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一)
1997年3月的一天,这天天气晴朗,初春万物复苏,路上还有些微风。一位老汉来到了一个个摆着文玩古籍的地摊面前找寻可以作为收藏用的东西。突然他在一个小摊贩的面前停了下来,原来这个小摊贩摆在地上的不是什么普通的古籍而是国家的绝密文件。老汉之前当过兵自然认得这是属于国家的,于是他问道商贩:“这个多少钱?”总共是84份厚厚的一沓。商贩说:“3000元。”要知道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才300元左右,这相当于一年的工资了,但是老汉没有迟疑,花了3000元把这些绝密文件一份也不少地买了下来。这名老汉是谁?他买下的绝密文件上面究竟是什么内容?
原来这名老汉是王艾甫,王艾甫的家乡是山西左权县,这个地方相信很多人都特别的熟悉,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抗战期间我党的许多高层领导都在这里待过,比如邓公、朱老总、刘伯承元帅、左权元帅等等。而命名为“左权县”则和左权烈士有着莫大的关系。1942年5月,我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反“扫荡”战斗中在十字岭壮烈牺牲。为了纪念左权将军,1942年9月经过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正式把辽县易名为左权县。
王艾甫出生于这片炽热的土地上,心中也有很深的爱国情怀,从小就想立志报国。在王艾甫18岁的时候,他就入伍做了一名军人。在部队里面,王艾甫在闲暇的时候就会有收藏东西的习惯,周边的老百姓把一些钱币扔在外面的时候都会去捡起来收藏。在当兵的那些年,他收藏了不少的古钱币,十分珍重。
1967年王艾甫跟随解放军到越南支援越南和美国作战。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在攻打越南的时候总是会趁机攻打老挝地界,老挝也就被卷入到了这场战争中,中国也派解放军支援了老挝的战斗。而王艾甫在1971年的时候参与了这次支援战斗。
到了1981年,王艾甫从部队退役并转业,这个时候王艾甫也带走了他在部队中攒下的收藏品。1986年6月王艾甫被调入到山西省检察院,任助理检查员,1993年6月因为生病王艾甫提前退休,成为下岗职工。
王艾甫经历过战争,自然是非常清楚战争中的残酷。在抗日战争时期,王艾甫当时还很小,但是对于战争的记忆在他的心中却是不能被磨灭的,他还记得侵略日军进村扫荡,并对村民们进行了残忍屠杀。为了能够早日把这些可恶的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全村人民一起联合抗日。但在日军强烈炮火的攻击下,一个个的鲜活生命都倒下了。在支援越南和老挝的途中,他也亲眼所见自己身边的战友们为了正义而战,受伤的受伤、身死的身死。许许多多的战士在生命终结的那一刻,都被炸得面目全非,根本没有办法识别身份。
这些事情一直萦绕在王艾甫的心中,从来就没有被磨灭,于是在转业之后,王艾甫就开始了收藏与战争相关的东西以及资料信息,这也是对铭记历史的一种做法。为了能够收藏更多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他把自己每月工资都留下来一大部分用于购买可以收藏的藏品。
他特意在家中开办了小型家庭钱币展览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年的钱币信息,但是当时没有做什么宣传,所以去到他家中参加展览的人屈指可数。但对于王艾甫来说却没有磨灭他继续办展的热情,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地收集藏品。
他的爱好并不能足以让大家知道他这个平凡的老兵,直到在1997年3月的这天,在一个旧货市场,喜欢没事就到旧货市场逛逛找一些收藏品的王艾甫也趁着天气晴好出来溜达,想着能不能淘到什么好宝贝。但逛了几家之后也没有看到什么能够吸引到他的物品,直到看到一个商贩面前的地毯上有着一沓泛黄的纸张。
这个商贩叫卖的是旧书,但是王艾甫却在看到了这堆纸张后非常激动。他一眼就认出来这些是国家的机密文档,为了能够证实自己没有看错,他把这些纸张拿了起来进行翻阅。在翻阅过程中,他发现里面有4本1949年的《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而另外一些纸张上面是根本就没有办法估计准确数量的《太原战役阵亡将士通知书》。
他心中对这一机密文件流落民间很是不解,但是王艾甫根本来不及追溯来源,他现在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不能让这一份机密文件继续流落民间。摊位老板看出来王艾甫非要不可的状态,于是在王艾甫问到要多少钱才卖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报出了3000元的高价,王艾甫自然是直接掏钱买了下来。
