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蜗 牛
记不清楚是先从电视里听到的,还是从收音机里听到的;百度了一下,这首歌是郑智化1992年发行的,我想那时候的我应该刚上小学。当时对这首歌应该也没有特别的感觉,就是播放率太高了,被动的听到过。
后来,有一天发现这首歌出现在了小叔的日记里,是看了那篇日记以后,我也开始琢磨歌里想表达的深意。那个时候我已经上初中,叔叔已经去外地上大学了。
叔叔为了上大学,高中暑假他便开始打工,所谓的打工和现在的打工有所不同,因为家在农村,本来就没有什么就业的机会,何谈打暑假工呢?但为了筹集他将来上大学的学费,他暑假里确实打了两份工。他向爷爷借了10块钱的本金,和奶奶一起用纸箱子和棉花毯子自制了一个冰箱,开始了做起了卖冰糕的小生意,日记里写到:冰糕进价是1毛钱2个,1块钱是25个;雪糕是1毛钱1个,1块钱是15个;他计划进一半冰糕,一半雪糕,按小卖铺的售价,冰糕卖1毛,那就能卖12.5元,雪糕卖2毛,那就能卖15块钱。只要是进一次货,全部卖了就可以把本金赚回来,还能挣个本钱。如果畅销的话,一天进两次货,那就发达了。总之小算盘打的又精又细,为之踌躇满志,一副洋洋得意、自信满满的样子。
五黄六月天,焦麦炸豆时,按说这生意肯定是红红火火,可是结果并不尽人如意。小叔骑着自行车,穿梭在田间地头的小路上,哪里人扎堆,就去哪里卖。可能还是太单纯,想法太天真了。真正做起生意来,真的不是想的那样。有说没拿钱赊账的,有要求买二送一的,有要求买五送二的,总之是多买多送,甚至还有我们这种白吃白拿的。赊账的三毛五毛的账怎么收?人多钱少要求送的,你忍心不让谁吃?
还有他忽略了市场环境和储存环境,他十点才进货回来,一直卖到一点左右,是最热的时候,卖出去就卖出去了,卖不出去的不是化成水,就是化掉一半无法继续卖了。结果又便宜了我们这群小孩子。
钱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挣,人都晒秃噜皮了,一进一出也就挣了四五块钱,但还是非常非常的开心,因为比下田里捡麦头挣的太多了。在别人收割后的麦田里,捡遗漏的麦头,再怎么捡一天也捡不到十斤麦子。所以小叔还是很满足,因为还给家人赚了吃喝——免费的冰糕和冰糕水。
虽然觉得满足,但并没有止步于此。毕竟卖雪糕有时有晌,还是要干点别的,于是先还了爷爷十块,又借了100块钱,启动了他的第二份工作,家里有一头驴,每天早上天一亮他便驾着驴车,走村串乡开始收废品的工作,他提前做了市场调查,废品站都回收什么,回收的什么价格,自己的定价多少合适。
真的就像一个没有伞的孩子,在雨中努力奔跑。他说遇到气馁、彷徨、无助的时候,郑智化的《星星点灯》给了他莫大鼓励,是他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郑智化更是他人生的榜样。早上出门顶着星星,晚上回来常常也顶着星星,他说真的就像歌词里写的:
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家门
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
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
用一点光温暖孩子的心
……
爷爷和奶奶也很心疼他,但更多的欣慰和骄傲。
他想圆自己的大学梦,但不想因为金钱成为自己前进的阻碍。因为以家里的经济条件,确实是实现梦想最大的障碍。不能说是一个无法跨越的鸿沟,但也是一个很难跨越的鸿沟!他学业一直都很优秀,这点不用任何人担心,唯一愁烦的就是钱,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周围有太多太多的同龄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不够优秀,不够努力才放弃学业上的追求的,多数人都是因为家里供养不起,才被迫选择的。所以小叔的未雨绸缪,也在和家人一起在“鸿沟”上搭个桥,为自己的梦想铺个路。
后来,叔叔真的如愿上了大学。当然并不是靠他打工挣的钱,他打工挣的钱相对学费来说真的是九牛一毛,微乎其微。家里卖了粮食,还有两棵树,从亲戚朋友那里借的,东拼西凑还是不够,因为学费有了,没有生活费。后来爷爷狠狠心,把驴给卖了。你见过驴流眼泪吗?叔叔说它见到了。爷爷卖驴的前一天晚上,夜里起来好几次喂驴,还接了一桶水给它洗了一个澡。奶奶说爷爷不是在卖驴,像是在嫁姑娘一样。毕竟它是这个家里主要的劳动力之一,更是叔叔能够圆梦的最大经济支柱。再多的不舍也无可奈何,但是作为这个家里的一分子,能够为这个村里第一个考出去的大学生做些贡献,应该还是高兴的吧!这样想想,也释怀了。
抬头的一片天是男儿的一片天
曾经在满天的星光下做梦的少年
不知道天多高不知道海多远
却发誓要带着你远走到海角天边
……
人生如歌,有时候一首歌真的能够给予鼓舞和力量,在你迷茫、彷徨、徘徊、迷失的时候,就像天空中的北斗星一样,为你指明方向;在黑暗中,给你的人生点亮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