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很多人喜欢《驴得水》,是因为它的简单粗暴。
黑色幽默,影片在“起、承”之后迅猛地“转”,直截了当揭开人性之恶。
"校长,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做大事不拘小节”,自认坚持初衷,底线一低再低,一路降低做人的原则。先是把驴当人报上去吃空饷,为应付检查找人冒充,允许一曼“睡服”铜匠,接着和同事们私分驴得水的补贴,在第一个谎言揭穿后成了编造另一个谎言的帮凶,最后若无其事当什么都没发生。
裴魁山,求爱不成反成仇,大热天穿貂,口口声声离不开钱,对一曼更是恶语相向,有多难听就有多难听。
铁男,子弹掠过他变了个人,奴颜婢膝,暗暗发誓“有朝一日等得了意再来收拾这帮人”。
铜匠,唱蒙语情歌有多纯朴,逮着机会咄咄逼人要求利益就有多丑恶。
特派员,不学无术,弄虚作假一味捞钱,连死人的补贴都不放过。
这些人、这些现象我们不但不陌生,而是太熟悉了。
"事实上故事原型就来自于导演周申听到的一个真实故事。缺水的地方,一所学校养了头驴挑水,校长把这头驴虚报成名叫“吕得水”的教师。当上级来检查,学校用各种借口搪塞。
校长那样的伪君子,我们身边还少吗?
总有一些人摆出长者的风范,要求年轻人做各种牺牲,过去是为集体、为社会;现在,画个大饼用遥不可及的股权,鼓动员工拿着菲薄的工资加班加点,摆出一付“如今风雨同程、将来共享富贵”的姿态。
没得到、就毁灭,类似裴魁山的人,男的、女的都有。不一定是感情,有时是一个考评,甚至可能只是某件不经意的小事,只要没顺他/她的意,人前人后造谣生事,还摆出受害者的姿态,“你先伤害我,我只是反击”。
愤青铁男、机会主义者铜匠、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特派员,什么时候都少不了这些“恶人”的存在。《驴得水》把故事背景放在民国,其中的用意观众都猜得到。
"是啊,电影用讽刺的手法讲了一个常见的人性故事。
社会现实就是如此,无奈的我们看着大屏幕上的丑态百出,又好笑又悲哀。尽管《驴得水》没脱离话剧腔,但作为电影仍是成功的,它唤起了我们作为观众的共情,同情、怜惜片中受伤害最深的一曼。
睡谁,不是个人的自由吗?凭什么被辱骂、被踩到脚底?
"讲个笑话给你听,你可别哭啊。
《驴得水》的主创掌握到电影“火”的诀窍:节奏快、冲突强。
特派员即将来到,大闹学校的铜匠老婆却不依不饶,校长不得不要求一曼把她打发走。
当第一枚骨牌被碰倒,其余的骨牌发生连锁反应,迅速地依次倒下。
铜匠一振雄风,试图维护一曼,但被一曼拒绝,说他只是个牲口。
我们目不暇接,看着事情一件接着一件,荒唐,可笑,却不受控制地发展。
"都是恶人,至于他们为什么这么坏、这么蠢,我们不需要知道,反正骂他们就对了。
谁去管坏人的想法,这一刻,我们感觉到的是“只想自由自在却被别人伤害”的愤怒和痛苦。
如同许多100w+爆款文章,简单粗暴,要的就是爱恨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