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在建党99周年之际,我们难忘中国共产党人的久久初心,更难忘在最初探索民族解放、人民幸福道路上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
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1943年,在公祭刘志丹大会上,周恩来深情题诗,赞颂以刘志丹为代表的人民英雄。
上世纪七十年代,周恩来回陕北老区,看望群众时,曾深情地说:
陕西要宣传刘志丹,他和赣东北的方志敏、广西的韦拔群、广东的彭湃一样,都是人民英雄。人民永远怀念他们!
在周恩来的题诗和谈话中提到的四人,是我党历史上著名的四位人民英雄。
他们为我党我军早期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党和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为人民所传颂和怀念!
1.“群众领袖”刘志丹
刘志丹(1903-1936)陕西保安(今志丹)人。原名景桂,字子丹。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人。
他,1922年考入榆林中学,积极参加爱国进步运动,是陕西著名的学生领袖。1925年春入党。五卅运动后,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投笔从戎,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和后来的黄埔名将张灵甫、林彪、伍中豪等为同期同学。
1926年,刘志丹从黄埔毕业后,到冯玉祥领导国民联军第四路军(马鸿逵部)任政治处长。年仅23岁挂少将衔,成为西北军中的著名人物。
1928年,他和唐澍、谢子长等领导了渭华起义。这是我党在北方发动的最大一次起义。刘志丹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主席。起义失败后,他辗转回到陕北,坚持在陕甘边组织革命武装,创建革命根据地。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刘志丹毅力坚韧,屡挫屡奋。在陕甘这样经济贫瘠、人口稀少之地,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红白黑“三色”建军方式和“三窟”发展理念。通过策动兵变、发动群众、争取绿林等形式,逐步发展革命武装,最终创建了红26军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1935年,在他的领导下,陕甘边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一片,发展为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成为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这是刘志丹为中国革命做出的独特而卓越的贡献。
刘志丹长年奔走于陕甘一带的山川沟壑间,对各地的地形地貌、许多村落的人口、经济都了如指掌,被称为“活地图”。
他痛恨腐败,一再告诫大家:
“群众最痛恨反动政府的不廉洁,无官不贪。我们穷要有骨气,要讲贞操,受冻受饿也不能取不义之财!”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为此专门规定:“凡一切党政军干部,贪污10元大洋以上者都要枪毙”。
他完全扎根于人民群众中,一心为群众谋福利,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刘”。陕北民歌《刘志丹》大约是党内关于个人流传最久远的民歌了。
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英勇牺牲于红军东征前线。时任红28军军长的刘志丹牺牲时随身只有半截铅笔、半盒纸烟。
为了纪念他,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当年就将他的家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毛泽东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朱德称他为:红军模范。
2.“苏维埃模范省”的创建者——方志敏
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人。赣东北、闽浙赣苏区的主要创建者。毛泽东在文章中,高度肯定他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称他创建的苏区为“方志敏式根据地”。闽浙赣苏区是全国唯一被授予“苏维埃模范省”殊荣的苏区。
他,早年在家乡、南昌等地求学,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从事农民运动,是和毛泽东、彭湃、韦拔群并称的“农民大王”。曾主持江西省农协全面工作。
1926年冬,领导漆工镇暴动,以“两条半枪”开始了革命征程。1927年冬,领导弋(阳)横(峰)起义,逐步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
方志敏创立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在苏区创造了股份制,发行了股票;创造了地雷战,总结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就虚”的16字战略要诀;实行对外开放的边贸政策,创办列宁公园、学校和文件卫生单位……他创建和领导的苏区已部分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
1934年11月,以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闽浙赣边区,与红十军组成红十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该军团担负了调动敌人,为中央苏区解围的重任。
1935年初,红十军团被七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于怀玉山区。方志敏带领先头部队脱险后,又复入重围寻找部队,最终因叛徒出卖被俘。
在狱中的半年多时间里,他拒绝威逼利诱,强忍病痛和酷刑,先后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12篇文稿,留下了13万余字的手迹和珍贵史料。
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敌人秘密枪杀于南昌市郊下沙窝。
在《可爱的中国》中,方志敏畅言:
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如今,我们可以告慰先烈的是:这盛世,正如你所愿!
3.壮族人民的“拔哥”——韦拔群
韦拔群(1894-1932)壮族,广西东兰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在壮族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被当地人民亲切地称为“拔哥”。
他,早年奔走各地,探寻救国救民之路。曾组织乡民百余人参加护国战争,后毕业于贵州讲武堂。五四运动后,以“愤不平”为笔名宣传进步思想。
1920年10月,参加改造广西同志会,参与推翻广西军阀陆荣廷的革命活动。1921年,秘密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号召农民起来斗争。1923年组织农民自卫军三打东兰。
1925年入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业后以农运特派员身份,回到广西开展农民运动。先后在东兰开办三期农讲所,任主任,为右江地区培养了大批农运骨干。他坚持公开的武装斗争,发展和壮大了农民武装。
在革命活动中,韦拔群常用壮族群众喜爱的山歌宣传革命道理。他在山歌中唱道:
如今世道妖怪多,口吃人肉念弥陀,
可恨有天无日头,冷风嗖嗖冷雨落。
革命之花火样红,万众一心破牢笼,
中山总理来统领,自由平等救工农。
常常是拔哥唱,群众和,现场生动感人。
1929年8月,韦拔群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广西农民协会副主任委员。12月,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历任红七军第三纵队司令、21师师长、右江独立师师长。
1930年10月,红七军北上后,他负责留守右江根据地。他把大部分人员、武装补充给北上部队,仅留少部分人员回东兰坚持斗争。先后粉碎了桂系军阀对根据地的两次“围剿”。1932年10月19日在第三次反“围剿”中被叛徒杀害。
4.“农民运动大王”彭湃
彭湃(1896-1929)广东海丰人。虽出身地主家庭,但心系劳苦大众,一心为民谋福利。最早投身农民运动,是公认的“农民运动大王”。
他,1917年赴日本求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在日期间,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研究社会主义学说,曾组织赤心社,表示一心学习俄国革命经验。
1921年5月回国,不久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赤心周刊》《陆安日报》,宣传革命思想。1922年6月起开始从事农民运动。1923年元旦海丰县总农会成立,当选为会长。7月,改组为广东省农会,任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秘书。曾担任第一届和第五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主任。在毛泽东主办的第六届农讲所讲授东江农民运动经验。随军参加了两次东征战役。1926年发表《海陆丰农民运动报告》。
1927年,任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在八七会议上当选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11月,领导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领导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余部在海陆丰地区坚持斗争。在中共六大上当选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曾任东江特委书记。
1928年冬,调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兼江苏省委军委书记。1929年8月,因叛徒白鑫出卖被捕,30日牺牲于上海农华。同时遇害的还有中央军事部部长杨殷等3人。
为纪念彭湃、杨殷,中央苏维埃政府特将工农红军第一步兵学校改名为彭杨步兵学校。
四位人民英雄,除刘志丹战斗在西北外,其他三位都战斗在南方,基本上也都在各自家乡战斗、发展革命武装,这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要在南方领导革命斗争的格局是一致的。
四位人民英雄中,南方的三位都是我党早期著名的农民运动领导者,也都是早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刘志丹独自在西北开展革命斗争,建立根据地时间较晚,但却成为土地革命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而独特的贡献。
四位人民英雄都是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中刘志丹、方志敏还被中央军委授予军事家称号,名列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列。
“丹敏群湃”,四位人民英雄牺牲时都只有三十多岁,平均牺牲年龄为35岁,可谓英年早逝。但他们的功业长留史册,英名永驻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