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一位去世的消防员的妻子讲到,她丈夫死前的最后两天,嘴里会涌出细小的内脏器官碎片,这些碎片让她丈夫咳嗽不止,甚至窒息。一位去世的清理人的妻子也讲到,因辐射患上淋巴癌的丈夫生前的状态:下巴挪位,脖子消失,舌头从嘴里垂了下来,鲜血从他脸上的各个部位流了下来,一滴一滴地落在脸盆里,就像挤奶工挤进桶里的牛奶。这些关于死亡的描写,很生动,却也很惊人,让人毛骨悚然。
对切尔诺贝利人而言,死亡似乎成为了一种解脱,因为活下来的人,还要经受各种病痛的折磨。一位在核污染区定居的老人讲,她一到晚上,全身疼得厉害,两条腿就像被针扎了一样。读到这,你可能会感同身受般地因为疼而咬紧了牙根。紧接着,一位深入切尔诺贝利地区拍摄的摄影师的故事又刺痛了你的神经。他描述了一幅恬静的田园美图:枝繁叶茂的苹果树,忙碌的蜜蜂飞来飞去,花园里的鲜花争奇斗艳,但是他却什么气味都没闻到——核辐射导致他失去了嗅觉。
摄影师的这段讲述非常平静,却让你可以瞬间感受到这场核事故是多么可怕。这样残忍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脑子里长肿瘤、女孩天生没有肛门和阴道、健壮如牛的人变得全身瘫痪等等等等,一个个接踵而至的奇异故事会让你有切肤之痛,浑身上下跟着不舒服。
身体上的痛苦已经够折磨人了,精神上的痛苦更扎心。这种痛首先表现在看着自己深爱的人一步一步走向死亡。
刚刚我们说了消防员和清理人的妻子陪伴丈夫走向死亡的过程,在她们的讲述中,还穿插讲了她们相恋的美好往事。一边是妻子对丈夫的挚爱,一边是死神对丈夫的召唤,在爱与死亡的碰撞下,这种痛苦可想而知。与挚爱的分离还表现在父母与子女间。一对夫妻,看着年仅6岁的女儿遭受病痛的折磨时,妻子情绪激动地说,“我宁愿女儿死,也不愿让女儿受到这样的折磨。干脆我死掉好了,我真的受够了”。作者原原本本把讲述人“胡言乱语”的状态呈现出来,于是,一个饱受痛苦折磨的母亲的形象在你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这种痛苦,除了表现在与人的分别外,还表现在与故乡的分离上。因为核污染,许多人被迫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他们被仓促地赶走,就像被驱逐出境的罪犯。有人跪在自家房子前,苦苦哀求疏散他们的士兵;有人从母亲的坟前抓了一把土装在袋子里离开;有人带走了自家的大门,而这扇大门最后成了摆放女儿遗体的棺材。
在居住者和清理人的描述中,都讲到过切尔诺贝利附近村庄的风景是多么美丽,然而,越是听到他们平静回忆故乡的风景美如画时,人们背井离乡的场景就显得越酸楚。最后,还是有一些老人坚持留在了污染区,也有一些人不顾核辐射的威胁返回了家乡,他们觉得落叶归根才能让内心安宁。可在外人看来,回到一个空气、水、食物中到处都充满辐射的污染区,这样的落叶归根,也跟背井离乡一样,充满了凄凉的色彩。
这就是作者通过记录切尔诺贝利幸存者和见证者的声音,为我们展现的第一种感情:痛苦。无法估量的核辐射,让个体的生活深陷痛苦深渊。他们背井离乡,饱受死亡和病痛的折磨。肉体和精神上带给人的双重痛苦,让我们看到了这场事故的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