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历史风云激荡,思想魅力永恒。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各级党组织(含创建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党的早期组织及外围组织)直接领导或间接创办了众多红色进步期刊。这些期刊,见证历史变迁,充满革命激情,蕴含丰富智慧,是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为此,新湘评论杂志社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百份红刊见初心”专题宣传,与大家一同聆听历史回响、汲取奋进力量。
《反攻》:团结东北流亡民众号召抗战到底
陈凌志
自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人民即奋起反抗。一部分东北民众组织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直接进行武装斗争,而那些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上层社会爱国人士、爱国军人、爱国青年学生则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中,号召“打回老家去”。他们成立了一个个救亡团体,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运动。至1937年6月,流亡关内的东北名流在北平成立了东北救亡总会。成立后的东北救亡总会带领其5000多名会员,开展了一场持久的抗日救亡运动。
为了号召关内东北流亡同胞团结抗战,宣传关外的抗日军队的英勇事迹,鼓舞民众抗战,交流抗战经验,1938年2月1日,东北救亡总会在武汉创办了《反攻》半月刊。杂志由东北救亡总会宣传部主办。1938年春于毅夫任东北救亡总会宣传部主任并担任《反攻》主编。刊头由救国会负责人沈钧儒题字。该刊在武汉的9个月共出版了3卷18期(每卷6期)。1938年10月,东北救亡总会总部搬迁至重庆,该刊自第4卷第1期起迁至重庆出版。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东北救亡总会党组成员多已暴露,中共南方局安排暴露身份的党员于毅夫、于炳然离开重庆,《反攻》也在1941年2月8日出版完第10卷第1期后临时停刊。同年8月30日,《反攻》由在重庆主持东北救亡总会工作的高崇民推动复刊。1942年4月,东北救亡总会被撤销,《反攻》在高崇民领导下以“反攻杂志社”名义继续出版,王卓然任主编,,王化一为发行人。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在9月18日出版了最后一期“胜利号”(17卷第4期)后终刊。该刊先后在武汉和重庆出版,共出版了17卷94期。
《反攻》的编委会成员主要有:于毅夫、关梦觉、张希尧、张庆泰、阎宝航、陈先舟、徐仲航、于炳然等,他们都是东北救亡总会的主要领导人。该刊鼎盛时期的编委会成员多达61人,几乎包括了所有流亡在关内的东北籍知名作家、学者和社会名流。共产党人邓颖超、陆定一等也在《反攻》上发表过文章,该刊设有栏目短评、政论、报道、文学作品、人物专访等,内容丰富,深受东北流亡同胞的喜爱。武汉时期的《反攻》报道东北人民的反日斗争,号召关内东北流亡同胞加强团结,为打回东北老家去而战,并突出报道了东北抗日联军艰苦抗战、英勇杀敌的事迹。重庆时期出版的《反攻》反对对日投降妥协,大量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八路军、新四军、地方游击队等在敌后抗日斗争的事迹。该刊也刊载了大量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以及各界进步人士的文章,向民众宣传抗战。
《反攻》半月刊是东北流亡同胞创办的重要刊物,它历时近8年的出版发行对流亡关内的东北民众的抗日救亡民主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它鼓舞了东北流亡群众坚持抗战到底,打回老家去的决心,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反攻》半月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它不仅是研究东北救亡总会及其分会的重要历史资料,也是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抗日救亡民主运动的重要资料。
来源:新湘评论网
制作:陈家琦
编辑:张 米
审核:胡德池
监制:张勤繁
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