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大家好,我是看电影爱较真儿的廖宇。
能把一部惊悚片拍摄成功的导演一定是有着极强的导演功底和对人心揣摩的能力。尤其亚洲惊悚片,玩的就是视听语言和情节悬念,简单来说,导演对于光线,音响和剧本的的把控会对影片的最终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而寻求刺激和挑战胆识又向来是人类的本能,当生活早已经把我们锤炼得心若磐石,波澜不惊时,能在电影虚拟的时空中感受一把惊险刺激,可谓是舒缓压力的一剂良药,满足了一部分的精神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惊悚片在各国都长盛不衰的原因。
另外,与注重外在视觉体验的西方惊悚片不同,相对内敛的亚洲人则更喜欢内在心理紧张的体验。文化的差异,美学的不同,加之中国香港,泰国,日本,韩国多年对恐怖片的不断摸索,亚洲惊悚怖片已经逐渐形成一种更高级也更深层的艺术风格和观影体验。
下面我们从中、日、韩三国的惊悚片发展,以及如今的差异与差距来看看,为何日韩导演用恐怖片征服了好莱坞,而我们的却成为了网大。
日韩导演为何能用恐怖片敲开好莱坞的大门
实话实说,比起日韩,我国是有良好的惊悚片传统和早上几十年的实践经验的。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夜半歌声》就震撼了当时的影坛,创下在上海连映34天并且场场爆满的记录。80年代末的《银蛇谋杀案》(1988年)和《黑楼孤魂》(1989年)都在社会上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话说《银蛇谋杀案》正是导演李少红的处女作,该片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
没想到的是,一把本是“王者”的开局,如今却落了个经常会被观众吐槽“辣眼”、“一点都不吓人”,“粗制滥造”的“青铜”结局。在经历了几次国产片保护月呵护下的国产惊悚片如今只能沦为网大。
以至于有很多观众认为,惊悚片都是些不入流的影片,更谈不上艺术。其实这种看法是有失公允的,世界各国都有无数大师级的导演热衷于拍摄惊悚片。斯坦利·库布里克的《闪灵》,《碟中谍》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的《魔女嘉莉》,就连拍出《指环王》的彼得·杰克逊早期也是一名痴迷于惊悚片的导演。
正是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导演,用自己的镜头和艺术造诣将惊悚片提升到了新高度,同时也将自己的作品送入经典电影的行列。换句话说不论从故事的深度还是拍摄的技巧上,惊悚片的艺术性是完全可以跟所谓的艺术片平起平坐的。再看我们的近邻日韩两国。
日本导演清水崇,不仅靠自编自导的一系列惊悚片在本国声名鹊起,更是通过惊悚片《咒怨》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由他亲自执导了两部美国版《咒怨》。其实早在2002年中田秀夫的《午夜凶铃》就已被好莱坞翻拍,2005年还由他本人导演了美版《午夜凶铃2》。
韩国导演金知云的惊悚片《蔷花,红莲》也在2009年被好莱坞翻拍成《不请自来》。而他本人也于2013年进军好莱坞,拍摄了由阿诺·施瓦辛格主演的《背水一战》,通过《甜蜜人生》《密探》《人狼》等优秀作品跻身于韩国知名导演的行列。
另外,据说1967年的韩国惊悚片《月下的共同墓地》(又译《月下公墓》)以及2018年上映的《昆池岩》都已被好莱坞相中,有望在未来翻拍成美版。可见,通过惊悚片跻身于世界级导演并不是个例,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用最直观的画面去刺激观众的神经,挑战观众的视觉是好莱坞恐怖片长期以来的惯用伎俩。而一大部分这类的惊悚片准确地说不是恐怖而是恶心,难免形成审美疲劳。
我认为真正好的惊悚片绝不仅仅是刺激你,更重要的是引导你去想。因此,利用无形的刺激引导你去想的惊悚片才真正会引起观众持久的共鸣和恐惧。而这也恰恰是东方意境以及亚洲惊悚片独有的特色和优势。
众所周知,由于日本是个狭小的岛国,资源的匮乏让日本人总觉得美好的事物是容易消逝的。因而在日本的历史发展中自然的形成了一种“认为生命最美的时刻是菊花凋落的一瞬间”这样的民族审美,而这样的审美也必然倾注于文学与艺术中。
所以日本的电影历来对于死亡以及稀奇古怪的事物和鬼怪的故事一直保有浓厚的兴趣。不论是以江户时期德川幕府的刑罚为题材,还是以志怪小说为蓝本,大约在50年代日本的惊悚片开始起步。
到了70年代,深受美国惊悚片影响的一代人成长起来,以冢本晋也为代表的一批地下电影者开始涌现,他们将原有的日本传统惊悚故事题材与好莱坞那种“血淋淋”的风格合流,形成了一波庞杂凌乱的新型日本惊悚片。又经过不断的多元化发展,最终在90年代初催生出融入了该民族特有的细腻、精致、含蓄和感伤的灵异题材惊悚电影。而这类心理惊悚片则比好莱坞那种单纯用画面的物理惊悚更胜一筹,也更让人害怕。
