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饭圈”,网上冲浪的、追星的都不陌生,但还是有必要再给大家普及一下。
饭圈是一个网络用语,指粉丝圈子的简称。近年来,随着粉丝群体扩大,偶像经济不断发展,催生出为偶像买周边(衍生产品)、租广告位做宣传、投票以及做慈善公益活动等多种方式。就现在而言,饭圈由追星粉丝自发组成的文娱社群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专业化的利益圈层。本文要讲的“饭圈文化”,就是围绕饭圈展开的一系列行为、话语等现象的统称。
很多人都觉得二次元离饭圈存在壁垒,我们只不过在“用爱发电”,称不上是饭圈文化的展现。这就大错特错了,当一个人为了某部国漫开始拉踩,或者不顾事实竭力维护的时候,在动漫制作公司、配音团队各种粉丝向营销的时候,“饭圈文化”就已经存在了。
这篇文章将从动漫主题曲、配音、动画制作公司和粉丝表现等四个方面来为大家一一展开。
主题曲演唱者身份的转变:营销导向渐娱乐性、饭圈化
《爱就一个字》是《宝莲灯》的主题曲,演唱者是张信哲,插曲《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演唱者是李玟;《神兵小将》主题曲演唱者是王心凌;《恐龙宝贝》主题曲《爱不会绝迹》演唱者是林俊杰;《快乐星猫》演唱者是牛奶咖啡;《小牛向前冲》片尾曲演唱者是谭晶;为《小鲤鱼历险记》献声的是韩磊,孙楠为《哪吒传奇》演唱《少年英雄哪吒》......还有些动画作品的演唱者虽然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手,但在二次元领域也是小有名气的唱见,比如祈inory、呦猫uneko。还有一些是直接声优上场演唱,像边江刘明月都唱过op。
但是现在的国漫主题曲演唱者,越来越注重歌手的咖位,开始考量作品与op、ed歌手的匹配度。《魔道祖师》请了林志炫演唱op,片尾曲一二季却换了不少,有sing古风女团的《不羡》,还有r1se的《少年如故》,都是当代年轻人喜欢的“选秀偶像”范畴。《天官赐福》不仅找了周深、黄龄,还邀请鹿晗为第二季演唱主题曲,都是当下最为活跃的。
胡彦斌的一首《月光》惊艳了多少人,但是现在很多歌曲都开始找“当红歌手”,比如周深。周深的《大鱼》的确很惊艳,所以就成了动漫主题曲的宠儿,基本上有点经费的作品必有他献声。还有斗罗大陆先后请了张杰、张韶涵、萧敬腾,《灵笼》邀请张靓颖,《西行纪》第三季邀请周笔畅,《吞噬星空》邀请林俊杰献唱《进阶》。
请明星歌手不外乎是为了作品造势,强强联合,但现在的主题曲已经渐渐变得不为剧情服务而创作,而是为了所谓的“古风”而古风,甚至歌词与剧情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更甚至同质化严重,总觉得相同题材作品的作词作曲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有些很好听,很带感,但有些真的白白糟蹋了歌手的名气和流量,不是作品的“锦上添花”,而是累赘。
采用当红流量歌手,或是偶像歌手来演唱主题曲,能够吸引大批量的粉丝来围观,就是为了听歌而已,这种营销手段虽高明,但效果甚微,甚至会引发圈内圈外的争论。现代这个社会,只要涉及到了“饭圈文化”的地方,就没有人能全身而退,安然无恙的。
事实上,在动画产业十分发达的日本,动画音乐早就备受关注,甚至出现了利用声音包装ip的anisong流派——animesong流派。animesong包括op、ed、in、bgm等音乐作品,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动画原声大碟”,在日本艺人和作品间是相互提携的关系。
熟悉日本acgn的都知道,日本每部动漫都有很多歌曲,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个最为基本的,还包括角色歌。目前在国内,只有电视剧《陈情令》、动画《秦时明月》、《剑网3》等一些游戏公司玩得比较溜,但是在日本animesong流派影响着整个acgn产业。
腾讯也看到了这个方向的无限可能,举办了多次以动画音乐为主题的“觉醒之夜”,全行业的唱见齐聚一堂,共同享受二次元音乐的美妙,但可惜的是国内目前的动画音乐开发仅此而已,远远不及日本动画音乐所发挥的造星、衍生开发等功效。
配音团队从幕后走向:实力之外,开始走人设,进行包装
配音团队的变化跟互联网逃脱不开关系,从台前到幕后,掌声更多,鲜花更多,出镜的机会也更多,配音团队也渐渐地开始了团员们的“人设”打造与包装。
动画对于配音演员的影响不算最大的,广播剧才是。基本我对配音团队的了解仅限影视剧和动画,所以其他广播剧领域的商配团队了解甚少,是否存在“饭圈文化”更加不知,所以仅来谈谈自己对729声工场和边江工作室的一些“饭圈化”现象的看法。
