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文丨火焱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典黑帮电影《教父》横空出世,马龙·白兰度饰演的教父维托,将隐秘,血腥的黑帮故事推向了风口浪尖。
本世纪初,r星公司制作的口碑黑帮游戏《荒野大镖客2》以及《侠盗猎车手》,从19世纪的美国西部到21世纪的洛杉矶大都市,将帮派的传奇和纷争演绎地淋漓尽致,深受世界玩家的喜爱。
时至今日,由昆汀执导的《八恶人》,netfilx出品的《爱尔兰人》,依旧对黑帮主题的电影不离不弃,而观众们对这一主题的热情也似乎从未衰减过。
那么,“美国黑帮”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真如电影,亦或是游戏中那样精彩吗?
东北往事
北方,似乎从来不缺乏剽悍的人生,在美国也同样如此。
最早的美国街头帮派出现在18世纪80年代,正值美国独立战争结束时期。局势的动荡和不安,让不同族裔的美国人选择抱团取暖,相依为命。
19世纪初,美国东北部城市,尤其是纽约,帮派活动变得愈发火热起来。
最初,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大男孩可没有犯罪的打算——他们聚集在一起,无非是想找到新雇主,找口热饭吃罢了。
事实上,自18世纪末以来,曾有三大支移民队伍不远万里,在美国东北部的纽约港口接踵登陆,他们分别是英格兰人,爱尔兰人以及德国人。
在纽约下东区,也就是曼哈顿周边,这些移民团体相互集结,组成了赫赫有名的族裔帮派,并将这一地区重新定名为“the five point",即“五点街区”,为其帮派发展壮大提供了滋润的土壤。
然而,如前所述,早期的纽约帮派并非穷凶极恶的犯罪团伙,它们实际上更像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公会:雇主发布劳动需求,由帮派挑选人员并派遣其参与工作,前者分得佣金,后者得到工作和薪水,可谓一举两得。
但是,在19世纪20年代,微薄的盈利已经难以满足帮派日益壮大的人口,因此,他们不得不探寻某些“赚快钱”的路径,并在这条看似康庄大道上,一路突飞猛进。
以最为著名的盗窃团伙,其名称亦有些讽刺意味的“forty thieves”,即“四十大盗”为例——这一得名于《一千零一夜》的犯罪组织,自19世纪20年代,曾在前述的“五点街区”兴风作恶,欺男霸女。
什么盗窃,抢劫,走私,几乎哪里有横财,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有趣的是,“四十大盗”的头目爱德华·科尔曼(edward coleman)起初只是位普通的爱尔兰人,他于1825年创立了“四十大盗”,初始参会的40位成员只是为了反抗阶级差异,并为底层群众呐喊,此时还颇具正能量。
后来,由于人微言轻,“四十大盗”并没有得到当局的反馈和帮助,于是他们很快便调整了步伐,迈向了不可挽回的犯罪道路。
当确定好方向后,爱德华·科尔曼带领他的40位成员,开始依附于纽约的另一位街头大佬,罗珊娜·佩尔斯(rosanna peers)麾下,并在她位于“五点街区”的杂货店做地下交易,包括但不限于“非法的酒精买卖,枪支买卖,以及皮肉交易”等。
后来,爱德华·科尔曼掌控了“五点街区”长达15年之久,期间,他还因残忍地虐杀妻子anne而得到了当局指控。
然而,坏事做尽必遭天谴。
1839年1月上旬,彼时还在家中作乐的爱德华·科尔曼被当局悄无声息地逮捕,并火速判以谋杀罪。
1839年1月12日,科尔曼站在刚刚砌成的曼哈顿古墓监狱的绞刑架上,悲悯地乞求上帝饶恕,然后默默地祭出了自己的生命。