灵异这一题材具有独特的东方式惊悚,与西方同类的惊悚片相比,“鬼魂”这一概念反映出了极其明显的审美和文化差异,因此,灵异复仇成为日本惊悚片与西方惊悚片相比最为独特的差异。
到了90年代中期,善于学习的韩国人也开始向我国香港和日本的惊悚片取经,一时间形成一股惊悚片浪潮,到了1998年,当年拍摄的三部惊悚片《女高怪谈》、《退魔录》和《安静的家族》分别位列该年电影票房榜的第2、第4和第5位。从此,韩国也开始在惊悚片上的不断摸索,在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电影成果的同时,十分关注惊悚片的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虽然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表达的内容也千变万化,但在韩国惊悚片中总会出现一个违背纲常伦理或者道德规范的故事内核。于是在众多的韩国惊悚片中我们都能找到一个共性——伦理诉求和人文关怀。换而言之,蕴含着强烈的伦理诉求和人文关怀是韩国惊悚片的独有的风格特点。
例如1998年由朴岐烔导演的《女高怪谈》虽然是一部惊悚片,但其故事的内核实际上是在探讨困扰高校女生的被同学排挤,因为考试竞争以及受到压抑的教育等问题,与以往的惊悚片拍摄手法大相径庭,可以说开创了校园惊悚片这一新的惊悚电影类型,一经上映收获了极高的票房和赞誉。因而被视为韩国惊悚片的先河,甚至说将韩国惊悚片时期分为《女高怪谈》前和《女高怪谈》后也不为过。
此后,接连拍摄了多部系列片,而每一次启用新人也是《女高怪谈》的又一开创,宋智孝,金玉彬两为大家熟悉的韩国女名星分别是从《女高怪谈3:狐狸阶梯》和《女高怪谈4:声音》出道的。不光演员,还有编导等一众从业人员都是从《女高怪谈》中积累经验和名声后,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从而《女高怪谈》也成为韩国一个成功的系列电影,给韩国影坛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也为韩国恐怖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韩国电影人发挥取长补短的精神和拿来主义,以不脱离伦理诉求和人文关怀为前提,不断尝试在恐怖片中糅合悬疑、犯罪、侦探、推理、惊悚等众多元素,向中国香港,日本,欧美等成熟惊悚片借鉴。但绝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在创作中充分本土化,为我所用。经过不断的摸索将多元的审美感受融为一体,再加上韩国相对宽松自由的电影制度,为惊悚片大开方便之门。因而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风格——类型杂糅是韩国惊悚片的重要特点。
近年来,有糅合悬疑题材的《哭声》糅合宗教题材的《娑婆诃》糅合废弃精神病院题材的《昆池岩》糅合漫画题材的《杀人漫画》糅合军事题材的《r高地》等一大批各类型优秀惊悚片举不胜数。
国产院线惊悚片的兴衰
说到国产惊悚片,其实我国香港惊悚片的诞生时间很早,几乎与日韩同步。80年代林正英拍摄的《僵尸先生》在香港上映后取得票房上的巨大成功。此后香港本土电影人纷纷跟风这一题材电影,整个惊悚电影市场几乎都是“僵尸”题材居多。
到了90年代古天乐的《阴阳路》系列,吴镇宇的《山村老尸》系列,陈可辛,陈果导演的《三更》系列等“鬼片”成为最具代表性的香港惊悚片。由于成本相对低廉观众又喜欢看,惊悚片占据了电影市场的很大份额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可以说香港惊悚片一度席卷整个亚洲,极具代表性。
但中国内地惊悚片才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范畴,关于香港惊悚片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讨论。
作为电影类型中的重要成员,惊悚片在电影行业中一直都是低成本,高回报的代名词。这一点在内地也不例外。2011年,一部是小成本、无明星的《b区32号》和尚未成名的杨幂主演的《孤岛惊魂》当年恐怖片的票房奇迹,据说前者成本仅在8万左右,最终斩获近1500万票房,而后者也以约500万元的成本豪取9000万票房。
由于投资少,回报高,众多小公司开始纷纷入局“以小博大”。2012年的内地院线接连出现了《笔仙惊魂》和《笔仙》,票房分别为2340.7万和5808.5万元,掀起了一阵“笔仙热”。而最开始导演《笔仙》的却是一名韩国导演安兵基,他曾放出豪言:“我看过一些中国的惊悚片,但还没有看到真正吓人的,所以这一次我带来了韩国的班底,希望拍摄一部不同以往的中国惊悚电影!”
