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开头】
1949年的初秋,邓华将军和陈赓将军亲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五兵团和第四兵团南下广东。
借由广东人民“一片红”的大好环境,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入粤后势如破竹,趁势直取广州。广州守将仓皇中弃城而逃。
翌日,一名四十六军的年轻战士死死地盯着《华商报》上庆祝广州顺利解放的消息,静默无言却面容紧绷。
慢慢地,泪水爬满了战士的脸庞。他攥紧的拳头紧紧扯着报纸,呼吸也越来越急促!
忽然,他猛地抬起头来,大喊道:“邓华司令,就是我的爸爸!”
这名年轻的战士就是22岁的邓贤诗,他自从出生起便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
那么,邓华司令究竟是不是邓贤诗的父亲如果是的话,又是什么让父子二人二十多年没有见面呢?
回答这些,还要从邓华司令本人讲起。
一、赫赫战功名扬沙场,投身革命婚姻坎坷
邓华,我军中的一员良将。自古田会议起,邓华便紧紧跟着党的脚步前进,长征、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中皆有他的身影。
彭德怀元帅曾高度评价邓华将军说:博览群书,很有头脑,考虑问题眼光独到,同时也比较细腻。
众所周知,彭德怀元帅惜字如金。而能得到彭德怀元帅如此的称赞,邓华将军的能力可见一斑!
然而,战功累累的邓华将军,在风雨飘摇的战争年代,也免不了和家人的生离与死别。
他坎坷的婚姻历程,更是让闻者落泪,读者伤心。
1925年,只有15岁的邓华在父母的安排下,与邱青娥成婚了。
然而仅仅两年后,刚刚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邓华就遭遇了蒋介石在上海发动的反革命政变——共产党人被迫转入地下。
然而也恰恰是在这一年,邓华和邱青娥生下了他们两人的第一个孩子,同时也是两人仅有的一个孩子——邓贤诗。
一边是同胞相害、山河破碎,一边是襁褓幼子、娇弱发妻。
最终,还是家国大义战胜了儿女私情。邓华在孩子出生之后没多久,就毅然决然地闯出家乡去闹革命,开启了他轰轰烈烈、功绩无数的革命生涯。
而自这之后,邓华就再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儿子与妻子!
二、跟党走邓华重返井冈山,勤学思邓华崭露头角
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队伍到达湘粤边界地区,并组织发动农民起义。
革命的星火成燎原之势。同年,郴县的农民奋勇起义,成功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七师。
投身革命的邓华闻讯喜不自胜,星夜兼程地赶往第七师。凭借自身出色的学识,邓华在第七师政治部里得到了任命。
同年四月份,已经身为党代表的邓华跟随第七师和朱德一同登上了井冈山,参与了那场著名的决定了中国命运的井冈山会师。
随着红军力量的壮大,国民党开始了针对红军的围剿。在1930年的十月份,国民党组织了近10万名士兵,对工农红军的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
仅仅只有4万人的红军,面对着悬殊的力量对比,邓华等将士最终在上级的指挥率领下,成功地守护了工农红军的革命根据地。
此后,邓华在不断的战斗中飞速成长。
1931年,年仅21岁的邓华已经成为了红三十六师的政委。他与师长张宗逊一起指挥部队,参加了中央苏区的数次反“围剿”。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邓华率部参加了长征。漫漫的长征路上,邓华并没有叫苦叫累,他坚守岗位、体恤同志,怀着崇高的革命热情一往无前。
在亲历了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后,邓华更是身先士卒、舍生取义,英勇率部四渡赤水。
紧接着,邓华又率部随主力渡过金沙江,勇夺泸定桥。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革命初期那些名垂青史的著名战例,几乎都少不了邓华的身影。
“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中磨练”,邓华,这个满腔热血、矢志报国的红军指挥员渐渐地成长了起来。
然而国难当头,逐渐成长起来的邓华却没有空闲和家人相见,妻子与幼子的生计如何?他们是否安好?邓华都难以得知。
三、平型关战役解围山西,深入冀东抗日游击
1937年,恰逢八路军出师华北之际,日军第五师团正沿平绥路大举压近长城沿线,妄图调转枪头猛然南下、突袭太原,一举夺取山西腹地。
而这一切,均被我军识破。
9月上旬,八路军一一五师奉命开赴平型关关隘一带。
平型关的两侧峰峦峻峭,可谓重峦叠嶂,地理形势注定了平型关乃是兵家必争的咽喉要道。
在关前,是一条延伸的狭窄沟道,而这正是我军指战员心中伏击歼敌、埋葬日军的理想地。
邓华所在的一一五师下定决心,要抓住日军骄慢自大的弱点,辅助以平型关的有利地形,以伏击的手段歼敌。
兵贵神速、时不我待。利用暗夜和大雨,邓华作为团的政训处主任和时任团长杨得志率部秘密进入白崖台等预置好的战斗阵地。
25日拂晓刚过,邓华和杨得志接到上级指令配合各部全线开火,并乘敌陷于混乱之际,适时发起冲击。
初秋的山西肃杀冷清,平型关外密密麻麻的枪炮声不绝于耳。
尘土飞扬、血染落叶。冲锋的号角响彻天地,无数的战士舍生忘死、冲锋在前。邓华坐守阵地、冷静指挥、激励将士,密切关注着战局的走向……
整整六个小时的艰苦奋战,邓华所在的一一五师终于取得大捷,即著名的“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战役同时是“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军队对日本侵略者给予的最顽强的抗击。这一战,几乎将有“钢铁军团”之称的日军第二十一旅团全歼。
上级对平型关战役的众参战人员都赞不绝口,其中自然包括着临危不乱的邓华。
这一战,邓华积攒了信心与战斗经验。在枪林弹雨中不断坚定抗日胜利的信念与决心。
