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最近,华人导演赵婷的又一部新作,受到了瞩目。
赵婷,出身北京,留学英美,在纽约大学读电影科系。
为人所熟知的,她的继母是宋丹丹。
但她却在各大国际电影节独自闯荡。
2015,她的首部长片,《哥哥叫我唱的歌》在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作为美国官方竞赛片之一。
2017,第二部《骑士》在戛纳影展上,斩获艺术电影奖。
2018,漫威公布了《永恒族》的导演,由她担任,引起很多华人影迷的关注。
2020,赵婷的新作《无依之地》,直接问鼎了77届威尼斯金狮奖。
在她之前,只有7位华人导演的作品获得此奖项:
蔡明亮的《爱情万岁》、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和《一个都不能少》、李安的《色·戒》和《断背山》、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以及侯孝贤的《悲情城市》
赵婷是首位获得此殊荣的华人女导演。
女主角是“科恩嫂”,弗兰西斯·麦克多门,曾经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她在《三个广告牌》精湛准确的演技,让大众印象深刻。
在为本片寻找导演时,“科恩嫂”看到了赵婷的《骑士》,深深为她所折服。
于是邀请她成为《无依之地》的导演,两人一拍即合,携手完成了这部精彩的作品。
和赵婷前两部作品调性一样,旷阔的草原,边缘人物的心声,是她擅长的类型。
加上奥斯卡最佳女主的加持,《无依之地》会成为冲刺奥斯卡最佳电影奖的热门选项吗?
豆瓣评分8.4,1.7万人参与评分,是否意味着“真香”?
我的答案是,可能未必。
它不是一部你抱着爆米花,想要一气呵成,看完的电影。
它需要你的耐心,你的关注,去体会特定群体真实的生活状态。
它像是一部精心调制的纪录片,客观,真实,但是有余味。
新游牧民族
电影改编自书籍《无依之地:21世纪美国求生记》。
作者jessica bruder花了3年时间,跟随房车流浪者行驶15000多公里后,记录下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
次贷危机之后,很多人失去房屋,住进改装的车子,开始了在路上的生活。
每年冬天,成千上万的流浪者会从四面八方拥进夸尔特赛特,组成这里的冬日风景。
不过很多停留于夸尔特赛特的人根本不住房车停车场,而是住在相当于当地廉租区的地方——比如城郊外的公共土地上——就像拓荒者们挤在现代淘金热的地点周边。
他们不使用付费便利设施,而是在荒郊野外扎营,利用太阳能板和燃气发电机来供电,用水壶和水箱储水。他们在物质享受上的牺牲被美丽的风景所弥补。
-无依之地:21世纪美国求生记
不同于传统的房车旅游,这群人更多是为生活所迫。
他们大多是由于经济危机,或年龄压力,被迫从中产阶级跌落。
他们住在车里,四海为家,以打零工为生。
他们是新的游牧民族。
主角弗恩便是其中一个。
电影并没有直接告诉她“上路”的原因。只在开头交代了背景:
2011年1月31日,由于石膏灰夹板需求下降。美国石膏公司关闭了位于内华达州恩派尔已经经营88年的工厂。同年,恩派尔的邮政编码89405,停止使用。
弗恩以打零工维持生活。在亚马逊做分拣,给纸箱贴封条。
工厂的年轻人跟她分享着手臂上纹的歌词:
home is just a word, just something you carry within you.
家不过是言语,除非你能将它深藏于内心。
她微笑以对。是的,歌词很深刻,但是她经历的人生,只有她自己能品味。
人到六十,丈夫病逝,没有工作,也没有孩子。
没有旅行的浪漫,没有家人的温暖,她生活在路上。
无家=无依?
