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美国在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获胜后,英国不甘心其失败,一直在虎视眈眈,妄图卷土重来,使美国重新沦为自己的殖民地。从1783年后,英国不断从经济、军事和政治上对美国施加压力。
于是,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
1814年初,英军将领罗伯特孤军深入,直插美国心脏华盛顿,在侵略过程中将不少当地历史建筑焚烧殆尽,此举,在美国历史上划下极不光彩的一笔。
那么,此次华盛顿遭到洗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无数学者众说纷纭,由于,此次战争遗留下来的资料甚少,所以,学者们得出的结论都很笼统。
史学家约翰曾从第二次英美战争的过程中寻找答案,约翰觉得,英军当年采取的战略从大体上来说是正确的。当时,英军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压制美国,为了达成这个目的,英国兵分三路:
第一支是英军的陆战主力,规模约为万人左右,从加拿大开拔,沿着美军独立战争时期布尔果因曾行军的路线进发。
第二支则是以海军为主的两栖部队,这批士兵从百慕大启航,主要负责佯攻诱敌,顺便骚扰美国沿岸的城市,起到震慑华盛顿的作用。
第三支部队同样为陆军,他们的目标是驻扎在美国西部的美军部队。
在上述英军部队中,第二支两栖部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战果。当时,英军主力部队刚刚在加拿大整备的时候,这支由四千余名骁勇善战的老兵构成的两栖作战部队,在罗伯特将军的带领下,从百慕大地区启航,直达切萨皮克湾,并于两月后在马里兰登陆美军本土。
美国士兵自然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土沦陷,之后,美军派出一支分遣队驾驶炮艇沿河而上,保卫华盛顿。但是,这支分遣队在遭遇英军追击时,他们的将领却下达了撤退解散的命令,免得让自己的士兵被俘。这位不称职的将军就是臭名昭著的威廉温德将军,他本来是巴尔的摩地区的一名律师,后来,参军作战升为将军。
在加拿大战争时期,威廉将军被英军俘获,随后,英军将威廉放走了。在美军收到英军对华盛顿作战的消息后,威廉临时拉起了一支由民兵构成的杂牌军。这场战争被逃往乡下的美国总统和其他官员尽收眼底,当英国人追击威廉部队的时候,这位将军一声令下,这支七千余人的民兵顿时作鸟兽散,甚至,没人举枪还击。
由于威廉将军的“不抵抗”战略,英军攻打华盛顿的进程就显得格外顺利,这群英军在进入美国首都后在城中燃起大火,烧掉了不少建筑。在英国士兵打算放火烧掉白宫前,英军上将科博恩甚至在白宫内缴获了一顶美国总统的帽子和坐垫,之后,还跟他的部下进入白宫享受了一顿为美国总统准备的丰盛晚餐。
此时,这位将军一边啃着美国的食物,一边嘲讽美军。
这是对于华盛顿惨遭纵火的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除此之外,其他学者提出了不一样的说法,美国军事学家詹姆斯就觉得战争失败的原因不能归咎于威廉将军,而是,当时包括总统在内的美国官员,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英军的可怕。
这群美国官员觉得,美国军队兵强马壮,英军突袭美国首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实际上,麦迪逊总统总是有着对自己国家的信心,他觉得,美军将士不同于英国士兵,自己国家的士兵是为了自由解放而战斗,敌人只是一群为了金钱被雇佣来的专业士兵。
最终,美国士兵糟糕的执行力以及英军的果决打破了麦迪逊总统的信心,眼看着英军士兵即将打到眼前,这位总统只能逃离白宫。这里,我们从当时华盛顿不设防的情况,以及,当时美国官员仓皇逃窜的状态就能看出麦迪逊实在缺乏自知之明。
美国军事学家卡布尔还提出一种说法,那就是:
“华盛顿惨遭横祸发生在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上,这场事故预示着美国依赖得天独厚地理条件而放松警惕的惯性思维已经被颠覆。在美国本土独立战争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人始终觉得自己远离欧洲那片战争频发的是非地,有大洋相隔,自己有着得天独厚的屏障。”
华盛顿曾说过:“分离开来又有很远距离的形式,能让我国追求截然不同的前途。”
不论英军为何会将白宫乃至华盛顿大部分建筑焚烧殆尽,麦迪逊和固守自封的美国人都已吃了大亏。吃一堑长一智,当麦迪逊回到白宫的时候,举国同悲。
之后,英军又进攻巴尔的摩,美军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抗击。
这时,有一个美国律师叫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被关在英军营中,他目睹了麦克亨利堡垒激战的场面,特别是看到了堡垒上空硝烟中飘扬的星条旗,不禁热血沸腾,以激动的心情谱写出了传世之曲《星条旗永不落》,“我们一定得胜,正义属于我方……星条旗将永远高高飘扬在这自由的国家,勇士的家乡”。
这首歌曲使军民受到极大的鼓舞,他们奋勇战斗,最终,击退了英军进攻,并且,击毙了英军司令罗斯。后来这首歌又传遍美国各地,并成为美国的国歌。
多年以后,每个美国人都将华盛顿被火焚视作最大的耻辱,他们决心跟其他国家一道解决本土安全问题,以对应未来将会发生的各种威胁和祸乱。此时,至于白宫被焚毁的原因,对于这群受到教训的美国人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参考资料:
『《第二次英美战争》、《英国的火烧白宫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