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日本人天下第一,他们重视环保,从来不砍自己的树,一次性筷子都从东北进口;日本国内有很多停工的工厂一直在定期保养封存,时间甚至长达10年20年之久,目的便是在战时能够立即开动增加产能。
日本人最懂礼貌,日本人最守纪律。。。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总之清一色的都是为了说明日本人有长远眼光与优秀品质,对比之下我们又是多么肤浅之类,当时国内的工业才刚刚有些起色,大量的一次性筷子白色饭盒攻占了所有大城小县,那段时间我正在读高中,整天忧国忧民,每次看到这些没少郁闷,虽然每天中午自己也会贡献一份两块钱的盒饭,但还是郁闷。
直到后来我读完日本史之后,才发现这些流言竟然都是自己人编出来的,日本虽然封存了不少工厂,但真实目的能让人笑掉大牙---骗补贴。你敢信吗?日本人也会这一套,不要不相信,这是事实。
一次性筷子这事更扯,日本之所以大量进口东北的一次性筷子,是因为日本砍了快100年自己的树,导致生态破坏太严重,不得已下才选择进口,我们也不傻,经历了将近10年的出口后,国内也开始严格禁止砍伐原生树林的商业行为,并且从2012年开始,我国已经是世界上进口木材最多的国家,而且是进口日本木材的第一大户。
话说了这么多,今天我们讲一讲日本的经济,日本的经济和他的政治一样有趣。
一手菊花,一手ws刀,好战又温和、傲慢又有礼,正是这种矛盾的存在,让狠人都对日本人很感兴趣。大和民族骨子里都有一种耻感文化,这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就是害怕他人对自己的蔑视, 有趣的是,经过数百年的升华,这一文化衍生出了另一种行为——道歉。日本人的生活中,不是在道歉,就是在道歉的路上,有30°的普通致歉,有90°的谢罪式道歉,还有更深入的剖腹式。第一次与日本人接触,他们的行为总是能博取很多好感,但是,当人们对日本人愈发的了解,发现他们的道歉其实和吃饭喝水一样,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
就拿最近的一件事情来说,日本人一边诚恳地向本国民众和全世界道歉,一边官宣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入大海。是不是很矛盾?矛盾就对了,日本人的道歉就是个形式,在这个奇葩的岛上,“道歉”的意思往往不是道歉本身。日本人的眼里只有利益,根本没有其他任何东西,包括人命。
在福岛核泄漏之后的一个月内,核电站所属的东京电力公司基本是啥也不管,只撤离了800多名工人,留下50位“自愿战斗到最后”的勇士。但每次记者会上一旦被问及补救措施,马上标准答案附体90度弯腰谢罪,或者被问及任何有关核泄漏的实质信息,都是90度鞠躬,完全没有一点要解决问题的意思。
谢罪后还不忘吹捧自己,花了不少钱拍了一部《福岛五十勇士》,电影比较无聊,大致内容就是公司的应急能力和员工的英雄事迹。正是这种只知道谢罪不知道办事的态度,让核泄漏事故越来越严重,将福岛一步步推向深渊,原本四级的天灾,被硬生生养成了七级特大核事故,要知道,切尔诺贝利也是七级。
按理说这么大的一场事故,换成我天朝早就是上下一把撸了,但日本是怎么处理的呢,第一,政府花1万亿日元将东电收归国有,第二,辞退董事长总经理及高级工程师,完毕。
死了几十条人命,16万老百姓被迫迁徙,污染了半个太平洋的壮举,不但一分钱不罚,还花1w亿去收购。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很简单,问题还是出在钱上。
东京电力公司,1883年成立,当时叫东京电灯,生意就是从爱迪生公司进口电灯然后国内销售,后来开始自己生产,逐渐做大,到了21世纪,东京电力已经发展成全球最大的民营核电公司,日本一半的电都是东电发出来的,并且,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东电开始和日本政客勾搭在一起,东电每年向日本主要政党捐赠巨额的赞助,其中99%捐给了自民党,自民党的历任总裁,退休后基本都会成东电的顾问,啥事不管,工资贼高,比如前不久刚刚退休的小泉纯一郎,退休后第一个月就领到了东电的工资,还有前首相福田康夫,他完完全全就是东电的人,这在日本是公开的秘密。
东电不仅收买五大家族,同时还资助自己的高管进入内阁,比如前能源厅长官石田彻,前国土交通省副大臣加纳时男,他们都曾是东电的副社长。
两任首相都是自己人,小泉和福田又是日本五大家族之二,你说谁敢罚他吧,谁又能罚他吧,某种程度上来说,财阀就是政府。
资本逐利是天性,资本形成垄断是必然,垄断之后的资本干涉政治也是必然的,其中闹的最欢的是韩国,美日俄等看起来就和谐很多,究其原因,就是强权,只要政府够强,资本龙不垄断无所谓,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
1997年,东电强行更换福岛反应炉导致2000多员工被严重核辐射,这事在当时闹的很大,民间很是沸腾,但东电公司的解决办法就有意思了,大家该上班上班,严重的给一个月带薪休假,2000人全员封口费伺候。
同时请了几十个假记者开记者会,鞠躬道歉祈福一个流程走下来,竟然跟没发生过一样。政府也像是没听说过似的,问都不问,最有意思的是,东电在事后向长崎大学医学部捐赠了9000万日元(约710万人民币),只是希望能开一场讲座,题为——低线量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150年前,日本拐卖本国妇女到国外赚钱,150年后,日本对国民被核辐射不闻不问。还是那句话,日本对自己人是真的狠。
1967年,日本提出“无核三原则”,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
但仅仅3年之后,福岛核电站开机投产了,说话跟放屁似的。
50多年后的今天,虽然日本没有核武器,但是却把全世界拖下了太平洋,一个高素质高纪律性的民族,会把核废水排到海里去?一个重视环保的国家,会干这种事?一个正常的民族,能干出这种事来?