而那些嚣张跋扈的“四十大盗”们,也因首领的毙命而日渐式微,于18世纪50年代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不过,东北的帮派也并非只由“外地人”掌控,作为本土保护组织,“bowery boys”当即给了移民团伙们一个下马威。
纽约州议员迈克尔·沃尔士(michael walsh),相传是创建“bowery boys”的首位领袖。虽说他本人出生于爱尔兰的科克郡,是位典型的爱尔兰移民,但却出人意料地组织了一票“反爱尔兰”的本土社员。
以“本土,反天主教,打击爱尔兰人”为宗旨的“bowery boys”同样在“五点街区”混得风生水起,并因其不觑的实力,与众多爱尔兰黑帮间保持着微妙平衡。
其团伙成员主要由土生土长的纽约人组成,大多来自工商业或者技术行业,例如机械工人,商人,屠夫等等。
如果说“四十大盗”是绝对意义上的黑帮,那么“bowery boys”基本可以当做纽约市的“工人自治组织”——他们推崇本地保护主义,避免爱尔兰黑帮一家独大,从而保障了纽约黑暗角落的力量均衡。
1826年建成的鲍里剧院(bowery theatre),是这帮本土工人的根据地,他们不光在剧院里观赏歌剧,同时也做地下买卖,性质和前述的“四十大盗”差不多,多为见不得光的走私和皮肉交易。
前边提到的团队创始人迈克尔·沃尔士(michael walsh)则是黑白两道通吃的大拿,他一边获得了纽约州议会的提名,政治前途一片光明;另一边联合纽约的警察和其他帮派成员,在其辖区内兴风作浪,称霸一方。
直到1873年,“bowery boys”的势力才逐渐平淡下来,并分裂成了多个派系。
最后,提到前述的“bowery boys”,就不得说起它的死对头,“dead rabbits”,即“死兔帮”。
“dead rabbits”之所以用死兔子命名,据说是在一次帮派会议时,一只死兔子也不知道从哪儿落在了谈判桌的正中央,当即,一些成员便将它当做了死亡预兆,纷纷退出了原有帮派,并重新集结为了“dead rabbits”,也就是“死兔”帮。
而他们的战斗图腾也是一只戳死在长矛上的兔子。
“死兔帮”最初的主要对手是爱尔兰天主教徒,以及如前述例如“bowery boys”那样的本土保护组织。
据记载,自1834年开始,“bowery boys”和“死兔”这两个敌对帮派今后的10年间总共进行了200多次帮派械斗,其人员规模甚至超过了当时的纽约警察乃至民兵卫队。
而其著名的传奇女性成员,也是如今道奇跑车“hell cat”,即“地狱猫”的灵感来源,“hell-cat maggie”,同样在五点街区享有至高的声誉。
相传为了械斗,“hell-cat maggie”将自己的牙齿磨成了尖刺,手指上也配有类似猫爪的黄铜指甲。
此外,“死兔”的大统领也都不是什么善茬,其最具影响力的头目当属约翰·莫里西(john morrissey)。后者是民主党参议员和美国众议院议员,并在爱尔兰裔罗马天主教徒中颇具地位,可谓一手遮天。
后来,死兔帮的势力之大,甚至开始和美国当局分庭抗礼——1857年上半年,由于美当局希望重整“死兔帮”的后台,即纽约市长费尔南多·伍得( fernando wood)及其治下的警察局,死兔帮因未知的巨大风险而抗议此项提案,并在纽约街头爆发了大规模骚乱和冲突。
直到法院于同年7月强行解散了纽约市政,死兔帮的势力才得以削弱。
而其与敌对帮派“bowery boys”的争斗,则继续了数十年之久。
可见,美国东北的早期黑帮,也就是在1780-1870年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足可以用“求生”—“犯罪”—“扩张"—“战斗”来概括,它们一举奠定了整个美国黑帮的基础。
那么,在接下来的100年里,美国黑帮又是如何发展的?他们到底有没有出现《荒野大镖客》又或是《教父》中那样的经典桥段呢?
历史是否也在欺骗我们的眼睛?
敬请关注本账号,长篇解密文章《隐秘的历史角落丨美国黑帮养成记》正在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