最终这些文件再也不用流落在民间,在王艾甫的心中这些纸张记载的是从太原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是那些可能已经被遗忘的英雄,而这些也是记载着当年战争的硝烟战火的一种历史见证。
(二)
84份阵亡通知书上面清晰地列着阵亡将士们的姓名、年龄、籍贯、牺牲的时间和地点,而通知书上面还有着“未发出”字样。也就是说这些战士们的家人会不会有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兄弟阵亡呢?考虑到这一点,王艾甫仿佛觉得自己买回来的不只是烈士阵亡通知书,还有一种为这些牺牲掉的烈士们寻亲的责任。
太原战役从1948年10月就已经开始,当时的太原是大军阀阎锡山的老巢,在这里霸占太原已经有三十八年之久。太原作为山西最重要的城市,比起其他城市来说,城防会牢固许多,同时也修筑了不少的堡垒和防御工事。所以在太原战役打响的时候,攻占堡垒成为了首要任务。解放军们为了抓紧时间攻占城池,都是背着炸药包冲上堡垒。但由于太原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城池,许多战士倒下就再也没能站起来。这场战役持续了六个多月,虽然最终胜利了,但是我军牺牲了约4.5万人。
王艾甫原本计划的是顺着阵亡通知书给这些牺牲的烈士家属们打电话寄去书信的,但是事情并不像王艾甫想得那么简单。因为时间已久,许多号码已经被磨得看不出来是什么数字了,地址也不是很清晰,所以王艾甫经常打过去的电话都是错的。模糊不堪的数字只能靠猜想,这个不对,再换另一个数字排列好号码继续打过去,直到联系上正确的家属为止。地址是错的,他就查询正确的地址,联系当地的邮局核实清楚,再寄出书信。
每天王艾甫做的事情都是重复地做着这两个动作,他希望能够得到烈士家属们的回复。但五年过去了,依旧有很多烈士家属联系不上。这让他非常失落,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但王艾甫的家人对于他的做法很是支持,他们一起为王艾甫想办法,有一位长辈就提出让王艾甫到太原的烈士园陵中去找一下线索。
但是在太原的烈士园陵不是一两座,双塔寺烈士陵园、牛驼寨烈士陵园、黄坡烈士陵园、睦联坡烈士陵园、阳曲县烈士陵园、郑村烈士陵园,太原总共有六座烈士陵园。这又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是王艾甫没有退缩,事情既然开始了,就没有想到要停下来。
于是王艾甫又继续穿梭在烈士陵园中,三千九百座烈士墓,王艾甫每看到墓碑上的名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那些阵亡通知书上的烈士名做核对,从姓名到籍贯一个都不错过。这个方法果然是有效果的,真的对上了许多烈士的名字。而王艾甫每找到一位烈士,就会在烈士的墓碑前放上一朵小黄花,然后深深地朝着墓碑鞠一躬。在这些烈士中,王艾甫核对到一位牺牲时只有18岁的烈士,这是刚成年的年纪,却因为残酷的战争战死沙场。
2005年6月,这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六十周年。为此王艾甫在太原做了一个展览,展览的东西大多是他购买回来的那些烈士的阵亡通知书,这一事情也惊动了许多的记者。当时武汉晚报的记者汤华明也在现场,他把其中的11位湖北籍的烈士记录了下来。并且也加入到了寻找烈士家属的行列中。令人欣慰的是,汤华明很快就找到了烈士郝载虎的亲属,但是在《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和《太原战役阵亡将士通知书》中却没有这样一个名字,只有一名叫做郝戴虎的烈士。汤华明立即打电话给王艾甫进行核对。王艾甫立刻到烈士陵园查看该烈士的碑文信息,最终才确定了两人是同一位烈士。这次的事情让王艾甫意识到自己或许可以借助媒体来帮忙寻找那些烈士家属。
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们知道王艾甫在做的事情之后,自发地组成了一个小组,加入到了王艾甫的烈士寻亲队伍中。这里面有四名大学生家住在湖南衡阳。放假的时候,他们就利用这个时间帮着寻找名叫“肃启华”的衡阳籍烈士。这次也没有找到同名同姓的烈士,在资料室查阅了少资料核对了身份信息之后他们发现一位叫做“萧启华”的烈士和他们要找的“肃启华”十分吻合。于是他们立刻找到萧启华的哥哥萧启富,把烈士阵亡通知书送到了他的手中,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有一位烈士的英魂回到故里。
(三)
2005年12月的一天,王艾甫正在家中梳理还没有联系上的烈士家属,家里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王艾甫接了电话,“喂,您好,请问您找谁?”对方的声音很激动:“是王艾甫先生吗?我是烈士孙耀的孙女。”王艾甫听到这里也有些激动,他自然记得这一位孙耀烈士,他的名字也在那些阵亡通知里面。这么多个日夜不停地翻动着这些资料,王艾甫自然是对它已经烂熟于心。
