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歌声里的春天
放学了,校园里又响起了那首旋律舒缓的歌曲:“静静的深夜群星在闪耀,老师的窗前彻夜明亮。每次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
我是唱着这首歌儿长大的,也是在歌声的春天里享受温暖的。
听着这首动人的歌曲,我的时光又流淌在逝去的河里。
那时,我跟我的小伙伴们一样,都是一些“天真的、活泼的、没心没肺”(《彼得.潘》语)的小屁孩儿,就像所有的孩子一样,活得自由自在而无忧无虑。
由于村子小,学生少,所以是复式教学,教室一共也才三间。中间一间是老师的办公室,两边大点的是教室。一侧是一、三、四年级,另一侧是二、五年级。老师也只有两位,因为住宿不方便,学校从来没有出现过女老师。两位男老师就住在那个简陋的办公室里,做饭,洗衣,备课,批改作业……
夜深了,孩子们玩得更有意思了。一个不大的村庄,我们能围绕着村子跑上几个来回。学校当时没有院墙,每当我们从那里跑过,总会看到老师办公室里明亮的灯光。我们那时还小,不知道老师亮着灯光究竟在干什么,于是悄悄地跑过去看究竟。在我的印象里,那间简单的办公室的炕中间放着一张四方的桌子,桌子两侧是老师的被褥,给他们卷了起来。炕上铺着席子,两位老师坐在小桌子两侧,手里各捧着一本书,mimirere地唱着什么。我们还小,不知道老师原来唱的就是谱子。
第二天上学,老师教我们唱歌,原来用的昨晚哼唱的那个调儿。多少年之后,我也当了老师,才明白了这一切。啊,“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明亮的灯光照耀我心房”,原来歌声里包含着这么多刻骨铭心的内容啊!
那会儿,老师有自己的一片校园地,为了方便,他们一般只种些大秋作物,收割起来也容易些。这是村大队对老师的一些补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个年代,人们对老师有一种崇高的敬畏,一旦老师出现了,说话了,大家就睁着眼睛虔诚地听:“怪不得人家当老师哩,说出来的话就是不一样。”
老师没有了土豆或咸菜,就会找学生回家去拿。老师的脸上挂着不好意思,而学生的脸上则现出了满天的灿烂。学生不论是谁,拿到老师递来的小篮或碗,都一路跑着回家,把老师的话小心地传回去。家长是很乐意给老师拿这些东西的,土豆挑大的,咸菜挑嫩的,就是自己不舍得吃,也要给老师的菜碗里浇点滚烫的油花儿,有条件的还炸点儿杂沫花儿。提着沉甸甸的土豆,捧着油香四溢的咸菜,孩子们的心里荡漾着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
师生的情感就在这些小事情上凝结,浇铸,最后成为双方生命里绚烂的回忆之花,经久不衰,一任年华的消逝,岁月的侵蚀,仿佛炉火里淬炼的赤金,时间越久,光芒越亮丽。
啊,歌声啊,你的肌体里满载着春日的娇阳,三月的明媚,我在这醉人的歌声里品尝人生的甘醇,一世的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