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广东河源作协原主席陈振昌
在《河源晚报》发萧殷的小说《饿》读后
陈家基
2021年11月28日,广东省小小说学会会长申平、常务副会长雪弟一行在河源市图书馆副馆长张智敏的陪同下参观了萧殷文学馆。
参观中,大家来到了萧殷文学馆的第一展柜,当申平会长看到萧殷的作品《饿》时,他非常激动地说,萧殷是河源的文化名人,15岁就发表了第一篇小小说,这了不得。他赞誉萧殷的《饿》是河源小小说的根。
参观者认为,小小说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出现了,萧殷的《饿》出现在1930年,也算是走在潮流前面了。
参观后不久,当天参观者之一, 广东作协会员,广东省河源市作协原主席。广东小小说学会监事长陈振昌在2021年12月14日的《河源晚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凝视一朵浪花——少年萧殷小小说<饿>读后》的短文,客观地评价了萧殷这篇已知发表的第一篇小小说。
期待在萧殷的家乡,小小说能够有大的发展与繁荣!
凝视一朵浪花
——少年萧殷小小说《饿》读后
■陈振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浩浩荡荡的江水,总是会激越起无数的浪花。这些浪花,争奇斗艳,有硕大无比壮观者,有形态奇特示人者,有色彩斑斓夺目者……江河不息,创造不息。
最近在河源市图书馆流连,不经意间我读到了一篇文章——少年萧殷的小小说《饿》,瞬间有了兴奋,也瞬间有了个比喻,它就是浪花一朵最初的水滴,由水滴而后凝聚成浪花。
出生于穷乡僻壤的萧殷,成长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他是怎样成长的?这篇小文,细细品读,可以让我们见到端倪。
《饿》,写于1930年,时年萧殷只有15岁。该文刊于《雷声》第廿一期,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其最早的作品。按体裁归类,它应该是一篇小小说——还是我国现代文学史最早的小小说,其义不言而喻。作品写得怎样?可以。“可以”应该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公认的小小说的要素,她不或缺。用 “我”的心理活动交待我是个乞丐,我不知道怎样出生,父母是谁,怎样就到了懂事的年龄,替代了直统统的叙述与交代,表现了作者写作的不凡才能。后面部分写了故事的发展,“我”因为饿,无奈去果园偷果子充饥,被活活打死。前后两个部分有机串联,形成作品合理的逻辑结构。作品最值得赞誉的一笔,是小小年纪的萧殷,就懂得和实践了隐晦笔法:“似乎有一个高大的巨人,站在我的面前。他并不曾说话,痴痴地望着我,我不知道他在谴责我,还是怜恤我……”切合文本,不尚拔高,却意蕴无穷。
凝视一朵浪花,滴水成浪;浪奔,浪涌。我以为,这就是人物成长的过程和必然。
作者简介
陈振昌 广东作协会员,广东省河源市作协原主席。广东小小说学会监事长。作品散见于《中国作家·影视》《中华文学选刊》《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故事会》《百花园》《大公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等报刊;有小说作品被翻译成英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