2014年7月上映,由林心如,吴镇宇主演的《京城81号》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票房为4.2亿元。三年后出品方乘胜追击推出的由张智霖,钟欣桐主演的《京城81号2》上映,虽然不及前作,但依然斩获2.2亿票房。
这一系列的院线惊悚片在商业上创造了不少的奇迹,本应该吸引了更多的惊悚片入局,可到了2017至2019年,国产惊悚片不仅上映数量逐年递减,票房成绩更是呈断崖式骤降。
究其原因或许出在口碑上,以上影片在某评分网站上普遍不超过5分。如果单从影片质量和口碑的角度看,无疑是不及格的。如果说分别投资4000万和后来投资7000万的《京城81号》系列请来明星和名导叶伟民,并且在制作上颇为讲究,将国产恐怖片的制作成本大幅提升,都难逃观众挑剔的眼睛,仅取得4.8和3.8分的成绩。
那么其余更多的惊悚片其实都是几个套路反复挖掘翻拍,令观众早已厌倦。由于制作成本相对低廉,大量二三流电影公司涌入,为了节省宣传成本大量续拍其它公司出品的惊悚片狗尾续貂;谁成功就山寨谁;主创团队大多是草台班底。剧情无所谓,不可描述的场面才是其吸引人眼球的法宝。
况且只要在三四线城市铺好了发行的路,票房也不会太惨。因为如此敷衍和粗制滥造的惊悚片只要有上百万的票房收入就算是盈利了。因此随后出现的作品往往都被视为烂片,很难再对观众造成巨大影响力。
造成国产惊悚片观众流失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是太多草台班子在短时间内一窝蜂地涌入惊悚片制作市场,拍了大量的低质量惊悚片,才彻底把惊悚片观众群体给看伤了,从2017年《京城81号2》获得2.2亿票房后到现在还没缓过神来,而且每况愈下,可以说中国观众对院线惊悚片已彻底经绝望了。
惊悚片题材本身在国内就是“戴镣铐跳舞”,因此也令惊悚片在元素、情节构思上难以赶超日韩。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惊悚片逐渐退出了院线市场,这部分流失的内容开始试着在其它渠道中找出路。一部分进入了网络电影领域,近年来的《道士出山》《新僵尸先生2》等都获得了不少分账收益。正如我前面所说,不是没有观众群体,而是伤透了心。
作为国内恐怖片的先行者,恒业制作的恐怖片早期虽多以低成本取胜,但在制作上还算业界良心。虽然故事有待提升,但至少从主创班底和制作规模上看是用了心的。如果当初我们的惊悚片市场能多些《京城81号》这样的大制作,按照《京城81号》的思路和开拓精神逐步摸索下去的话,国产惊悚片还是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和观众的。
虽然恒业的“惊悚片专业户”名声在外,但他们自己也明白,仅靠国产惊悚片生存并非长久之计,因此也制作和发行了不少诸如《战狼》《误杀》等叫好叫座的其他类型影片。总的来说,恒业用惊悚片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就开始转型做其它类型片,实现了“洗白”,也离起家的惊悚片越来越远。未来还能否有影视公司为我们呈上更好的国产惊悚片目前还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或者说如果缺少大制作,只有想赚快钱的小公司的话,那么国产院线惊悚片想翻身着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