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盛锐
这些年,很多人都会选择在通勤路上打开播客软件,听听书,在碎片化的时间中,充实自我。
有声书籍的录制也由此演变成出了一个新兴行业——有声演播。
家住杭州钱塘区的杨姝,就是这样一位全职的有声演播者。
不过,和大部分有声演播者不同,杨姝从出生起就是一位视力障碍者。
得益于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政策,杨姝能够接受特别的专业培训,进而拥抱这一新兴职业。
失去了色彩却拥抱了声音
通过听电视剧与配音结缘
1989年出生的杨姝,老家江西,在大学期间,全家搬到了杭州下沙。
因为先天原因,杨姝自从出生就没见过这个五彩缤纷、充满光亮的世界。
虽然失去了色彩,杨姝却对声音更为敏感,“小时候,长辈们总会开玩笑似的问我‘猜猜我是谁呀’,不管他怎么变声、伪装,我总能准确地说出来,大家都觉得很神奇。”
“小学时候,tvb的各种古装电视剧很火,大家在学校讨论的都是各种明星。”杨姝还记得,同学都在看电视剧,而自己更多时候都是在听,所以对配音演员的出场特别敏感,“最开始不知道有配音演员,只是很好奇,为什么有的电视剧,这一个人的声音出现在了十几个角色身上,搞不清剧情的时候还要去问我爸妈或者朋友,后来才知道原来有配音演员。”
这也是杨姝最早和声音结缘。
同样,因为视力原因,学校里跳舞、运动会等活动,杨姝都参加不了,但她喜欢参加辩论、朗诵等和声音有关的比赛,屡屡获奖,给她树立了不少信心。
而杨姝温柔、亲善的性格,让很多小伙伴都愿意和她倾诉,去解决一些小矛盾、小焦虑,这也让她成为了同龄人中的“知心姐姐”,“所以小时候我就希望长大了能成为一名心理医生或者电台主持人,用自己的声音去感染更多的人。”
读屏软件遇上有声演播
一次尝试走出人生新旅途
从小,杨姝就喜欢看书,“最开始是爸爸妈妈读给我听,我记得每天晚上,我妈妈都会给我读一会儿睡前故事。”后来随着科技的发达,杨姝就会找一些电子书通过手机自带的朗读功能听书。
没有受限于视力影响,杨姝的阅书量远超一般同龄人。
杨姝就读于长春大学中医针灸推拿,毕业后回到杭州,成为了一名针灸推拿师,“这和我期待中成为的职业相去甚远,但是那个时候在大家的主观印象中,推拿是最适合视力障碍人群的工作。”
但杨姝仍期待着变化。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加入了一家“读屏软件”相关的公司,日常负责客服、销售等工作。读屏软件是专为盲人或视力有障碍的人设计的屏幕朗读软件,可以通过数字键盘的切换操作或大键盘上几个功能键的切换,让视障人群也能够随心所欲地进行查找和处理文件,对网页进行导航浏览、编辑和收发电子邮件,“这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阅读面和阅读效率,只要网上能找到的书,我都能听了。”
在这个过程中,播客兴起了。
“其实在网上听书的过程中,我就了解到平台有视障人群的演播,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去操作。”后来,在朋友指引下,杨姝在一家语音平台上参加了关于朗诵、小说演播的公益培训课,“在掌握了基本技巧后,我就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试试,就尝试在群里接单。”
杨姝说的接单,是指接受委托录播小说、然后在相应平台播放,可以根据录制时长或内容多少得到一定报酬。
杨姝说,每次接单,对方都会先发来一些试录片段,在经过筛选并最终入选之后,才会收到全文,“最初接到的都是短篇小说,基本以灵异和推理小说为主,长度在40-50分钟。”
那是2016年前后。
“自己本来想着,有声演播就和朗诵一样,没什么难度。”可真正开始录制后,杨姝才发现,这个工作并不轻松。
每次录制前,杨姝都会先做功课了解一下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性格,“有的细一点的文稿,会标注出配音风格的倾向,比如说这个角色适合用甜一点或者霸气一点的声音。”
“最开始,我会先把文稿多听一部分,然后在录制的时候读屏软件读一段、我录制一段。”刚刚从事录制时,杨姝一段20分钟左右的章节需要录制超过40分钟,“因为不熟练,录制慢,错误也多,有些地方情绪也不对,就感觉读的不好,需要重来。”常常一个晚上下来,精疲力尽,有时候嗓子用力不对,第二天还会很难受。
