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7月28日,贵州省老艺术家委员会“黔地文化记忆”丛书首发式在贵阳举行,来自贵州省老艺术家委员会、省电影家协会、贵阳市历史学会等单位的40余位老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该丛书出版面世。
首发式上,丛书编委会主任、贵州著名剧作家蔡葵介绍了丛书出版相关情况。他表示, “黔地文化记忆”主要包括《贵州连环画纵览》上下两册及《贵州电影春秋》两部分。蔡葵表示,贵州目前尚无连环画与电影方面的专著,此次出版正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贵州省电影家协会原副主席,贵州省电影公司原总经理,曾在《电影评介》杂志工作24年的蒋芹女士为《贵州电影春秋》作序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共和国成立70周年,贵州省老艺术家委员会决定出版一本电影画册。
蔡葵老师嘱我写一篇“序”,我推辞再三。我觉得与老艺术家们相比,我的资历甚浅,让我来写“序”不太合适。蔡老师说:你对电影熟悉,你几乎把整个人生都献给了电影,应该能写的。他这一说,我才想起来,我从1982年调到省电影公司工作,到2013年退休,已经整整31年。31年啊!我把最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电影工作,虽然艺术成就不多,但幸运的是,在这31年中,我亲眼目睹了中国电影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和改革,亲自参与和经历了贵州电影的改革和发展。虽然整个过程有痛苦、有彷徨、有挣扎,甚至想过逃避,但是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喜欢电影,热爱这个工作。
蒋芹女士在贵州电影界默默坚守,其书房珍藏了《电影评介》自1979年创刊以来的杂志
电影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贵州电影在全国占有的体量不大,起步也较晚,但它却是中国电影整个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作为一个贵州电影人,对贵州这片温情的土地有着别样的感情,对贵州拍摄的每一部电影怀着崇敬和敬畏、对为贵州电影作出贡献的艺术家们心存感激。是这些艺术家们的默默奉献,才有了贵州电影多姿多彩的今天。
贵州地处西南边陲,解放前经济、文化相对落后。1923年,在贵阳南明中学的校庆上,放映了英国拍摄的《动物影片》。这应该算是贵州人第一次见到电影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贵州有三位老前辈在中国电影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一个是被称为“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纯艺术探索者”“中国电影巨擘”的但杜宇(1897年—1972年),他开启了国产电影美学之风气,在中国早期的电影中独树一帜。1921年春,他自拍、自导、自摄的影片《海誓》在上海公映,这部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爱情故事片”,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拷贝远销国外,创造了空前的票房收入。
另一个是著名的文化活动家、美术家、戏剧家张道藩(1897年—1968年)。1937年2月,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密电码》在南京首映,因题材新颖、内容惊险刺激,一时间引得观众如潮。该片被誉为“中国间谍片的开山之作”,因而在中国电影史上留名。
第三位是罗军(1909年—1980年),1932年加入上海长城电影公司,先后拍摄了《保家乡》(1938年)、《胜利进行曲》(1940年)、《日本间谍》(1943年)等十余部影片。他无论饰演什么角色,都能准确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令人信服。1945年返回到贵阳,先后在贵州文化馆、贵州省话剧团、省黔剧团、省文联任职。
解放后,贵州第一个登上银幕的是演员周克,1950年,他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赵一曼》中饰演敌宪兵队长。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是他在长影厂拍摄的影片《平原游击队》(1955年)中饰演的翻译向非。他先后在长影厂、贵州省话剧团、黔剧团工作。
1954年第一部由贵州人石果(遵义人)创作的小说《风波》改编的电影《一场风波》(上影厂摄制)搬上银幕。该作品通过两代农村妇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深刻反映了解放初期我国农村发生的思想、观念的变化。1959年,由贵州遵义作家汪德荣创作的小说改编的电影《云雾山中》由长影厂搬上银幕。影片讲述大西南解放后,解放军与隐藏在云雾山区的匪徒进行斗争的故事。情节曲折惊险,在观众中有一定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贵州黔剧《秦娘美》、舞剧《蔓萝花》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这是反映贵州侗族、苗族青年男女敢于与封建思想抗争,向往甜美爱情的故事。分别由贵州省黔剧团和贵州省歌舞团出演,两部影片在传统的叙事模式中,嵌入贵州丰富的少数民族的地域特色,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春风扑面而来,贵州文坛艺苑迎来了万紫千红、百花吐艳的好时期。一批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影片应运而生。大概可分为四个类型:
