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我家住在古道边# ●饶瀚
5月16日午后,离开大理市的祥云县“云南驿”,我们驱车进入楚雄彝族自治州,一路向东,行120 公里到姚安县,再行30公里到大姚县,最后行130公里,晚上10点到达元谋县城,夜宿元谋。
这几个县都是当年爷爷的马帮从大理回家时必经之地,按点与点的连线,这完全是由西往东横穿了整个楚雄州。从导航地图上,我们驱车是按省时的最优路况,到姚安县时绕行到了南华县境内,到元谋县时绕行到了永仁境内,而当年爷爷他们应该是走相对最直的小道,遇山爬山,遇河趟水,所走的里程应该会比我们车行距离少一些,但所耗的时间却没法与现代交通工具相提并论了。
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得知,爷爷他们走的楚雄州境内的茶马古道路径,的确是从大理祥云县进入楚雄后往东行→姚安→大姚→元谋,是一条直线,没有绕行楚雄境内其他县境内的记载,而且这条古道直线,恰恰是明代杰出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1638年所走过的路,只是383年前的徐霞客是从昆明到元谋后,反方向从元谋→大姚→姚安→祥云,再到大理。对于这些,我是在行程中才了解到的历史,虽然我们与徐霞客所行的方向刚好相反,但在楚雄境内东西横跨路线中,却完全重叠,这不是偶然也并非必然,只因为这是一条茶马古道,爷爷和现在的我们,都只是在古人走过的古道上重复经过而也。
关于徐霞客的电视纪录片解说认为,徐霞客当年到楚雄元谋,是为了考察和记录流经元谋境内的金沙江最南端的情况。接着,他由东向西横跨楚雄州经大姚、姚安到大理市境内,是为了完成曾经的好友、游伴——静闻和尚所托“将骸骨埋于大理鸡足山”的遗愿。同时,徐霞客也从大理、丽江开启了对长江源头的详实地理考察,“滇游记”更成为《徐霞客游记》中最耀眼、最有分量和最具科考价值的闪光部分。
我算是比较有方向感的人,但对云南楚雄州,或许是因为跨省的原因,之前却少有空间意识,认为它离我们应该有点远,而这遭走下来我才发现,原来楚雄离我们那么近,凉山州与楚雄州就是邻居州,我们家所在的凉山会理与楚雄元谋就是邻居县,难怪当年父亲用收音机收听天气预报时,只听云南台,并说“只要预报楚雄州有雨,我们这里就多半有雨了”。
云南楚雄与四川凉山,虽各居两省,却都是彝族自治州,这点特别拉近了两州的距离。我们家到我这辈虽然都是汉族,但从父亲那辈起,我们都是在回头山彝族村寨里出生并长大,所以对彝族文化非常有感情。追溯凉山与楚雄的彝族历史渊源,基本都是同族血脉,撒播在了这条茶马古道的沿途,并成为民族的“宝石”。我们所经过的楚雄姚安、大姚、元谋三县,彝族都不少。特别是姚安、大姚两县,更是穿过了多个彝族乡镇和村寨。或许是由于地理环境原因,我们经过的这些彝族村寨,道路修得很好,村容风貌很美,村民都有蔬菜水果等支撑收入的产业,整体来说,楚雄州姚安、大姚、元谋境内海拔高低落差没凉山的那么大,交通条件、经济发展都比我们凉山这边要好一些。
遗憾的是,或是因为发展与保护没能兼顾到的原因,在姚安→大姚→元谋这条出入云南的重要茶马古道线上,除了姚安的光?古镇能寻到一点当年马帮的痕迹,其他两县就难寻古道、驿站等光影了。特别是父亲口中说爷爷常提到的大姚县,我们问遍了大姚县城很多人,却对过去大姚马帮文化,和县城及周边是否有马帮停留过的地方一无所知。最后好不容易问到个石羊古镇,但那是离县城西北30多公里的地方,相对茶马古道线路较掉角,古镇以孔庙文化为主,虽也曾产盐,但从爷爷他们在这条线上贩运的主货是花生米、茶叶来看,爷爷他们应该极小可能去那地方。
在这条古道线上,没有看到更多与马帮有关的东西,但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饮食文化特点,那就是牛、羊肉是沿途民众的肉类主食之一,毛驴肉也紧随其后。在祥云,我们午餐进了美味的“驴肉馆”,红烧、爆炒驴肉很有特色;在姚安途中,路边休息站都卖有烤羊肉串,香味勾得过往车辆停下购买,生意都很红火;在大姚,我们找了家“牛羊头蹄馆”, 那汤锅、那蘸水、那爽劲简直不摆;还有元谋的黄牛肉干巴,凉拌和红烧牛肉,满街餐馆都作为主打招牌菜展示出来,让人一看就垂涎欲滴。
对于楚雄州沿途几个县以牛、羊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与沿途彝族群众长期的饮食习惯有关?还是与当年马帮沿途传播留下的饮食文化有关?或与两者都有关?这些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这些美食,给包括我们在内的这些南来北往的行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