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沧桑百年成伟业,昌盛千秋沐春晖;武陵巍峨书青史,酉水奔腾歌英豪。
湘西,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八十多年前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贺龙、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红二军团与来自中央苏区的红六军团在这里并肩战斗,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发起湘西攻势,相继攻克大庸(今张家界)、桑植、桃源等县城,创建以永顺、大庸、桑植为中心的湘鄂川黔苏区,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作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长江南岸最后的一块红色根据地,湘鄂川黔苏区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任弼时同志曾评价其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而根据地的心脏——离芙蓉镇几十公里处的塔卧镇,被后来史学家誉为“江南延安”、“江南红都”。
那些年,从塔卧苏区战斗过的红军队伍里,走出了166位开国将军,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奇迹;而整个永顺,先后有8万余人参加和支援红军作战,1.18万人牺牲,铸就了不朽的“服务服从,敢战善战”革命精神。如今永顺境内,现存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省革命委员会、永保县革命委员会、郭亮县革命委员会、十万坪大战指挥部等25处革命旧址或遗址,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源。
永顺芙蓉镇(原名王村),这座酉水边古老的千年名镇,作为湘西四大名镇之一,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土家文化,孕育着历史悠久的红色文化,传承着永不变迁的红色基因,上演过一幕幕感人的红色故事。
80多年前,红二军团发动湘西攻势、反围剿斗争时,曾在王村驻扎,贺龙元帅也在此建立了“湘鄂川黔”红色根据地的红军医院,一直到上世纪末,它依然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这座老宅经历风霜,见证历史,见证了红军与苏区人民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令人心灵震撼,精神升华,激情奋进,永不言败的光辉历史。
至今在芙蓉镇,苏区革命红歌《门前挂盏灯》还在当地老百姓之间传唱,“睡到半夜过,门口在过兵;不要茶水喝,又不喊百姓;媳妇快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军……”将当年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时光穿梭近百年,当年红军部队医院所在的芙蓉镇荷花池,如今已然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休闲胜地,小桥流水、荷塘人家,风景秀丽如画,游人熙来攘往,一派繁华景象。为缅怀革命先辈,牢记历史,一座“红色文化主题馆”矗立于荷花池畔,于这方湘西沃土传承着历史悠久的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主题馆内,展示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苏区史实,概括而生动地再现了湘鄂西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馆内还展示了湘西剿匪史料,再现了建国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剿灭中国大陆最后一股土匪惊心动魄的战斗情景。这是湖南省少有的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综合红色文化主题馆,也是永顺向世界展示永顺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
馆内还专设李烛尘纪念厅,以纪念这位为振兴中华奋斗终生的前辈、我国民族工商业家的楷模。李烛尘先生出生于永顺县毛坝乡,土家族。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建和全国工商联创始人之一,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并站在天安门城楼出席过开国大典,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实业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爱国者,被誉为“红色资本家”和“中国共产党亲密的朋友”,是“永顺精神”的总代表之一,也是永顺跨出省门乃至国门的响当当名片。
如今走在芙蓉镇,可以看到许多古老建筑仍显现着“红色文化”的基因,处处可见的“红星”标志和“为人民服务”标语,古街墙壁上还残存着斑驳褪色的革命口号……而这个处处弥漫红色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芙蓉镇,也成为多年来众多红色影视剧偏爱的取景地:《湘西剿匪记》、《乌龙山剿匪记》、《血色湘西》、《湘西往事》、《拯救女兵司徒慧》、《借问英雄何处》……在这个取之不尽的题材宝库和红色热土之上,诞生了一部部红色经典,既体现了湘西人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也重现了那一段热血沸腾的红色历史!
往事如烟,忠魂悠然。将军一去不复返,但当年用鲜血和生命所锻造的革命精神却穿越时空的隧道,催动老区儿女把家乡建设成先辈期待的美好家园。在党的民族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方略照耀下,湘西“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以山水为依托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如今已经成为著名旅游景点的汇集地,以芙蓉镇为中心的芙蓉镇·红石林度假区等旅游景点如今已成为全国知名网红打卡地,成为湘西文化旅游的重要“增长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这条贯穿年轮的红色血脉,却深深刻在中华儿女的基因里,代代相传。弘扬红色基因,传承民族文化,站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芙蓉镇土家儿女用一支支红色歌舞,重温红色历史,献礼建党百年,唱出了红色湘西的时代新风貌,也唱出湘西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此过程中传承红色精神、厚植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