“第一次录制的短篇发表之后,我去平台上听了,原本担心会被修正、删改得有些乱,但实际效果还不错。”
这让杨姝有了小小的成就感。
从兼职转入全职
六年录播了50多本书
2016年年底,杨姝接到了第一个长篇小说的单子,是一本言情总裁文,有几百万字。
“我需要每天更新三集,每集20分钟,每天12000字左右。”每天下班,杨姝就钻进书房,随后就是传来键盘的敲击声和杨姝不同声线的配音声,“每天我都需要根据合同规定的时间按时交稿,不能影响更新。”
那个时候,杨姝配音的报酬是每小时40-50元,这一本书下来,杨姝挣了四五千元。
2017年夏天,杨姝得到了第二个长篇小说的单子,她决定辞去读屏软件公司的工作,“当时的工作是销售、电话客服、售后一体的,有的时候下班了还需要去解决客户的一些需求,很耗费时间,我想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录书这项工作上。”就这样,杨姝成为一名全职的有声演播者。
家人们对杨姝的工作都很支持,为了隔离噪音,杨姝父亲还把自家一个小杂货间贴上了吸音棉,为杨姝打造了一个比较好的配音环境。杨姝的弟弟则给予技术支持,帮她解决了不少电脑操作方面的问题。
结婚后,杨姝也在自己家里弄了一个专门的录音间,声卡、隔音墙等设施都更新换代,“我要对得起我的听众。”
2016年至今,杨姝录制包含“主叙述和角色音”的小说已经有50余本,这还不包括一些仅参与配角录制的书籍。
这个过程中,杨姝的录制效率和质量也不断提高,每个小时收益从40元涨到了现在的200元以上。
“大部分都是网络小说,以女频文为主,各种类型都有。”遇到质量好的或者自己喜欢的书籍,杨姝会录得快一些,但偶尔也会遇到一些逻辑紊乱、情节注水的书籍,这就让她很头疼,录制过程也会慢一些。
这两年,杨姝还承接了一些少儿文学、儿童文学以及绘本类的书籍录制,“这些书的质量一般都不错,录制起来轻松不少,自己也有很多收获。”
受限于版权,这些书的音频不能分享给朋友,但杨姝有时候会放给儿子听,当睡前故事。
不过,让杨姝哭笑不得的是,无论自己给儿子放什么故事,他在略带敷衍地说完“好听”之后,总会希望杨姝再给他读一段《翼龙和霸王龙》,“这可能就是小孩子的执着吧。”
空余时间都用来听书
梦想和行业大咖合作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这是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开篇,也是杨姝正在录制的一本书。
现在,每天杨姝工作约2个小时,多的时候会到4-6个小时,其余时间她都会听听书。
“科技进步真的太好了!”杨姝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父母需要把课文放大成48号字,自己才能勉强看到,“一篇200字左右的课文,就要打印近50张a4纸。”
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弄了一台袖珍摄像机,通过类似投影仪的功能,将文字投射到显示器上,“这也方便了我看书,但是效率很慢,还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一篇300字的作文我看了半个多小时。”
现在有了读屏软件和播客,杨姝可以听到更多优质的书籍。
这些年的演播工作,让杨姝积累了不少经验,她也经常会受邀出去分享。
“比如说,读屏软件并不会读标点,都是以停顿替代,有的时候就区分不开正文和对话,要录很久才能反应过来哦原来之前是对话,很浪费时间。”杨姝说,经过一番琢磨,她决定用各种数字替代标点,比如1是逗号、2是引号……“每次全稿一来,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替换标点,这样读屏的时候就很容易区分。”
虽然这只是很简单的一个工作技巧,但有的时候就是会转不过弯来,很多同样从业的视障人士,是在听了杨姝的分享之后才恍然大悟。
这样的小窍门,杨姝还有很多,她希望未来可以分享出去,让更多和她一样的朋友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空间和机会。
杨姝说,未来她还会坚定地在有声演播这条路上走下去,“我渴望有一天可以和行业大佬,比如季冠霖、宝木中阳等老师合作,配一部广播剧,期待这一梦想早日实现!”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