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一、故事三角
情节描述了内在连贯一致且互相关联的事件形式,是作者对事件的选择以及对其在时间中的设计。电影就是要想方设法引导观众从外在行为来解析角色的内在生活。
大情节、小情节、反情节
尽管事件设计变化无穷,但它们并非没有限度。这门艺术的几个极端形式为故事宇宙勾画出一幅三角形的地图,将各种形式的可能性囊括其中。
1、大情节(经典设计)
经典设计是指围绕一个主动主人公构建的故事,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力量进行抗争,通过连续的时间、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联的虚构现实里,到达一个表现绝对、而变化不可逆转的闭合式结局。
特点:主动、单一的主人公;连贯现实;线性时间;外在冲突;因果关系;闭合式结局。
影片推荐:《火车大劫案》、《君子好逑》、《教父2》、《2001太空漫游》、《末路狂花》
2、小情节(最小主义,即极简主义)
作者从经典设计的成分开始对它们进行削减,也就是对大情节的突出特征进行精炼、浓缩、删节或修剪。确切地说,最小主义的情节处理是要在简约、精炼的前提下保持经典的精华。
特点:被动、多重的主人公;内在冲突;开放式结局
影片推荐:《北方的纳努克》、《大河恋》、《野草莓》、《温柔的怜悯》、《活着》
3、反情节(反结构)
新小说和荒诞派戏剧的电影翻版。反结构变体并没有削减经典,而是反其道而行,否认传统形式,以利用甚至嘲弄形式原理的要义。它倾向于过度铺陈和自我意识的大肆渲染。
特点:非连贯现实;非线性时间;巧合
影片推荐:《一条安达鲁狗》、《诗人之血》、《午后的迷惘》、《重庆森林》、《反斗智多星》
二、故事三角内的形式差异
1、闭合式结局 vs 开放式结局
闭合式结局:一个表达绝对而不可逆转的故事高潮,回答了故事讲述过程中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并满足了所有观众的情感。
大情节故事的所有问题和所有情感都得到了完美收官。
开放式结局:一个故事高潮中留下一两个未解答的问题和一些未被满足的情感。将最后的点睛之笔交由观众。
小情节故事会以一个思想和感情的问号作为结尾。但要注意,“开放”并不等于半途而废、悬而不决,问题必须是可以解答的,情感必须是可以满足的。前面所讲述的一切必须导向明确而选择有限,使得某种程度的闭合成为可能。
也就是说,即使是开放式,但在小情节影片中前面的伏笔与剧情铺陈也留下了线索,但答案只能在个人化的思考中找到。
2、外在冲突 vs 内在冲突
外在冲突:大情节强调外在冲突。尽管人物常有内心冲突,但重点在他们与人际关系、社会机构或自然界力量的斗争上。
也就是说大情节的冲突层次上升到了诸如社会环境的生存或发展阶段。(英雄类电影)
内在冲突:在小情节中,主人公也许与家庭、社会和环境具有强烈的外在冲突,但其重点却集结在他与自己思想情感有意或无意的角斗里。
小情节侧重点在于自我内心的观念转变,情节处理更加细腻。(言情类作品)
3、单一主人公 vs 多重主人公
单一主人公:按经典思路讲述的故事通常将一个单一主人公——男人、女人或孩子——置于故事讲述过程的中心。一个主要故事支配着银幕时间,主人公则是影片的明星角色。
多重主人公:如果作者将影片分解为若干较小的次情节,其中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单一主人公,其结果便会大大削弱大情节那种过山车般的动感力度,创造出一种自八十年代以来渐趋流行的小情节之多情节变体。
4、主动主人公 vs 被动主人公
大情节的单一主人公多为主动的和动态的,通过不断升级的冲突和变化,意志坚定地追求欲望。小情节设计的主人公尽管不是静止的,但相对比较被动。
主动主人公:在欲望追求中采取行动时,与他周围的人和世界发生直接冲突。
被动主人公:表面消极被动,而在内心追求欲望时,与其自身性格的方方面面发生冲突。
5、线性时间 vs 非线性时间
戈达尔曾经指出,一部影片必须具有一个开头,中间和结尾,但不一定非要按照这一顺序。
