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周江林
二战直接导致了世界的繁荣中心由欧洲开始向美国转移,欧洲的没落促进了欧洲共同体等欧洲联合组织的形成。
欧洲二战电影不拘一格、自成一体,其最大的特点是对战争艺术化的批判和反思呈现着全方位、艺术化的倾向,是艺术电影的高峰。
苏联/俄罗斯:
举国动员的宏大与诗意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国土由此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主战场。
苏联二战电影的特点是追求真实性和宏大场面,这是由于当时苏联的举国体制才能做到的。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诗电影《雁南飞》《伊万的童年》等二战片推动了苏联电影走上一个高峰。
《解放》(五部):举国体制下的宏大史诗
1969年 导演:尤里·奥泽洛夫
《解放》共分为五部,片名分别是《炮火弧线》《突破》《主攻方向》《柏林之战》《最后一击》,构造出一种悲怆和雄壮的史诗感。影片从1943年红军反攻开始,继而强渡德涅河,解放基辅,收复白俄罗斯,解放波兰,最后攻克柏林。拍摄、制作耗时6年,场面恢弘,人物众多,超过3万个,出动坦克1万辆,战斗机1000多架,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空前巨制。
《伊万的童年》:
不同的时间河流诉说战争的残酷
1962年 导演:塔科夫斯基
在《伊万的童年》中,塔科夫斯基以长镜头的镜内蒙太奇,将现实时空和非现实时空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两条不同的时间河流,让伊万在心灵与现实的对辩中无言地诉说战争的残酷。
水,是该影片构成成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在梦里,水代表生命、幸福、慈爱:一桶饮水、河岸旁的水桶、井水和水桶、细雨和河滩等。现实中也是一个潮湿的世界,雨水、泥泞、沼泽、河流,但却是为了烘托战争期间的惨淡与艰苦。
结尾交待伊万被绞死的叙述手法也很独特,从缴获德军的处死档案里发现伊万的照片,照片随即不小心掉进黑黑的地下室,镜头变成照片里伊万仇恨的眼神,接着是地牢的景象,耳边响起处死伊万时德国人的对话,跟着出现刑具、绞索、伊万倒滚地上的头部特写,伊万临死前的眼神触动了最后一个回忆,镜头回到美好的童年,饮水、游戏、大树、追逐。
美国:个人主义与娱乐感并重
诚然,美国在二战中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二战后,最大的收获者还是美国。二战中,美国本土没有遭到战争破坏,而且得到发展,实力急剧膨胀,在1942年以前高价抛售战略物资大发战争财。
美国拍摄的二战片总是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强调个人的价值,而且总是会把个体的生死存亡描述成人性的胜利或泯灭。当然,美国二战片还富有娱乐性。
《巴顿将军》:
一个16世纪的堂·吉诃德式人物
1970年 导演:弗兰克林·斯凡那
“我要你们记住,没有哪个杂种是靠‘为国捐躯’来赢得一场战争的。要赢得战争,靠的是让敌国那些可怜的杂种为他们的国家捐躯。”《巴顿将军》一开始的演讲,让这位暴戾将军的性格一下跃然眼前。
《巴顿将军》的主题是美国的尚武精神。该片将巴顿将军塑造成一个既高大雄伟又具体实在的艺术形象,不仅有血有肉,而且有“污点”;不仅功勋垂世,而且“劣迹”昭彰。
《拯救大兵瑞恩》:人性以残忍为代价
1998年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二等兵瑞恩的三个兄长都战死沙场,于是军方高层觉得不能让其母承受更多的丧子之痛,务必要保证瑞恩安全。于是成立了以米勒上校为首的特别拯救分队,穿越德军兵力密集的地带,进行拯救。而围绕这个任务引发了许多疑惑,为什么瑞恩的生命就比其他人的生命重要?
