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当尼采哭泣》,书的名字本身就具备着吸引力,哲学家尼采、尼采的哭泣,我们都知道尼采是一个非凡的人,而这个非凡的人平凡的哭泣,和普通人的哭泣究竟有着怎样的不同?作者欧文·亚隆是一名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点“存在主义”哲学的东西,因为这本书故事的核心。
整本书并没有谈及存在主义哲学,但是却贯穿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存在主义较浅显的理解是:成为你的存在,打破外在的道德、规范等的束缚,不受美德的要求,完全从自己内心出发,去生活去追求,去完成自己。了解了这一点,书就读懂了一半了,另一半,得随着找寻尼采哭泣的原因来读懂。
小说故事线非常清晰,尼采的朋友莎乐美找到医生布雷尔,希望布雷尔在尼采未知莎乐美寻求医生的情况下,为尼采提供治疗——谈话治疗。在初次的接触后,尼采拒绝了布雷尔的治疗,但布雷尔仍希望为尼采治疗,因而布雷尔采取了策略:将自己伪装成病人,和尼采进行一场交易,二人相互作为对方的医生,也相互作为对方的患者,彼此相互治疗。
布雷尔医生是维也纳的知名医生,享誉国内外,四十岁的年纪,成就满满,事业有成。家中热闹,有着五个孩子,相伴的妻子是维也纳最富有最美丽的女人。毫无疑问,布雷尔处于众人眼中的人生巅峰。尼采,本是教授,但因偏头痛无法继续工作。书中的尼采是名副其实的一无所有:没有家庭、没有事业、没有社会地位、作品仅有寥寥几个读者。这种差异恰好成了二者能够相互治疗的基础——彼此有着对方没有的东西。
本书书名虽然是《当尼采哭泣》,但是书中绝大部分内容反而聚焦在尼采对布雷尔的治疗上,而布雷尔提供的治疗仅穿插在其中,这样的安排,自然有其原因。布雷尔是个犹太人。大家都知道,犹太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常遭迫害,加之其人数相对不足,因此犹太人之间必须团结一致,而团结意味着个人的牺牲。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生存、发展、强大,这种规范在平常约束着每一个犹太人。布雷尔自小就被他所生活的环境告知:要学习、要成长、要成就事业、要娶妻生子、要成功。
但是作为一个人的布雷尔,他真正要的是什么?活着是为了什么?在按照别人规定好的所谓进取获得成功的路子走后,布雷尔在这种规定中是成功了,但是他已经逐渐走向衰老。站在人生最巅峰,他已经无法向上攀登,而社会仍然是发展进步的,要求着每一个人要努力,要奋斗,要去实现人生的价值。但人到这个中年,还怎么跟随着别人的期许去奋进和更成功?
在焦虑和性欲的驱使下,布雷尔想要逃离家庭,逃离仍然美貌的妻子,寻找一个避风港,于是布雷尔精神出轨到了他的病人贝莎。贝莎,年轻小鸟依人的模样,足以使布雷尔忘却一切的负担,但贝莎的歇斯底里症发作而胡说怀了布雷尔的孩子,使布雷尔在妻子的要求下,不得不把贝莎转诊断给其他医生。这件事情让布雷尔更加把焦虑和绝望视为家庭所致。
作者在书中给布雷尔这个角色很多东西,很多的成就,很多的责任和负担。相反给了尼采很少:没有成就、事业、家庭和地位,空有自由和孤独。如果将尼采视为超人般的存在,那布雷尔就是普通人的存在,是和我们大多数人一般的存在。所以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文墨着重在尼采对布雷尔的治疗也就不足为奇,作者传达的价值观,或者说作者在心理治疗上的基本方法就是——促使个人成为自己的存在。那么,治疗就不再是对布雷尔一个人的治疗,是对社会中大多数人的治疗。
尼采指引布雷尔去放弃,放弃事业、放弃家庭、毁掉婚姻、结束过去的一切人际关系,放弃的同时去获得,获得不再负重前行、不再需要回应学界的期望、不再感到束缚,获得自由!
布雷尔在尼采的指引下去尝试抛弃一切,不过作者没有真的让布雷尔抛弃,而是巧妙地让布雷尔的学生弗洛伊德运用催眠治疗,让布雷尔在梦中抛弃一切。在远处——抛弃一切后,看自己,看拥有一切的自己时,布雷尔才愕然地发现,他害怕自由,甚至想要背叛自由,因为抛弃一切之后,自己就陷入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自由的同时,是无尽的孤独。
原来,责任、负担和束缚,只不过是因为我们自己把它们看成了负担,实际上未必就是负担的存在。布雷尔在幡然醒悟之时,明白了一点:“我知道了生活愉快的关键,在于先去选择必要的东西,然后去热爱所选择的东西。”选择,是的,选择。我们的选择往往是出于必要,但却痛恨作出选择所付出的代价,而没有首先热爱所选择的东西。
尼采治愈了布雷尔,让他看向自己的存在,找到了自己焦虑和绝望的真正原因——衰老和死亡。布雷尔,在明白并非家庭、妻儿等使他想逃离后,转身拥抱了他已经拥有的一切。
尼采,超人般的存在,但始终还是一个人。看布雷尔心病已愈,能拥抱他所拥有的,尼采突然发现,自己比想象中还要孤独,且害怕孤独,曾经自己将孤独作为力量来帮助前行,最终却发现,自己没有成为自己的存在,没有去接受自己作为一个人的需要——朋友和爱的需要。过去四十年里,自己陷入的绝望竟然是自己造成的,而且从来不愿意去承认,终于在布雷尔的影响和谈话治疗中,诚实地面对了自己,将积压的孤独情绪全部释放,获得了他真正的自由。尼采的泪水,便是源于对自己人性的认知,源自长久困惑后的突然醒悟所带来的感动,以及醒悟后豁然、看见光明的有力感。
作者在全然的独立自我和全然靠社会推着走这两种状态之间,找到了一个中间点。超人般的尼采都无法完全脱离作为一个人的需要,所以作者在“成为你的存在”加上了一个限定条件——在社会中、在人群中,成为你的存在。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平衡点,选择所必要的,然后热爱自己的选择,或许这是人得以长久愉悦地度过此生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