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扬子晚报网4月10日讯(通讯员 沈高轩 记者 万承源)面对婚姻的第三方“插足者”,是选择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还是忍气吞声维持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也许此时的一念之差,换来的不是“负心人”的回心转意,而是无休止的心理煎熬。
秦女士和李先生在2001年结婚,并生有一子。2012年开始,李先生成立了一家物业管理公司,事业逐步有了起色,家庭条件也逐渐变好。可到了2015年9月的一天,秦女士突然接到一个名叫刘艳的女子的电话,自称是李先生公司的员工,早在2014年9月就和李先生“在一起了”。刘艳说,现在自己怀孕了,孩子是李先生的,她在电话里要求秦女士放弃与李先生的婚姻,并以“闹事”相威胁。
刚听到这个消息的秦女士犹如晴天霹雳,不敢相信,更心痛不已。可冷静下来,秦女士想到和李先生自结婚以来白手起家,打拼到现在,好不容易事业有起色,生活也越来越好,怎么能容忍“第三者”破坏这样的美好?为了孩子、保全家庭,秦女士决定隐忍作出让步。
随后,秦女士与刘艳签订了一份《约束协议》,双方约定刘艳为保全秦女士与李先生完整的家庭,去医院做引产手术,日后身体出现任何问题,由李先生负责,秦女士则承担照顾责任。因为刘艳做出“牺牲”,秦女士不得再无故阻拦或者干涉刘艳与李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做到“宽广接受,无任何理由和借口干涉”。李先生出具一份欠刘艳15万元的借条,另外赔偿5万元。秦女士不得干涉刘艳在物业管理公司的工作,刘艳与秦女士共同做到上班期间不能“无理取闹,无事生非”。日后为刘艳与李先生的事情,秦女士不得“无事生非”,如果李先生与刘艳自愿分手,与秦女士无任何关系。如果刘艳拿到钱没有做手术,补偿的5万元双倍奉还。
就在签订完这么一个荒唐的“协议”后不久,高女士就将20万元转给了刘艳。事与愿违,2016年6月4日刘艳生育一子。秦女士此后多次向她索要20万元,但刘艳拒不退还。秦女士遂以双方的协议违反公序良俗为由,起诉至昆山法院,请求确认协议无效,并返还20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在秦女士和李先生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被告刘艳与李先生同居,其行为构成对原告秦女士合法婚姻关系的侵犯,存在过错,应承担相应责任。后双方签订《约束协议》,刘艳既不遵守其约定,也继续与李先生同居并生下一子,其行为既违反了《婚姻法》第三条“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又与《民法总则》第八条“民事主体从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规定相悖。因此,签订的《约束协议》系无效的民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刘艳返还原告秦女士20万元及相应利息。(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