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作者: [美]艾琳?格鲁维尔 / 自由写手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原作名: 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
译者: 李燕
出版年: 2017-10-1
页数: 297
定价: 39.5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4288927
当快递小哥将这本《街头日记》送到我手里的时候,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个愉快的体验。看此书改编的电影《自由作家》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了,依稀还记得当时的感觉,正如我影评中所起的题目,仇视源于生活中的真实。
经过两天时间,终于将书读完了,我不禁想到几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为什么要去理解当代美国底层少年的生活状态?书中所描述的各种社会矛盾对当下的中国有什么现实意义呢?这种教育方式的存续性具有多大的参考价值?
我在写影评时曾经说过,“影片中的孩子们过于群相了”,其实这也是电影和小说的最大不同,因为电影要做一个线性的结构,所以当然地以教师艾琳·格鲁维尔为主人公,但小说则不同,142篇学生日记为读者展现的是最真实的少年生活状态以及心理活动,无疑,这是个体的独特性,而不仅仅是影片中的群相感。当然,正是这142篇日记展现出来的个体构成了这些少年们的群相,同时包括老师。
所以,如果您对这个事件(不是故事)感兴趣,建议先看电影再读小说,小说是电影的补充,而且它更深入更残酷地揭示了孩子们无助的生活,也更深入更清晰地表现出孩子们转变的过程。
为改变而干杯,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因为正确所以去做。这句话是米普·吉斯说的,她在二战时期负责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的作者)的阁楼生活。学生们问她,在大屠杀的背景下,为什么要做这么冒险的事情,当时她就是这么回答的。
这句话并不算掷地有声,甚至从容得过于温和了,但正是这句话,令米普做出了她的人生选择。所以,我用这句话作为本文的题目,因为它代表着选择。
《街头日记》是本合集,作者除了教师艾琳·格鲁维尔以外,剩下的都是那些生活在暴力冲突下的少年们,他们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非白色人种的边缘身份,偷渡而来移民的文化不适应,帮会之中的罪恶交易,付不起房租的贫苦,充满暴力的家庭,或者因为叛逆而出走的个人原因等等,但事实上,他们最大的问题是绝望,对一切的绝望,生活,命运以及未来。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是正确显得尤为重要。
在最初的日记中,我们很难看到我们一般人所认可的价值观,因为这群孩子从小便被环境以及家庭灌输的“正确”就是“你和别人不一样,你就是一个被这个世界抛弃的人”,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要么苟且地活着,要么成为暴力的帮凶,他们也的确是这么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
无论什么人,选择永远是个最难解的问题。
有些人因为认知的错误而选择了错误的道路,有些人则明知道这道路是错误的,却不得不去选择,因为他找到了若干个自己被迫这样选择的理由。在《街头日记》中,孩子们大体是属于前者,他们的认知首先便是错误的。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当你是黑人时,你是孤独的,被白人所掌控的世界所抛弃,你要为自己的肤色去战斗,去伤害其它的人种,白人,亚洲人,墨西哥人,一切和自己不一样的种族,这才是正确的选择!黑人如此,其它生活在长滩底层的人种皆是如此。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如此,当你身无分文,和母亲一起被房东赶出屋子,被残暴嗜毒的父亲驱赶时,街头是你唯一的归宿,于是,为了生存,你必须参加帮会,去贩毒,当皮条客,用违法去换取今天的自由,而不为明天着想,这也是正确的。
在这样的价值观下,很难想象,一个少年人如何能够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我能不能活过18岁呢?