英文片名nomadland,直译是游牧人之地。
翻译为无依之地,其实挺准确。
弗恩的朋友觉得她是homeless(无家可归),她可不这么觉得。
她说她是houseless(无房可住),这不一样。
的确,她住在车里,独自生活,但是靠双手养活自己。
车子是她栖息的地方,这是成年人最后的尊严。
应聘时,hr建议她申请提前退休,因为没有合适的工作。
可是社保不足以维持生活。
她回答,我需要工作,我喜欢工作。
前半句是实话。后半句,更多是无奈的掩饰罢了。
房子,年龄,让她维持最后的尊严都显得很困难。
但是她不是唯一,从处境一样窘迫的朋友琳达. 梅口中,她了解到rtr:rubber tramp rendezvous(轮胎流浪者集合地)。那是亚利桑那州的一个沙漠里,一块土管局的公共用地。
很多“轮胎流浪者”因为各种原因,聚集于此,接受组织者的培训和宣导,开启漂泊人生。
发起人叫bob wells,在他眼里:
很多人底层的美国人民,被迫接受了美元和美国价值的枷锁。他们就像游牧时代的驮马,终其一生劳碌,最后却终无定所,被放逐草原。
这就是他们的故事,所以他们更应该互相扶持,给彼此一点温暖。
这些人里,有的患了ptsd,无法忍受城市的喧嚣和人群。
有的得了癌症,想在旅行中,度过人生中最后的阶段。
有的是无法忍受丧亲之痛,决定远离尘世,自我疗伤。
都是人生下半场的失意。
集合地里的宣导员说得很实在:
这种生活方式自由美好,与天地连接。
代价是,你需要学会,自己搞定自己的大便(生活)。
一语双关。
是的,独自在路上,学会照顾自己很重要。
在集合地里,弗恩学会了一些生存技巧,参加了换物活动,认识了很多人。
最终,也需要和认识的朋友告别,各自上路。
永远在路上
在路上的生活,确实不易。
除了孤独,和简陋的生活,还有修车昂贵的费用。
弗恩的车子坏了,迫于无奈,她求助于妹妹。
但妹妹为了见她一面,坚持不转钱,而是让她亲自去拿。
妹妹和弗恩,是美国生活的ab面。
弗恩老年丧夫,无房无子,无所依靠。
妹妹嫁给了房产经纪,过上不错的中产生活。
其实,妹妹很想让弗恩回来一起住。
但是,生活已经让他们走上不一样的轨道。
聚会里,妹夫的同侪们谈论着房价的涨跌,后悔自己没有在最佳的时机购入更多房产。
弗恩感觉格格不入,甚至直言不讳。
很奇怪呀,你们鼓励大家,花一辈子的积蓄,背着贷款,就为了一幢自己负担不起的房子。
妹夫却说: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抛下一切就去远方。
很气人,但是说的也没错。
他们不过是不一样的人罢了。
弗恩,注定无法融入他们的生活。
路上再见
在“轮胎流浪”的过程中,弗恩认识了戴维。
对她很好,也很照顾她,还给她介绍工作。
戴维的孙子出世,他选择回到了家庭生活。
接受戴维的邀请,弗恩来到他家做客,晚上却还是偷偷回自己的房车睡。
因为她的心,早已筑起高墙。
丈夫的去世,让她陷入无限的情感深渊。
手中的婚戒,是她对丈夫永远的怀念。
她还记得她婚礼上的誓言,是莎士比亚写的诗篇。
不是她愿意抛下一切,而是她无法接受,失去的一切。
这群新游牧时代的流浪者,都各自背负着自己的问题,带着伤痛,在路上疗伤。
正如rtr发起者bob所言:
大家都背负着伤痛,很多人也没走出来。
没关系的,这种生活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不会有诀别。
我在路上遇见过几百人。我从没说过永别。我都是说 我们路上再见。
写在最后
赵婷的厉害之处,是营造了一个完全真实可靠的美国西部新游牧世界。
她精心绘制的画卷,涵盖了许多人的真实处境。
所有人,包括明星光环的科恩嫂,都完全融入这个微小宇宙里。
影片没有狗血的剧情,没有煽情的场景,只是如实地呈现出被世人遗忘的某群人,并克制地叙述了,每个人身上附着的伤痛。
至于,解决之道,电影并无半点着墨。
正如生活本身一样,答案只存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
对边缘人物的敏感,可能也来自赵婷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
在电影艺术的追求上,她也在路上。
期待不久之后,继续大放光芒。
感同身受的同时,希望你也在你的路上,且并不需要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