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老屋,多么亲切的称谓。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留下我童年的记忆,少年的憧憬,青年的梦想及后来为了生活的不懈努力与追求。
在我的忆中,老屋几经变迁,从爷爷手的四合小院到父亲手的主院到偏院,再到后来的这个坐北向南占地336平方米(折合0.5亩)的院落。一排北房是1985年拆了原有的不同年代修建的老房子后而建成的,虽然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余,但还是采用了当时流行的砖包胡基的建造結构,(即屋子的外围看上去是砖砌而成,而墙里仍用的是胡基垒成)这种墙体既有隔音保温效果,又比原来的土墙看上去美观大方。支撑屋顶的大梁是父亲从大队部买的村南沟扬水站拆下来的三角形钢木支架,门顶和窗户上面以改过去的弓形结构而采取了水泥钢筋预制小件承受上面的压力,让门窗变得更宽敞大气,这在当时虽不算豪宅,但也给一家人带来了几分荣誉和光彩。
这排房子一共5间,分三套房屋,中间一套是客厅,占用一间半,除了客厅还有一个小卧室;东边一套占用一间,当年住着爷爷和奶奶;西边一套也占用一间半,住着父母亲。小小的院落记载下了我们祖孙三代的平凡生活,留下了难以忘却的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苍桑岁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几十年转眼即逝。后来我们在县城买了房子,父母健在时,我虽住城里,但家犹如幸福的港湾,工作之余总要回家看看,每次回家走进老屋,那扫得干干净净的院落,叫一声爸妈,那一声“哎”的应答,总让我觉得老屋才是最温暖的家。
自从父母去世后,不知是因为生活忙碌,也不知是心里少了那份牵挂,回家的次数日渐少了,偶尔回当,悄然发现当年热闹的乡村,如今咋变得如此冷落,屋顶不见了炊烟,巷道不见了鸡鸭牛羊,甚至巷头至巷尾连也看不到一个熟悉的人影??打开门上的铁锁,走进长落野草的院落,望看墙角下那挂在枝头的石榴和青涩的核桃,仿佛觉得它们也好似满脸的愁容,失去了天生的光泽。只有那一片竹林和那生长茂盛的香椿树彰显着夏日的苍翠与生机,真应了那句“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故乡、老屋、院落。昔日乡村的小路巷道,树影婆娑,袅袅炊烟,鸡鸣狗吠,不知何时渐远渐逝,村里成了一片寂静的所在,这种冷冷静静让人感到压抑,觉出凄凉,每当面对如此情形,心里更添了许多无奈与失落。
冯建民:@临猗卓里王守忠?:那人欢马叫,童戏追逐,犬吠鸡鸣的乡村,慢慢地会成为我们这一代人脑海中的回忆,一个抹不去的乡愁……
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也已融入了城市中那种快节奏的生活模式;农村,在现实中,在人们的脑海里也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慢慢的荒芜,消失……
图文/王守忠 编辑/陈军芳 临猗网原创发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