一篇日记中这么反问道,并且嘲讽艾琳的幼稚,这个新来的女老师根本不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于是,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对自我生命的危机感,对未来的恐惧。是的,在这种底层社会中,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们首先要面对的便是暴力,毒打,强奸甚至枪击,身边的朋友因此而死,亲人也难逃厄运,而这一切均来自于种族的仇恨。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标榜其宽容。宽容本身并没有错,但事实上,白人权力至上的前提下,宽容是不会轻易实现的,尤其处于底层的人们,他们要为生存而斗争,而且这斗争的源头不是一代两代形成的,它是一种常态,仇恨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如何消除仇恨,艾琳将二战的大屠杀介绍给这群孩子们。事实上,这些在街头混日子的孩子,这些已经十四五岁的孩子竟然对大屠杀没有更多的概念,他们的眼界只存在于自己的社会之中,然而,这绝不是他们的原因,因为生存的危机感令他们无暇再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历史。
安妮·弗兰克死了,死于二战的屠杀,莎拉塔活了下来,她逃离了萨拉热窝发生的屠杀,命运最终虽然不同,但《安妮日记》和《围城日记:一个孩子在萨拉热窝的生活》却同样表现出的是宽容。
“我有一个梦想……黑人孩子与白人孩子可以手牵手,像兄弟姐妹般并肩前行。”这是马丁·路德·金的话,也是艾琳的愿望。由于历史,仇恨的产生不可避免,但如果让仇恨继续下去,则是现在活着的人的罪过了。
事实上,仇恨是不可能仅仅凭着这些孩子的转变而消除,但抱着仇恨的心态生活下去,生活一定是灰暗的,暴戾的,是不可能走向美好与光明的。
艾琳做的只是希望在这群孩子心中,不要再有仇恨的种子,没有这可怕的种子,就避免了它的成长,同时也可以走向自由的道路,可以真正地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是否肯于改变在于他是否肯于放下心中的结。在这群孩子里,心中的仇恨的结是强大的,也正是这个结阻止了他们的转变,当这个结被解开后,于是,他们的转变便顺理成章了,这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从接下来的日记中便可以看到这一点。
对于过往,开始有了反省,对于未来,开始有了目标,对于美好,也开始有了追求。
一个孩子勇敢地在法庭上做出最诚实的证言,这个意义不仅仅在于她是否诚实,是否勇敢,更重要的是,她决定远离从小被灌输的那些仇恨的观念,种族的观念。
这时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选择,当你被仇恨主宰的时候,你所表现出来的勇敢恰恰是虚伪的,是毫无意义的,只有远离了仇恨,再表现出来的勇敢才是真的勇敢,各种真正的好的品质才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成为今后做人的准则。
所以,仇恨本身是一切的根源,当这个问题解决后,孩子们终于改变了。
理想,意思是对未来的期望。
一个生了病的孩子,知道自己活不过三十岁,但他依旧不放弃,他有自己的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而奋斗着。
而在以前,理想,这是一个笑谈,所有人的理想大概就是看看是否能活过18岁,当职业运动员,上大学,这些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对未来的渴望,对美好的追求,其实是人类的共性,但当你的目光只局限于社区,个人境遇的情况下,这些渴望与追求都会被自己无情的否定掉了,因为你觉得你不行。陕隘是自卑的前提,所以,艾琳的教学中,读书,写日记不仅是一个形式,而且是培养自信,培养信念的基础。
读书明理,这也是古训了。
通过读《安妮日记》,读《围城日记》,《紫色》,《动物农场》,还有许许多多向往着美好的书,这群孩子们改变了自我,走向了光明的未来。
这是读书的好处,也是艾琳独特的教育模式。事后,艾琳·格鲁维尔和自由写手们创立了“自由写作协会”,最终目标是给所有学生带来发挥学习潜力的希望和机会。
回到前面的那几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它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呢?
是的,我们底层社会没有那么多种族的冲突,学生们也不会冒着被枪击的危险去上学,但这就足够了吗?当我们看到层出不穷的校园暴力视频时,当我们知道有多少留守儿童被性侵时,这本书的意义恐怕就体显了出来。
莎拉塔在本书的序言中问道:有多少美好的事能从逆境中产生?
对于每个孩子,每个老师来说,逆境也许是不可避免的,只是个人承受的能力的不同,但就要因此而放弃吗?
选择,因为正确而选择,当你读到了好书,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你的选择便不会错的。
我们都有接受教育并成为伟人的机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幸福充满希望,但这一切要靠我们努力去争取,没有任何捷径。要获得幸福,必须安分守己,勤奋工作,决不偷懒,决不妄想天上掉馅饼。(安妮·弗兰克,一九四四年七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