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十面埋伏》是一支琵琶名曲,初成于何年何月没有详细历史记载。但是明代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的琵琶曲《楚汉》中,就包括了《十面埋伏》的成份。琵琶曲《楚汉》是为秦汉之交著名的垓下之战而作的。明朝王猷定所著的《汤琵琶传》,曾经生动描述了这支琵琶曲给人的强烈震撼。
《汤琵琶传》这样描述《楚汉》:此曲初始便是楚汉两军决战垓下,一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金声、鼓声、剑努声、人马辟易声”此起彼伏,然后是一阵大战之后的死寂。忽然,一片哀怨的 “楚歌声” 四处响起,英雄末路的项羽不由发出无可奈何的“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后有“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等等。
《楚汉》后来慢慢又演化为两个不同的版本——《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虽然反映的历史题材相同,但是两支曲子的立意却完全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和汉军,重点内容是“十面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等,乐曲高昂激越、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和楚军,重点段落是“楚歌”、“别姬”,乐曲沉雄悲壮,凄楚婉转,重在描述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与虞姬依依诀别的悲戚场面。
杜牧《题乌江项羽庙》诗云:“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兒。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很为项羽惋惜,他认为胜败“不可期”,是兵家常事,假设项羽渡江,也许会像当年兴兵抗秦那样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反其意而行,他在《叠题乌江亭》中说:“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为史家正论。但杜诗表现了一种死中求活的心志,读来更令人荡气回肠。
作为终结暴秦的最大英雄,项羽创造了很多奇迹。例如巨鹿之战,面对秦军诸侯皆惧。唯项羽率领楚军迎战秦军。历时九个月,先后全歼王离军,收降章邯军,使秦军的主力丧失殆尽。又如彭城之战,千里奇兵突进,以三万军队击败数十万刘邦联军……
然而,项羽败给刘邦的的最大原因,却在于没有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联盟。秦亡之后天下纷争。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并裂土分封,以功臣为王分封天下,但是分封之后,诸侯们并没有效忠他。由于他的残暴和赏罚不明,使得他在诸侯之间缺乏公信力。分封之后不久就反叛四起了。
我时常怀着对项羽的同情与惋惜,于夜深人静之时聆听琵琶名曲《楚汉》——《十面埋伏》与《霸王别姬》。当我打开电脑的音响,叮叮当当咚咚切切的金石之音立时跳荡而出,霎时间弥漫了整个书房。听着《楚汉》那时而激越跌宕时而清幽冷冽时而离情奔涌时而忧愤欲绝的琵琶声,我仿佛再次看到了发生在中国两千年前的那场惊心动魄血肉横飞的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垓下之战……
最先荡响的是《十面埋伏》,简短引曲过后,紧接着就是一大段气势磅礴声动天地的厮杀之声。好像汤应曾的手指上下翻飞,弹、扫、轮、绞、滚、煞六技并用,致使琵琶之声沉雄浑厚纷乱错杂嘈嘈切切叮咚齐响,好像有金声、鼓声、瓦裂声、箭弩声混成一片,还有隐约的旌旗摇动声人喊声马嘶声甚至刀剑锲入皮肉的声音夹杂其中。只听得让人心颤荡热血沸腾,似乎真真切切看见了惨烈悲壮的激战场面……
这是韩信挥戈三十万汉军十面合围,将项羽的十万楚军围于垓下,双方突围和反突围的一场人潮激涌血光迸飞的混战呐!四十万大军你死我活地几度拚杀,你完全可以想象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惨烈的情景:那情景一定是旌旗如云刀枪如林兵队如潮杀声如雷,那情景一定是残阳如血苍天如晦血流成河生灵涂炭,那场厮杀中倒下的无数青春之体、消殒的无数活脱脱的生命到底都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了刘邦、项羽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一争高下?
稍倾,琵琶曲进入了《霸王卸甲》,曲子的节奏缓慢下来,技法以轻柔的弹、绞、揉、拨为主,琵琶声也渐由激越跌宕变得低缓下来,变成为一种冷冽清幽的音调。此时此刻,那场初始的惨烈大战该告一段落了吧!我听着汤应曾的琵琶声,似乎看见经过那场腥风血雨荡涤过后,垓下的夜空好像被刚刚洗过一样格外的明净,一轮清月高挂苍穹,几颗寒星似乎是被刚才的血腥厮杀吓怕了,好半天都不敢眨动一下眼睛。双方的军营灯火全无,呈现出一种死亡一般的寂静。那些刚刚从战场上退下来的士兵们,是在舔护流血的伤口?还是在歇息疲累已极的身心?