线性时间:一个故事的时间被安排成一个观众能够跟踪的时间顺序,无论有无闪回。
非线性时间:一个故事在时间中随意跳跃,从而模糊了时间的连续性,以至观众无从判断什么发生在前什么发生在后。
6、因果 vs 巧合
大情节强调世界上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原因如何导致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如何成为另一个结果的原因。反情节则常常以巧合取代因果,强调宇宙万物的随意碰撞,从而打破因果关系的链条,导向支离破碎、毫无意义和荒诞不经。
因果关系驱动一个故事,使有动机的动作导致结果,这些结果又变成其他结果的原因,从而在导向故事高潮的各个片段的连锁反应中将冲突的各个层面相互连接,表现出现实的相互联系性。
巧合驱动一个虚构的世界,使动机不明的动作触发出不会产生进一步结果的事件,从而将故事拆解为互不关联的片段和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表现出现实存在的互不关联性。
7、连贯现实 vs 非连贯现实
连贯现实是确立人物及其世界之间互动模式的虚拟背景,在整个讲述过程中,这些互动模式一直保持着连贯性,从而创造出意义。
连贯现实是指一个内部连贯一致的世界,其本身必须能够自圆其说。
非连贯现实是混合了多种互动模式的背景,其中故事章节不连贯地从一个“现实”跳向另一个“现实”,以营造出一种荒诞感。
上述列举的七类形式上的矛盾与对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开放/闭合、被动/主动、连贯现实/非连贯现实等属性之间还存在着无限不同程度的细微差异。所有故事讲述的可能性都分布于这一故事设计的三角形内,但绝少有影片的形式会纯粹到可以固定于某一角端。这三角的每一条边都是一个结构选择的图谱,作家将故事在这些边线上滑行,对各个角端的特征或糅合或拆借。
8、变化 vs 静止
位于小情节和反情节连线上端的故事中,其生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在小情节的极限处,变化也许实际上并不可见,因为它发生在内在冲突的最深层:《夫夫们》。
反情节极限处的变化也许会爆发一个宇宙笑话:《巨蟒与圣杯》。但是,在这两种情形中,故事闪烁弧光,生活发生变化,或者变好或者变坏。
在这条线之下,故事保持静止状态,并没有变化弧光(价值观念转变)。影片结尾处,人物生活中负荷价值的情境几乎和开始处完全等同。
故事消解为呆板刻画,要么是对生活的逼真刻画,要么是荒诞刻画。我把这种影片定名为非情节。尽管它们能向我们传达信息,令我们感动,并有其自身的修辞结构或形式结构,但它们并没有讲述故事。因此,它们被置于故事三角之外,而应归属于一个可以笼统称为“叙事影片”的领域。
尽管在非情节的宇宙里,什么东西都没有改变,但我们却能从中得到一种清醒的认识,并寄希望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什么东西会有所改变。
反结构的非情节也围绕着一个循环的型式,但却以一种荒诞和反讽的手法和风格来进行转折。
三、故事设计的政治学
多年来,电影的首要政治问题便是“好莱坞电影”对“艺术电影”。大预算对低成本、特效技术对美术构图、明星体制对集体表演、私人融资对政府支持、作者导演对雇佣枪手。这些论战的背后隐藏着两种针锋相对的人生观。
1、经典设计是一个记忆和预期的模式,是人类思维的镜像存在。经典设计呈现了人类知觉的时间、空间和因果模式,如果逸出,心智将会出现逆反。
2、作家要精通经典形式。作家需要不断磨练技巧。只有精心而富有创见地将经典形式揉碎或弯曲,才能引导观众感知到潜在在小情节中的内在生活或反情节的荒诞冷酷。
3、作家必须相信自己所写的东西。故事是我们思想和激情的体现,是我们向观众灌输的情感和见识的“一种客观关联”。
你写作的目的是因为它是你想写的,而不必为了不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