第一种类型“红色题材”影片:
1978年,由我省作家李云飞创作的京剧《苗岭风雷》、蔡葵创作的《山寨火种》、叶辛创作的《火娃》三部影片搬上银幕。《苗岭风雷》是根据《小王朝的末日》改编的电影。它讲述农民出身的苗族青年龙岩松参加红军15年后,带领部队解放家乡的故事。这部从1962年就开始创作的剧本,1964年曾经参加全国的京剧汇演,当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连续发文,称其为“一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好戏”。1978年该剧由峨眉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
同年,《山寨火种》(彩色故事片)由长影厂搬上银幕。这是贵州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编剧:蔡葵(执笔)、李今、王安。影片讲述1935年春,红军路经布依族山区,营救了被土司白山魈迫害的布依族姑娘刺梨。在红军的教育下,刺梨带领当地穷苦百姓与敌人展开斗争,为扫清北上抗日障碍,一举歼灭了敌人。这部影片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在主题思想的开掘、艺术构思、人物刻画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因此,该片荣获第三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最佳导演等十多项提名。
另一部彩色故事片《火娃》(北影厂摄制)。是原贵州作家叶辛根据自己创作的小说《高高的苗岭》改编的。影片讲述西南剿匪斗争时,从小给山魔王放羊的火娃 知道解放军就是当年救过他的红军时,他不顾危险,帮助解放军查匪情、送情报,使解放军顺利消灭了敌人,解放了扎旺寨的故事。
第二种类型“艺术电影”:
1981年,我省作家廖公弦、戴明贤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毕升》由珠江影厂搬上银幕,影片讲述北宋庆利年间毕升首创“活字印刷”的故事。
1986年在国家民委、贵州省委的支持下,由朱云鹏根据黔剧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奢香夫人》由浙江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该片描写了贵州宣慰司使、水西诺苏(彝族)48部首领奢香夫人的爱国主义和历史功绩。
同年,以我省作家李宽定创作的《良家妇女》(北影厂摄制)为代表的艺术电影(又称“探索电影”)在影坛引起轰动。影片讲述贵州黔北山区的媳妇余杏仙敢于冲破封建枷锁,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故事。其思想深度与艺术张力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以一定的深度和社会广度作纵横双向延伸。剧作家通过一个普普通通的、然而却堪称为中国传统女性的形象,透视了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症结,把握了至今仍凝滞与沉缓的社会脉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该片获得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录音奖。同时,还在7个国家的电影节上获得大奖。此后,李宽定创作的《山雀儿》《残照》又陆续搬上银幕。
第三种类型“娱乐电影”: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我省编剧犹学忠创作的《林中迷案》《业余警察》《谋生奇遇》和袁浪的《血溅秋风楼》《无名三侠客》为代表的娱乐片先后搬上银幕。彩色故事片《林中迷案》(1985年)由上影厂摄制。该片是贵州第一部颇有特色的惊险侦破片。全片案中有案,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由于视角独特,受到关注。《业余警察》(1987年)由潇湘厂摄制、《谋生奇遇》(1992年)由长影厂摄制,两部电影均是喜剧片。其中《谋生奇遇》以轻喜剧的形式出现在电影市场门庭冷落的90年代初,无疑给贵州电影界带来很大的震动。作品以轻快的笔调,于诙谐风趣之中通过四位大学生的暑期生活,生动描绘和展现了改革开放大潮中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
武打片亦称功夫片,是产自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特有片种。自1928年《火烧红莲寺》以来,一直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贵州作家袁浪创作的《血溅秋风楼》(1989年)由长影厂摄制、《无名三侠客》(1993年)由北影厂摄制。这两部影片开了贵州武打片先河,深受观众的欢迎。其中《血溅秋风楼》发行拷贝216个,为长影厂当年发行影片之首,《无名三侠客》发行159个,为北影厂当年公映影片之首。