邓华坚定地走在党的领导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将士们浴血抗日、奋战前线。
平型关战役后之后,邓华又受命率领部队向冀东挺进。
一路上,邓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连战连捷,在反“八路围攻”中战绩卓著。邓华更在沿线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发动了共计20余万人的起义,为冀东根据地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在这可谓是日寇咽喉地的辽阔冀东地区,面对着险恶的自然环境和残忍凶狠的日军,邓华率领着麾下的部队不惧艰险,转战千里;
长城内外皆是战场,无惧严寒酷暑,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一望无垠的冀东地区口口相传……
邓华率领将士们挥洒汗水与热血建立起一支依托群众、活络地方的军事力量。无数仁人志士和英勇将士的热血终于拿下了血色的胜利。
然而邓华不知道的是,自己的发妻邱青娥因感恶疾,早已辞世。家中的幼子无人照料,正不知何去何从……邓华自己寄向家中的数十封书信也石沉大海、了无音信。
四、百团大战夜破敌营,勤思善学党校攻读
1940年起,邓华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四分区司令员。
同年六月份,日军受德军占领法国首都巴黎的“鼓舞”,决意攻占宜昌,配合各部以犄角之势直接迫近山城,旨在动摇蒋方的抗战意志。此时,国民党内部“妥协派”、“投降派”的言论甚嚣尘上。
为克服这一严重危机,八路军总部决定发动著名的百团大战。而邓华,在此战中凭借着自己过人的胆识和战术素养,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时年八月份,日军新官上任的旅团长人见与一作出部署:派遣大量日军和伪军深入至晋察冀边区内部组建据点。
几乎同一时间,邓华被任命为涞灵战役左冀队司令员兼政委,奉命率部扫除晋察冀边区内部的伪军。
邓华到任后亲力亲为,知人善任。战前,邓华率部隆重誓师,其后孤军深入,直捣黄龙——在雨夜中奔袭百里,奇袭涞源、灵丘地区,毙伤日伪军数千人。
其后,邓华又指挥主力部队连克西口头、刘库池、东寺、谭庄等军事重镇,摧毁堡垒、恢复村庄。
其中一战,邓华率领仅仅一个营的兵力攻城拔寨,在夜色中神兵天降,拔掉了日伪军一处隐藏已久的据点,歼灭日伪军近百人。
那一夜月明星稀,邓华接到确切的情报后果断出击,夜色中点兵近五百人后倍速而行。趁着敌人疲惫之时,悄然摸近日伪军的据点。
冲锋的号角陡然吹响,枪炮齐鸣,火星四射。敌人大吃一惊,心神慌乱。顷刻间,日伪军的防线土崩瓦解,数百名日伪军溃不成军,跪地而降。
夜色中篝火透亮,邓华的面容坚毅而果敢——他眺望着自己率部不断夺回的大好河山,也遥望着南方遥远的故乡。
在百团大战胜利之后的第四年,邓华只身一人赶赴延安,在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任职教导委员。
同年,敏而好学的邓华又进入中共中央党校攻读学习,可谓是精勤于业。邓华不仅“读万卷书”,更是“行万里路”——如此之刻苦,皆是源于邓华报效国家的信念。
五、平津战役邓华奇谋破敌军,解放广州父子终相见
在无数个邓华这样的革命前辈的努力下,中国人民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并不愿意让人民实现盼望已久的和平,悍然发动了内战。
为彻底解放全中国,我军发动了轰轰烈烈的三大战役。东北解放以后,“剿总”傅作义集团已成瓮中之鳖。中央军委发动各部,齐围平津。
邓华接到中央军委密令后,火速率部星夜兼程,取小路以最快速度隐蔽入关,切断敌人海上的逃亡之路。
邓华神兵天降,势不可挡。其后,他提出“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的建议,与众部鏖战天津。邓华的军事指挥才能与战略眼光在这一战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此战中,邓华集中五个军,共计将士三十余万人,凭借着绝对的兵力优势收复天津。他麾下的东北野战军四十四军更是克服疲劳、寒冷等不利条件血战天津城,立下汗马功劳。
此后,邓华率部转战南北,解放湘赣之后,兵指广州城。
1949年的初秋,邓华将军和陈赓将军借由广东人民“一片红”的大好环境,领兵入粤,其后势如破竹,直取广州城。
广州城顺利解放的消息刊载在《华商报》上,机缘巧合之下,自从出生起便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的邓贤诗看到了这份报纸。
或许是内心之中的血肉感应,邓贤诗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认定了邓华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父亲。
终于,他鼓起勇气寄出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尊敬的邓华司令员,我是一名四十六军的普通战士,名叫邓贤诗,请问您是否认识我?您是我的爸爸吗?
邓华拿到信后,泪流满面、双手颤抖。作为一个父亲,他有愧于自己的儿子,抽噎难言。
自是,父子二人终得相见,只是自己的发妻已是撒手人寰……
八年抗战,邓华洒血沙场名震中国;四年解放战争,邓华身先士卒。
邓华将军戎马一生报效祖国,实乃国之良才——奉献一生、挥洒热血!
参考资料:
王季男 《邓华》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罗印文 《邓华将军传》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贾晓明 《邓华率部连克六城》 人民政协报
钱堃 程小斌 《海南党史百名人物|邓华:南征北战勇无敌》 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
编辑:清源
责编:劳谦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