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编者按
近日,中央政法委推出了六集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在央视频道掀起收看热潮,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该专题片用权威、严谨的理论阐述和丰富、生动的案例故事,阐释了我国全面依法治国以来达到的理论和实践的新高度,以及人民群众在法治进程中不断增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部政论专题片的推出,将进一步坚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心和信心,继续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不断谱写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就坚实根基、汇聚磅礴力量,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提供舆论支持、营造良好氛围。
按照市院党组书记、检察长王秀华同志的要求,我院研究室组织专题调研活动,在全市检察干警中征集《法治中国》观后感。现在市院微信平台开辟《法治中国》观后感专栏,择优选编一部分供大家交流学习。希望这些心得体会能够进一步增强我们做坚定的“奉法者”、做坚定的“学法者”、做坚定的“守法者”的信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成效,践行全市检察机关“小院要有大作为”的创优争先理念,推动法治七台河向纵深发展,努力为中国梦的七台河版早日实现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让人民群众感受检察工作的温度
市院研究室 张维华
随着六集政论片《法治中国》的播出,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观念更进一步深入人心,依法治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
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越来越高,任何一起看似很普通寻常的个案都有可能被媒体舆论所聚焦,甚至引发成舆情事件。然而,我坚信,社会对检察工作越关注,越有利于推动法治的发展和进步,也越有利于促进检察机关忠实履行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职责使命,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检察工作,加快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
主动适应舆论、理性甄别舆论、积极应对舆论、正确运用舆论,是新媒体环境下检察工作无法回避的课题。面对公众舆论的关切乃至质疑,我们一方面要保持严谨、理性、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建设性舆论监督和依法独立开展检察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善于认真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诉求,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期待,自觉接受媒体舆论的监督评判,以积极的姿态努力形成检察工作与公众舆论之间的双向良性互动,从而引导公众舆论将内心疑虑转换成法治展望,尊重、理解和支持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另一方面要站稳立场,力求检察工作在适度开放性与有节制自主性之间达成均衡,确保检察工作充分体现法的尺度、理的适度和情的温度,努力使人民群众从内心认可并支持检察机关。
法治即规则之治,法律的权威来自严格的执行。毫无疑问,“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要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不容置喙的司法底线。当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就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理,确保检察工作既符合程序正义要求,又契合实体正义价值。当今社会已处于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这就要求检察人员必须坚守公正执法的内心定力,秉持法治思维的理性逻辑,坚持以法律为辨析是非、判断曲直的第一标准,不盲目迎合喧嚣舆情,不随意偏离法律尺度,切实防止检察工作与法治的价值、精神、原则背道而驰。面对以舆论形式表达出来的情理争辩和道德评判,检察人员应在虚心倾听被社会主流人群屏蔽了的声音和异己观点的同时,善于甄别究竟是理性辩论还是情感宣泄,不偏听偏信,不跟风盲从。当然,我们力求检察工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但我们绝不容许检察人员仅为某一方当事人开启权利保护的绿色通道。
情理以道德为基本内涵,道德又是法律的基础与指引,法律的制定是建立在公众情感和社会道德基础之上的,公众情感和社会道德是赋予法律具有合理性、正当性和普遍约束力的内在依据。换言之,坚持以法律为第一判断标准,并不否定应将公众情感和社会道德作为司法裁判的必要考量因素,因此,检察人员必须正确对待社会舆论所反映的论事论理、论是论非的情感道德普遍标准,善于将法律与情理融为一体,既最大限度追求法律正义,又充分兼顾社会普遍正义,并以此确保司法活动的合法、合理、合情。
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检察工作的温度,既要靠完备的法律制度,更要靠检察人员的经验、智慧与良知。冷漠教条的检察工作不可能得到公众舆论的广泛认同,片面煽情的检察工作同样不会被公众舆论普遍接受。而在法治体系日臻完善成熟、法律规范不缺温情的情况下,之所以一些检察工作仍易引发社会舆论的关切质疑,仍难让社会公众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检察人员还停留于“法律搬运工”而没有达到“法律工匠”的层次。因此,检察人员必须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艺,尽快拥有卓越的司法经验和智慧,深刻理解把握立法的精神和价值,坚持严格执法,既确保准确认定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又能将个案置于常情、常理、常识之中综合考量,用法律的约束力和社会的正义观来共同校正执法的方向和尺度,努力以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具体实践向社会传递公平正义的法治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