成潜在市场份额似乎更为贴切一些。为什么“3元拉面坚持14年不涨价”的人设就能暴涨粉丝?
还是品牌和口碑带来的流量叠加效应。自媒体也好,官媒体也好,是因为历史时期的作品带来文化力量,逐渐积累了账号的人设和人气,形成了品牌效应。
曾经认真和研究过的《胡雪岩》,觉得他的成功中也离不开口碑。有人说,商品声誉是一件件商品累积下来的。仔细观察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我现在租住的小区,属于城中村,人口特别稠密。附近有两家蔬菜类小超市,我在买菜日常中有时思考身边商业地理:为什么一家更小些的蔬菜超市a人气远远不及另一家b呢?
开始以为是店铺的大小导致的,规模效应吧。一年多,自身的购物体会就能发现两家超市出现络绎不绝和门可罗雀的强烈对比源自于叫做声誉的东西。
多次从a超市购物发现,性价比好像比b家要低。有一次我从购买的蔬菜总价中发现明显不对劲,仅仅是凭感觉。于是,我让老板重新核算,果然多收了至少20%。给我一种核算中似乎有欺诈行为的印象。
有时发现a家店主老板在肉铺附近抽烟,给人一种“很不文化”的印象。最近,b家生意扩大,在附近重新装修扩建。这几天我就不得不到a店购买蔬菜。发现有一次整体的价格和实际的蔬菜“价不符实”——我的感觉错不了。
估计a超市的老板(全家几人经营)早就认识我了,或许这家认为:男人买菜一般不太对总体价格敏感的吧?也或许故意表达对顾客的不满——最近附近蔬菜超市装修了,就来我这家买蔬菜,平时为什么少来呢?
我在a超市购买蔬菜的频率估计只有到b家超市购买蔬菜的四分之一不到。我想,大多数人也是如此吧——每个人每一次到同一家商家购物,就会对这一商家形成一个整体的“声誉印象分”。
看了这些电视剧后,你肯定会加深对从商信誉无比珍视了。
品牌是什么?人品!
《徽商》主人公从父辈烂摊子到即将赶考的儿子弃文从商而东山再起。为什么?实际上中国遍布成功的徽商、晋商、粤商、浙商。很多商家的品牌效应非常突出,乃至代代相传到今天依然响彻中华大地,靠的就是品牌!
品牌又是什么?人品!
其中诚信最为重要。从商靠暂时的暴利无法长久且可能导致更大的风险。几部电视剧都在渲染这一点——从商的品牌来自老板的人品。
从商环境——政策角度
商业地理学中不得不提到商业环境问题。徽商们曾经饱受当地个别霸道缺德违法商人的困扰,实际谈的就是重要的地理因素:政治环境和商业文化环境。
潘浩璋差点被诬告砍头,恶商终究是鄂商终究“恶有恶报”。当时的经商环境和现在相比要差。
看看当下的国际政治环境吧。中国目前的商业环境也不太好,深受美国霸凌主义的危害。美国的小跟班澳大利亚、英国等也跟着起哄无端指责中国。
最近美国新任领导人拜登在明里暗里无端批评中国新疆棉花,拿“人权”说事,编造谎言。耐克这些愚蠢的公司跟风制裁中国。中国奋起迅速反制裁。耐克的品牌为什么迅速跌至谷底?连三岁小孩都懂其中的道理。
昨天在超市买了一种新颖饮料:燕麦牛奶,挺好喝的。仔细一看,居然标有“澳洲”,突然感觉一阵不舒服(具体说来是恶心)。莫里森政府上台以来,不知道说了中国多少坏话。居然说“武汉病毒、中国病毒”,让人气愤不已。只要澳大利亚政客们的缺礼和卑鄙行径不改,我一定倍加小心,今后购买的商品一定留个心眼:凡是澳洲的任何商品拒绝购买。
我一介草民对国家的贡献极其有限,但带着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去购物我可以做得更多。
经商之道——其实是人与人打交道
洛克菲勒说,任何生意都是与人打交道。开始,我真不能完全理解这一点。看了几部经商类电视剧,彻悟了。
经商看似是较低价买进、较高价卖出赚价差,看到的是商品运输等信息,其实真的是人与人打交道的技巧综合呈现。
我发现,任何商家大贾都不是很容易成功的。其中,似乎有个小规律:生意越大,接触的人物就可能越多,接触的人物可能更具有能量(成功者的能量)
如何理解“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这句话是中国古训。如何理解?从地理角度,总结和思考一番。
“谋事在人”,我觉得,就是要“主动在生意场中主动出击、主要靠自身的商业才能与各种生意链匹配”。
“谋事在天”,这里的天,如果从地理区位因素角度来说,理解成“市场不确定性”似乎更好些。就是因为你所从事的商务活动都准备好了,就差市场环境了。能不能成功?最终需要后续的市场情况来检验。
农业贸易也好,工业贸易也好,还是旅游业,都离不开市场环境。而市场环境变幻莫测,有些市场影响因素(例如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等)
从经商成功的电视剧版本,联想到其它领域的成功。
商业成功,我突然感觉它和其它事业成功有很多相似乃至相同。
1 目标要明确
2 诚信为本
3 要有勇气
4 要有恒心和毅力
5 成功靠智慧
6 市场最难把握,要主动出击。
7 马太效应
8竞争与合作并存。
生意——产业链——就业链
在电视剧中总能找到,几家欢乐几家同。部分所谓的“下人”重视,老板生意场失利,家里所谓“下人”就可能失业。
由此,我想到了地理知识——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等。
总结:任何人从事哪类的生意,只有有一定名气,必定有生意链——产业链条——就业链条——人情链条(公益链条)
做生意,最难的可能是人事管理
如果管理不好老板周围的掌柜(分店店长)和伙计们(工人等),那么很有可能会遇到极大的麻烦,乃至杀生之祸。
某种程度上,中国生意离不开人情管理
这几部电视剧告诉我:在中国做生意,不懂人情是很难走得远的。错误的人事管理缺乏持续支撑。
人心隔肚皮、人心叵测。这些词汇不一定在生意场用得着,但有时还有重要价值。
徽商建筑和湖北很多建筑类似。或许徽商们以建筑方式留存商业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