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万能青年旅店有首歌,叫做《十万嬉皮》。
主唱在歌曲里表达自我,听众也从旋律曲调里看到了自己。
敌视现实,虚构远方。这世上存在着太多荒谬,我们都是其中之一。
看完《方形》这部电影,抠姐突然想起了这首歌。
《方形》是一部瑞典影片,荣获了第70届坎城影展金棕榈奖,还获得了第9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
这部电影穿插了三个故事。
其一就是由于手机失窃,男主平静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尴尬的境遇。
男主克里斯蒂安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西装革履,游走在聚光灯下,开着特斯拉出席各种高级的聚会。
离异之后,他带着两个女儿一起生活。
偶然间,他的手机和钱包失窃了,里面还有珍贵的袖口,是祖父辈留给他的纪念品。
他想要找回失物,通过手机gps定位,锁定了一层楼,但是无法确认小偷的具体门牌号。
虽然有种“我可是精英欸为什么要做这种事”的心态,但他还是硬着头皮,蹑手蹑脚,挨家挨户在整栋楼塞满了威胁信。
万万没想到,他真的通过这种方法找回了失物。
与此同时,克里斯蒂安收到了一个小男孩的回信。
在信中,男孩声称平白无故遭受偷窃的罪名,让他的生活深受其扰,这是污蔑,他需要道歉。
克里斯蒂安的偶像包袱又来了,他不仅拒绝了这个请求,还失手将男孩推下了楼梯。
男孩的哭喊让他于心不忍,但是写着小男孩联系方式的纸条被扔进了垃圾堆。
在雨夜里,他爬进了垃圾堆终于找到了纸条。
打电话过去,却无人接听。
他录了一段视频,开始道歉。再三思索决定登门当面说清楚,却被告知小男孩一家已经搬走了。
最终,克里斯蒂安直视了自己的内心,承认了自己的过失。
但影片仍然讽刺了上层社会精英阶层的作风,外表优雅绅士,内心却惶恐怯懦。看起来伟岸得体,内核却是虚伪做作。
第二条主线是有点滑稽的一夜情。
在一场记者招待会上,克里斯蒂安认识了一位女记者安。
在采访中,男主回答:如果把你的包放在展馆中,是否这个包就是一个艺术品?
这时候女记者觉得有点意思了,很好你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后来在酒吧蹦迪的时候两人再次遇见,立刻就是电石火花。
当然,在这之前他立了一个flag:
然而,口嫌体正直,打脸啪啪啪。
在水乳交融之后,女记者想要帮克里斯蒂安扔掉安全套,男主拒绝了,两人争执不下,把那玩意儿扯了将近一米长。
后来女记者跑到男主工作的地方,问他对她的感觉,是不是记得她的名字,是不是把她当炮友。
男主百口莫辩,承认爽到了,但是这段感情仍然无疾而终。
这段感情戏中凸显的,是作为一个渴望爱情的女性,与一个有偶像包袱的男子之间的较量。
第三条主线是作为展馆策展人的克里斯蒂安,正在策划一场名为“the square”的装置展览,希望能唤醒参观者的社会责任感。
这也是影片名称《方形》的来源。
这场展览的口号是“方块是信任与关爱的圣所。在它之内,我们同享权利,共担责任。”
但是同事们却觉得这个提议太平淡了,想搞个大新闻。最好能病毒式传播,扩大影响力。
于是就提议了一个“金发小乞丐被炸成碎片”的建议,正为找回失物焦头烂额的男主并没有仔细听就同意了这个提案。
然后就被实施了,带来广大流量的同时,也被社会各界抨击此举过于暴力血腥,要他引咎辞职。
前方高能:下图略血腥,慎点!!
这部影片有种黑色幽默,即使运用了大量的喜剧元素,但是我一秒都没笑出来。
抓狂,烦躁,坐立难安,浑身难受,有种你耳边刮玻璃的感觉。
影片把人性弱点全部暴露出来,但是这种真实却让人觉得非常警醒。
影片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
比如随处可见的弱势群体——乞讨者。
一位女乞讨者需要钱,或者是脆皮面包,不要洋葱。男主包容了弱势群体,给她买了面包,但并没有打算惯着她:“面包给你,洋葱自己挑。”
男主在一次公众采访中,一次次被秽语症患者打断,但是男主和观众都对于精神紊乱者仍然施以了宽容。
影片高潮的慈善会答谢晚宴,表演艺术家oleg模仿猩猩为嘉宾表演。
这场行为表演过于逼真,大声吼叫,虽然大家都感觉到不适,但出于对艺术的尊重,都强忍着鼓掌。
直到他意图强奸一位女性,局面开始失控时,男性们才出面制止这一行为。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怪诞荒谬的,但仔细品味却又觉得似曾相识。
将一个成年人大写的尴尬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对社会“道德标准”的讽刺。
电影中很多画面的构图和配乐都非常出色,不愧是获得了国际大奖的影片。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有争议的电影,很难用寥寥几句描述来概括它的奇妙之处。
影片的整体脉络比较简单,但是细看又有一些值得琢磨的深层含义。
比如关于人类的困境,人性的思考,这些讨论都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