“饭圈化”营销当中,还有一个重要趋势——女性观众的消费导向。这个特别明显的就是国内的选秀综艺,大批量的选秀男明星们营造自己的“单身人设”或是女性偏爱的人设,晒晒美图,晒晒胸肌,制作个女友视角的情话vlog等,现在配音圈亦是这样,毕竟女性观众对于声音真的很难抗拒,大喊“耳朵就要怀孕”的人可是大有人在。不巧,漫漫就是。
很多人反映国漫配音老是那群人,只为声音好听根本不考虑是否与角色适配,这一点倒是无法反驳。因为声音如果都不好听,剧情又不好,制作也不高,那还看个屁。再加上“腐文化”的渗透,磕男性cp更香,要不然为啥广播剧只见《魔道祖师》、《小蘑菇》等类型增多,不见有什么高光的bg作品。因为粉丝就喜欢听1 0对话,甚至是引人遐想的对话。
此外,配音演员粉丝群体逐渐壮大,是不容许有任何人或群体诋毁这个行业的。配音演员出镜也开始各种“撩粉”操作,唱歌、跳女团舞,甚至游戏直播等等,时不时地就要在互联网上露个面,发个动态,营业时间长,又频繁。如果再录制一个专属的起床铃声,此生无憾。
庆幸的是,配音圈的“饭圈化”现象还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不向娱乐圈已经千疮百孔。其实这没有什么不好,适度的饭圈营销,可以向更多人的了解配音,进入配音这个行业,但过度营销危害更大。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配音演员出现了错误或是与人设不匹配,就要承受更疯狂的“拉踩攻击”,对自己的事业造成影响。或沉浸在追捧中,只产出美声而非优质的声音。
动画制作公司:出周边卖产品,出美女卖二次元偶像人设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粉丝的地方就有“饭圈文化”,这无可避免。
前段时间有个up主发了《斗罗大陆》抄袭《雾山五行》武打设计的视频被玄机科技的粉丝给小小围攻了下,然后又做了一条视频讲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说自己发吐槽其他公司作品的视频发到秦时明月吧,就被疯狂转发,但是发了这条视频却被要求删除。
他不理解为啥明明讲的是事实的一个视频却被抵制成这样?甚至有粉丝疯狂为秦时明月洗白维护他,比秦时明月自家的公关还要迅速,还要尽心尽力。其实这种维护自己喜欢的作品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你可以不喜欢,但要允许它存在”。但这种行为很危险。
国漫观众不多,但年年在增长,但是麻雀虽小依旧被分割成了诸多势力——他们被按照喜欢的作品名称进行划分,每一部作品就是一个小团队,就是一个圈。这就是动漫制作公司的“饭圈”,玄机科技作为一个老牌优质的3d动画制作公司,在粉丝营销的道路上已经越走越远。
以至于《秦时明月》的粉丝为角色出镜画面吵,为周年庆角色设计吵,为周边吵,为角色本身吵,一个角色背后的粉丝又成为了一个个的小群体。看似大家都是《秦时明月》的粉,但真轮起来喜欢谁,哪个角色美,那得能吵个三天三夜。粉丝就是衣食父母,剧情不对咱改,角色喜欢度高,那就镜头多点,死了也能救过来......
对于动画公司来说,作品中的角色就是他们的“练习生”、“偶像明星员工”,自己就是动画界的哇唧唧哇、乐华娱乐,这些都是摇钱树。没有流量那就砸钱造,有流量了那就多赚钱。本质上和娱乐圈并没有区别,不过好在二次元偶像很难翻车、塌房,好管理。 明星没啥代表作但可以吃流量,动画也一样,只要热度够就不怕。恰饭、ip合作,影视剧真人化改编,更甚者直接“众筹”来美曰其名创作,这难道和为明星打投集资不一样?
你喜欢是你的事,你没错;但是利用你的喜欢,打着“为爱发电”的由头本身就是“饭圈”化。
粉丝表现:从情感的爱到物质的爱
有人说,我就愿意为动画恰饭买单,我就愿意众筹,我就愿意为我喜欢的作品打榜,我就乐意为喜欢的动画、广播剧刷量、刷星 ,我就愿意维护哥哥,怎么了吗?
人之常情,这是你的自由。但漫漫要说的是,这本身也是一种“饭圈化”的表现。从前我也“为爱发电”,买周边,向同事安利,更多的还是情感为爱发电,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粉丝开始用物质,开始砸自己的时间、砸自己的零花钱甚至是生活费,来支持国漫,这些就没必要了!
喜欢应该是理智的、克制的,尤其是这种群体性的喜欢更需要理智,但部分粉丝真的没有理智可言,或者可以用“疯狂”一词来形容,漫漫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娱乐圈的“粉圈文化”害人不浅,国漫圈也是一样的,已经跟之前大不相同了。
说了这么多也不是为了批评谁,而是提醒大家做事都该有个度,要理智。理智看待国漫的不足,理智看待国漫配音的瑕疵,理智看待“为爱发电”,理智看待自己的喜欢。你的喜欢对部分人来说可能是令人欢喜的,但也会对部分人造成困扰,扰乱他们圈子的健康运转。
集美们,且爱且珍惜呀!
还有哪些没有提到的“饭圈文化”现象,欢迎大家踊跃讨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