最后瑞恩得到拯救,回到了家乡。片头和结尾都是年迈的他来到战友墓前缅怀。他流着泪问妻子,自己是不是一个好男人?对于以牺牲他人性命而活下来的瑞恩,何尝不是残忍,但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德国:强烈反思的国民性
德国的二战历史观体现在:一、正视历史是和解的前提;二、德国彻底与过去决裂;三、德国有着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的意愿。德国之所以能成功地与过去决裂,还在于二战后盟国的严格监督,使德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德国二战电影以人为本,正视历史,具有反思,大多时候以思考战争中的人性为主,表现战争的残酷。诚意可嘉,不刻意去讨好观众,作品题材从纳粹领导到德国民众、从加害者到被害人、从残忍杀戮到人性光辉……应有尽有。
《莉莉·玛莲》:传唱世界的战地情歌
1981年 导演:赖纳·法斯宾德
“从安静的地方,从这土地上,像梦一样给我们自由,你的嘴唇含着爱,晚间的雾在飘动,谁来站在路灯前?和你一起,莉莉·玛莲,和你一起,莉莉·玛莲。”歌手莉莉与犹太作曲家罗伯特相爱,其实,她的命运也不是她能掌握的,当演唱《莉莉·玛莲》时,她也无法预知这首歌如此受到士兵们的欢迎。
后来,莉莉也参与了地下组织的行动,同时受到了德国官方的监视,她的伴奏师被派往战场,而罗伯特的被捕更让她充满了道德的自责。她甚至选择了自杀来了结痛苦,而她被处死的流言甚至造成了德军的骚动。
影片最后,战争结束了,莉莉来到剧场,那时的罗伯特已经是著名的指挥家,而经过种种波折,莉莉伤感地发现她与罗伯特已经不能再续恋情,于是她离去,让人感到遗憾,但是从她毅然的离去中又给人希望。
《伪钞制造者》:绝境中的人性沉浮
2007年 导演:斯戴芬·卢佐维茨基
《伪钞制造者》的出色之处在于其切入历史的角度。老奸巨猾的伪钞制造者萨利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是个坏家伙。通过他,导演带领观众进入集中营,去感受恐怖。集中营生活里,导演用一大堆犹太人的护照、对于淋浴器的恐惧和萨利偷吃食物的镜头无声控诉纳粹的残暴。在表现残忍的时候导演没有用血腥渲染,而是,在影片后部集中营即将解放时那些形同枯槁的群像和倒毙的犹太人镜头带给观众对于集中营全面的认知。
战后,萨利拿着一部分他们制作的伪钞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他独坐海滩时,内心一片空荡,因为他自身也只是侥幸存活而已,因为他依旧是一个没有被承认的人。与其说他对世界绝望,不如说他对自己的民族绝望。
《伪钞制造者》的价值依然在于高度的反战和最自我的民族反思,导演所展示的影片世界深得人类生存体系的终极体现,该片可能为所有纯粹个体重现了被剥离政治后的人性全部。
日本:避开歌颂战争的雷区
同为战争罪魁祸首的日本和德国对二战的立场和态度大相径庭:德国由于敢于面对历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谅解和赞赏;而日本朝野右翼势力至今未对二战进行认真的反省和道歉,不断出现否定侵略战争的逆潮,军国主义阴魂久驻不散。
同样,反思不够彻底的日本导演,总是从小处着眼,小心翼翼地避开歌颂战争的雷区,同时又兼顾了本国观众的口味取向。
《缅甸的竖琴》:怜悯逝去的生命
1985年 导演:市川崑
太平洋战争末期,日军在缅甸吃了败仗。年轻的乐队队长井上用音乐缓解大家的痛苦,歌声无形中鼓舞了大家的士气。上等兵水岛爱好音乐,并且制作了一把缅甸竖琴。一天,士兵们遭到英军包围,大家唱起了《陋室之歌》。
英军将战争已经结束的消息告诉了日军,但守在三角山地带的日军拒绝投降。水岛去劝降,耽误时间,遭到英军的猛烈炮轰。
水岛被一和尚救回后,老和尚告诉他:战争结束后,缅甸依然是缅甸。水岛目睹了尸横遍野,也看到英军为战败的日军们立了“无名战士之墓”。看到这,水岛决定留在这里。他出家当了和尚,与一只鹦鹉为友,随时随地掩埋日本军人的尸体。
这是一部关于二战的日本的自我怜惜的影片,虽然反对战争,却看不到战争发起者的反思和自省。片中受到怜悯的只是逝去了的生命,或残缺身体的日本军人。
《永远的零》:弥足珍贵人性未泯的光辉
2013年 导演:山崎贵
《永远的零》讲述了一个日本零式战机飞行员在战争中成长,最终成为神风特攻队成员战死于冲绳战役的故事。电影以情为点,宫部久藏对爱情和对家人的渴望成为其在战争中活下去的动力。电影正是通过他外孙找寻部分幸存老兵的回忆,反衬出宫部久藏这个看似懦弱者在黑暗的军国主义下人性的光辉。
自杀式行动神风的开始,令人看到了宫部久藏思想的转变,其最后自愿成为神风特攻队成员不是因为其接受了“玉碎”的理念,而是一种负罪感带来的绝望,他亲手将一批批年轻的生命送入了死亡的深渊,这种罪恶感的积淀,使其瓦解了活下去的信念。
《永远的零》没有美化战争,但依旧没能正视历史,面对日本犯下的战争罪行,电影选择了回避。这是整个日本国民性的问题。
(作者为《空中生活》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