此时此刻,那位刚刚卸下盔甲的英雄项羽,也在和他的士兵一样,正在帐里和他的爱妾虞姬煮酒对酌,享受着这难得的短暂的休息时光。
是的,这位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战神,也该稍微歇息一下身心了。他实在是够累的了。自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他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起兵,破釜沉舟,鸿门摆宴,彭城决战,广武斥刘……他不仅仅在灭秦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巨功,而且还在与刘邦的角力中显示了战神的才能和本色。然而,铮铮汉子玩不过流氓,铿锵战神斗不过阴谋家,最终他被阴谋家兼流氓的刘邦骗至并铁桶般围于垓下……
在此月朗星稀一片静寂的短暂的歇息时刻里,项羽是不是该有一点儿后悔呢?后悔破秦之后没有乘势进击,将当时尚嫌羸弱的刘邦军吞噬了呢?后悔“鸿门宴”上为何不听范曾的建议,将只身赴宴的刘邦斩杀了呢?如果当时那样做了,哪里还有今日的窘迫?哪里还有今日的垓下之围?
悠然,汤应曾的手指又滞重起来,技法中加大了绞、揉的力度。琵琶声突然变得沉郁起来,沉郁中充满了生离死别的悲苦与伤痛。我之心也被沉郁的琵琶声吊了起来:决定项羽命运的时刻来到了!
我仿佛清晰地听到,汉军阵中的张良吹起了铜箫,那清冽激越的箫声破空而出直上云霄,霎时间引发出一阵沉雄浑厚苍郁的歌声:“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这歌声浪潮一般在汉军阵营中迅疾蔓延。楚军军营先是一阵死一般的宁静,稍倾竟也有人跟着唏嘘唱和起来。两军阵中数十万士兵同唱一首歌曲,就汇合成一股撼天动地的男声大合唱……
正在帐中和虞姬饮酒的项羽,立时被这撼天动地的歌声惊呆了。这是楚音呐!这是楚国家喻户晓男女老幼都会吟唱的楚歌啊!想不到这首楚国人常唱的楚歌,今天竟然被汉军别有用心地搬到了两军阵上,利用思乡念家之情来动摇楚军的军心,瓦解楚军的斗志。此计真是险恶之极毒辣之极的阴招儿啊!可惜的是,楚军士兵不知是计,已经中计,他们正在和着汉军唱着这支充满乡思家愁的楚歌啊!
项羽无奈地听着四面楚歌,知道楚军已经土崩瓦解了,也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他想到自己数年来的浴血拼杀所创下的霸业,今日竟要玉焚石消灰飞烟灭了,不由五内俱焚心胆皆碎,心有不甘地狠狠摔下手中的酒杯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虞姬听着项羽的悲歌,知道和心爱夫君相别的日子来临了,就也起身舒展长袖边歌边舞:“汉兵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乘项羽不备,猛然拔出他的佩剑刎颈而死。项羽惊醒过来,怀抱虞姬的遗体悲痛欲绝,恸哭失声。哭罢挚剑走出军帐,果见楚军军营已经人去营空,只得仰天长叹一声,挥戟上马,带领仅仅剩下的八百骑兵突围而去。
最后一段,汤应曾显然加快了弹拨的节奏,技法中加入了扫、滚、轮的成分,琵琶发出的声音又恢复了昂奋激越和嘈切庞杂。我看见项羽带领的八百骑兵,很快就被汉军的五千骑兵追上了,双方再次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血战。但是那点儿昂奋激越很快就转变为一种无法排遣的忧愤欲绝。
最后,项羽带着仅剩的二十八骑逃到了乌江边上……听着汤应曾的琵琶之声,我都替项羽着急起来:项羽你赶紧过江呐!过了江就是你的楚国了。过江之后你就可以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
然而项羽逃到江边,却忽然踯躅不前了,对情愿为他撑船摆渡的乌江亭长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说罢将马赠与亭长,自己拔剑刎颈而亡。一代战神就这样与世长绝了!
透过汤应曾的琵琶之声,我清晰地听见了双方人马陷入沼泽的挣扎声、刀戟相交的金属声、项羽拔剑自刎的流血声和汉军将士肢解项羽肉体的撕扯声。我不由为项羽的悲惨结局苦痛万端,但又为他的毫无意义的愚忠愚信气恨不已!
听完《楚汉》——《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我关闭电脑,让自己坠入黑暗之中。我扪心质问自己:假若你是项羽,也将你放在项羽当时的历史时段之中,你会是又一个悲情的项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