既然已经确定了烈士的身份,随后王艾甫就来到了内蒙古的集宁,为革命烈士申请称号,但是这件事并不容易。王艾甫先后去了三次,到了民政局的优抚科,王艾甫和孙耀烈士的孙女朱敏,拿着太原民政局开具的孙耀烈士在太原战役中牺牲的证明,以及在当地开具的孙耀烈士和其女儿孙秀峰的父女关系证明,当然也有孙耀烈士参军的入伍通知书和阵亡登记表。
本想着应该可以帮孙耀烈士申请称号,但是没想到的是,当地民政局却根本不配合,还对王艾甫动手,说道:“在太原打仗死掉的就去找太原,文件都过去那么久了,怎么还老给我们找麻烦?烦不烦呐?”直到后来政府出面才把这件事情给完成,为孙耀烈士申请的革命烈士称号也被批准。而那位嚣张的民政局工作人员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对于已经71岁的孙耀的女儿孙秀峰来说,父亲孙耀在1948年就离家打仗,在后来一直音信全无,现在也总算是对牺牲的父亲有了一个交代。
寻找烈士和帮烈士申请称号这两件事在王艾甫身上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媒体也对他的事迹做了宣传。王艾甫先后成为了上海文广新闻集团举办的“真情·和谐2006年度人物”、“2006山西十大新闻人物”、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但是对于王艾甫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他所希望的无非就是帮助烈士们获得他们应该有的称号,能够让一些现在依然没有家人认领的烈士们回归到他们的故乡。王艾甫希望在新闻媒体的力量和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剩余没有找到家属的烈士们找到他们的家人。
2007年,冯小刚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亲自导演了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大家应该很熟悉了,名字叫做《集结号》。电影里面的主人公谷子地就是以王艾甫为原型而创造出来的人物。
2014年,王艾甫做了她人生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的决定,他打算把自己的辽县抗战纪念馆无偿捐献给社会,由县政府统一保管。因为他觉得自己如果将来有一天离开了也可以让这些藏品能够得到政府的保管不会被丢失或者是损害,因为王艾甫再也不想看到有历史的藏品流失在外了。
他还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就是在自己的家乡左权县为死去的烈士们建立“晋冀鲁豫烈士纪念墙”,主要是为了激励后人奋进。为此他打算卖掉自己收藏中的一些珍贵的藏品筹集资金去做这件事情,并且王艾甫并不打算把那些剩余藏品留给自己的子孙,而是打算直接捐出去给到国家做公益。
2017年“辽县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左权县政府、左权县人武部的共同操作下,最终为王艾甫做成了整体的捐赠仪式,这次交接中含有不少的战争资料文献,宝贵的藏品无数,以及整座纪念馆都是捐赠的内容。真正是全部交给到了政府部门保管。
王艾甫后来成为了这座纪念馆的馆长,年迈的王艾甫还是会经常拄着拐杖给前来参观的人讲解那些年战争中的辛酸和血光,让更多的人了解战争,了解这座抗战历史革命城市,让后辈人铭记左权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斗争历史。
而到现在那84份阵亡通知书还有一些没有被送回到烈士家属的手中,但是王艾甫依然没有放弃,他依然在继续寻找机会帮助这些英勇的烈士们回到自己的故乡。用他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只要我还在一天,一定不会放弃,争取早日找到每一位烈士的亲属,那我就此生无憾了。”这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毕生追求。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社会人民的共同的帮助下一定可以帮助这些烈士们回到自己的故乡。
战争是极其残酷的,在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都是为了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而战斗。他们为了国家的尊严而流血牺牲,我们应当铭记这些为民族解放而付出生命的战士。同时也要铭记历史、努力奋斗,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