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925年出生在沈阳的于绍康,从小就学会吹拉弹唱,只要是和文艺沾边的东西好像都能无师自通,然而最让他着迷的还是话剧表演。中学毕业后,于绍康按照父母的计划应该和三个哥哥一样上大学。他却不顾家人反对只身来到天津,参加了国民党演剧队。
1949年于绍康又在早己入伍的三哥推荐下,加入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不久随“四野”南下来到武汉。通过文工团里几年的锻炼,他成了出名的“多面手”,什么唱歌跳舞、什么装台卸台,样样都抢在前面。于绍康不光显露出个人的艺术才华,还用他的勤奋乐观的精神感染着周边的同志。
195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准备拍摄《激战前夜》,这是讲述了边防军民齐心协力粉碎美蒋反动派阴谋的故事。影片中特务孙亚美扮演者的人选上,影片导演王冰把这个角色交给了自己任东北军政文工团副团长时的老部下于绍康。
虽是初登银幕,于绍康凭借扎实的表演功力,松弛的表演风格。让他在影片尚未完成的时候,就正式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
正当他的电影事业充满光明前景的时候,“反右”运动在全国开展。当年的历史问题,成为一块巨石横在于绍康的面前。
春寒料峭的1958年,于绍康领着一家老小来到千里之外的北大荒。
“一年半纯农工生活,每天就是开荒种地。我和爱人又做起了业余文艺宣传员,一人背一个孩子,在方圆几百里的各个生产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常常是放下手中的乐器和道具,便拿上农具,继续完成生产任务。” 一一《于绍康日记》
秋去春来,虽然远离了舞台和银幕。于绍康仍然用坚毅豁达在田间地头演绎着对艺术的梦想。他不曾想过这样的磨砺竟成了日后重返银幕的宝贵财富。
此时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准备创作一台反映转业官兵克服重重困难,开发北大荒,建设农场,支援国家作贡献的话剧《北大荒人》。文工团找到了在当地已是“鼎鼎大名”的于绍康参与创作和演出。他在剧中扮演的思想保守的农场副场长纪庆山,根据熟悉的生活,自己还为这个角色设计了许多生动的情节。
1960年《北大荒人》进京汇报演出,引起强烈反响。坐在观众席上的著名导演崔嵬也被深深打动。当即决定将它搬上银幕。崔嵬从话剧演出的原班人马中挑选出于绍康参加影片拍摄。还再三叮嘱他一定要把纪庆山的服装带到剧组。就这样于绍康和那套洗得发白的服装从舞台又穿上了银幕。
不久于绍康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随后在经典抗日影片《小兵张嘎》中扮演区队长。
区队长这个人物把握准确到位,充满了浓烈的生活气息。他不经意的表演中,仿佛不是演员在演角色,而是角色在真实的环境中生活。
文革开始后,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银幕之路刚刚伸展,又一次戛然而止。他被定性“历史反革命”。最初关进牛棚,又下放到“五七”干校。即使饱经霜雪,于绍康也是从容面对。一刻也闲不住的他,喜欢琢磨事情。每天清晨从家出来,穿过小桥,来到田里做起水稻实验。日复一日,他培育出来的水稻产量竟出奇的高,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水稻专家”。
时间来到1973年,各个制片厂又重新恢复了故事片生产。北影厂也开始筹拍影片《海霞》。正在“干校”死心踏地种水稻的于绍康临时召回厂里扮演特务刘阿太。当时的文艺作品里好人坏人面目分明,都带着自己的标签。脸谱化的人物让他深恶痛绝。于绍康坚持自己的观点:“每个角色,其实都是活生生的人”。
“我是你哥哥阿太呀!”就是出自他塑造的这个与众不同的坏蛋之口,至今还让观众记忆犹新。
1976年重回北影厂的于绍康,随后进入了创作高峰。在众多的银幕形象中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是影片《喜盈门》里的仁文爷爷。
这位宽厚善良的老人,面对子女的不孝,用眼神、动作、语言表现出的愤怒、责怪、无耐。似乎也是于绍康几十年压抑已久的心境,在银幕上集中爆发的体现,感人至深。
生活中的于绍康就是个普通人,并不富裕的家庭,直到他去世时也没能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手风琴。即使这样他对艺术的商业化确十分反感,“我的这张脸是用来艺术创作的,不是用来作广告的,不是用来挣钱的”。
于绍康步入影坛近四十年,曾经出演过几十部影片。虽然身份不同、性格各异,不论角色或大或小、戏份或多或少。把银幕形象都能用朴实、含蓄、自然的方法,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真是个不折不扣“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