以后大家再看到哪些大v公知说日本人素质高什么的,大可以复制我的文章去骂他。
哦,对了,无核三原则是前首相佐藤荣作提出的,看过我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他哥叫岸信介,也曾是日本首相,但他更有名的身份却是二战甲级战犯,如今的日美安保条约就是他折腾出来的,他有个外孙更有名,叫安倍j三。
如今的日本一共有六大财阀,东电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入流。
这六大财阀分别是三菱、三和、住友、三井、第一劝业和富士财团。
2000年,六大财阀合并整合为三家。
三菱财团、三和财团整合为三菱ufg金融集团
第一劝银财团、兴银财团、富士财团整合为瑞穗金融集团
三井财团、住友财团整合为三井住友金融集团
这些财团到底有多大,我们拿三井财团来举例,大家熟知的丰田汽车、东芝电器、日本精工、索尼、三洋,这些世界五百强企业都是三井财团的子公司,此外还有三井银行、三井造船、昭和飞机、新王子造纸等270家子公司,先不说市值多少,光是看名字就能想象到有多恐怖。时至今日,三井财团不仅是日本最大的垄断资本集团,集团内部员工总人数高达24万,是阿里的三倍还多,财团资产总额为36万亿日元,盈利比可口可乐还要高。
六大财阀虽然各自独立,但也互相关联,在日本政府的主导下,六大财团呈环状互相持股,共同组建日本第一大银行瑞穗银行,并且通过相互联姻确保财阀间的团结共生。
截止2017年,这三家控制了全日本60%的资产、55%的总资本、60%的进口和20%的就业人口。
像东电这样的中小财阀在日本还有数十个,这些财阀与六大财团一起基本控制了全日本的行行业业,大到军工汽车小到米面粮油,到处都是这些大小财阀的身影,在日本超市逛一圈,这六家的商标能看到好几次,住友面粉、住友面包,柴米油盐种类之全涉及面之广,一度让人感觉进了专卖店。
之前说过东电聘用前首相做顾问,但这种小手段在六大财阀眼里不过是小儿科,1955年,因为当时的首相鸠山意图在法理上迫使六大财阀家族释出自己的持股,三井财团下辖的东芝公司社长石坂泰三联合了一些商界大佬,操纵议会多数议员讲首相赶下了台。
当大小财阀控制了政府,控制了社会的各个领域,那么财富也会顺着它的“血管”源源不断地流向财阀本身。当日本年轻人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改变自己的阶层时,颓废的观念、低迷的消费,也自然产生。
财阀是个问题,阶级固化是个更大的问题。
如今的日本年轻人早已经看开了,他们奋斗一辈子也无法完成进阶,最好的归宿也就是律师、教师、医生等职业。
美国人曾形象的把日本公司叫做“世袭俱乐部”,这一点美国人感触非常深,因为他们没少被日本人忽悠,朝鲜战争时期,美军要采购一批设备,选哪个公司来做呢?日本的做法并不是公平竞争,而是几个管事议员先商量好,然后先内定下来,这次是你家的公司,下次是他家的。
然后才会走市场流程,招标会上其他公司都是来陪跑的,后来大家干脆不去了,除非有内部消息说没有日本大公司愿意做这事。同样,日本银行的贷款也是这样,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养着一堆“僵尸公司”的真正原因,这些公司不盈利,甚至已经停产,完全就是靠银行贷款和国家补贴养着,美国人一开始不理解,后来慢慢懂了,原来银行和他们是一家的。也就是说,日本通过这种合法的方式实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兜兜转转还是我自己的。
所以美国人说日本是“裙带资本主义”,说日本那些公司都是日本的国企,难道不是吗?日本的经济发展至今,六大财阀的资产总和已经超过了日本国内经济的60%。不过相较于韩国财阀在外界的高调,日本的财阀就像是披上了隐形斗篷一样,鲜少曝光在媒体上。
每一年的全球富豪榜中,日本的富豪鲜少有代表人物出现,大家所熟知也就是一个孙正义,他和优衣库的老板柳井正轮流坐庄日本首富,并且不属于任何财阀,但这并非日本缺少富豪,而是充满家族精神的日本富豪,往往以家族为单位组团作战,上百年时间形成的大家族不允许某个人的资产过于庞大。
财阀总是开始于政商的结合,他天生就带有垄断的基因,可能刚开始只是垄断一个行业,但最终必将垄断民生,不光是这些日本财阀,三星电子连奶茶都做你敢信?资本都是逐利的,一旦他开始垄断民生,必将影响到国家的安全。
但是,当一个国家需要公平与创新的时候,财阀必将与国家进行博弈,一些无权的政府会被财阀玩的团团转,比如韩国,而一些强权的政府则会将不听话的财团连根拔起。
希望我们能从日本的教训中吸取经验,防止年轻人的“躺平”,防止“失去的三十年”。
我是刘连,关于日本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如果感兴趣可以去我的同名公号“刘连”查看,下期我们开始讲韩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