第四种类型“儿童片”:
犹学忠创作的《扬起你的笑脸》(2001年)、钟运龙创作的《会说话的风筝》(2004年)、《网络妈妈》(2007年)、蔡葵的《少年邓恩铭》(2011年)先后搬上银幕。《扬起你的笑脸》是第一部贵州自己独立策划、独立投资、并享有出品权、发行权的影片。贯穿全片的主题“扬起你的笑脸,把影子留在身后”现今已成了儿童们的口头流行语。影片色彩亮丽、主题高扬。发行拷贝100多个,创儿童片之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取得较好成绩。该片荣获2000年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儿童片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夏衍文学二等奖”、第九届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故事片奖和最佳女演员奖、三辰杯奖。
《会说话的风筝》《网络妈妈》是由贵州作者钟运龙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由共青团网络影视中心、广东大和影业公司、中共新余市委市政府、广东牵手影视传媒公司联合摄制。前者讲述了农村新一代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运用科学知识,反对愚昧落后思想的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影片通过一系列轻松、朴实的故事,告诉青少年朋友们要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道理。后者讲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中学生贺嘉,在一位残疾阿姨的帮助下,摆脱网瘾,成为一位好学生的故事。
2011年,《少年邓恩铭》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编剧:蔡葵。该片是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片,它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同时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在贵州家乡的成长经历搬上银幕,再现革命历史人物从青少年时期开始追求真理、献身革命的思想和行为过程。这部影片集中了两岸三地三位著名的导演执导、集中了30余位著名演员参加演出,为这部儿童电影增色不少。该片荣获中国电影第十四届“华表奖”最佳儿童片提名奖。
当我如数家珍地把贵州电影发展的这一段段历史书写成文字跃然纸上时,一种自豪的惬意由然而生。解放70年来,贵州电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这是与祖国70年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密不可分,也是与贵州几代电影人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分不开的。我们贵州不仅出现了像但杜宇、石果、汪德荣、蔡葵、叶辛、廖公弦、戴明贤、李宽定、犹学忠、袁浪、钟运龙这些著名剧作家,也出现了一些享有极高声誉、很受观众欢迎的演员如:罗军、周克、刘玉珍、罗星芳、王呐、林微、井立民、刘怀正、孙飞虎、夏宗佑、贾盛云、马少骅等等。虽然有的艺术家已经离开我们,但他们塑造的艺术形象,将永远留在观众的记忆中。记录这些历史,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时代的担当,更是对电影人的尊重。现在中年一代的贵州籍演员如宁静、聂远、温峥嵘、孔维、刘孜等仍在不断努力;年轻一代的演员如齐溪、朱刚日尧、曾美慧孜、章宇等正在奋起直追。特别是近两年来,贵州电影后发赶超、快速崛起,拍摄出一些带有鲜明贵州地域文化特征、又有创作者强烈的个人风格的影片,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获得双丰收。贵州电影后继有人、指日可待。
相信不久的将来,在贵州这片有着深厚丰饶的地域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土地上,一定会有更多的新人出现,一定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奉献给这个伟大时代。
2019年4月于贵阳
信息来源:天眼新闻客户端、《贵州电影春秋》
《电影评介》1979年创刊
影视类学术期刊
以“研究影视、服务影视”为办刊宗旨
中国知网点击率名列前茅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双效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欢迎订阅杂志
★订阅信息:
国内统一刊号:cn52—1014/j
邮发代号:66—9(半月刊)
每期定价:20元;全年定价:480元
★订阅方式:
1.各地邮局(所)均可订阅;
2.直接向杂志社编辑部订阅。
研究影视|服务影视
欢迎专家学者、相关研究机构给《电影评介》杂志投稿,传播影视研究的前沿动态、分享学术研究成果,惠及学林!
唯一投稿邮箱:
filmrevie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