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文/斯嘉丽
黑寡妇大概是复仇者联盟初代英雄里,最让我意难平的一个。
在初代复联英雄里,她应该是最平民化的一个,既不像钢铁侠是个富二代,也不像雷神是个权二代;既没有美队的长生不老,也没有绿巨人变身的超能力;而且,她还不像鹰眼家有儿女。
可是在《黑寡妇》这部电影里,她竟然说,她有了两个家。一个家是复联,一个家是她的假父母和没血缘关系的妹妹。
黑寡妇自己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并不知道接下来她要跑去让复联重新团结的目的失败了,大家后来一起干活也不是因为她,她后来争取到把生的机会给了鹰眼,死了复联也没有给她搞葬礼。
彩蛋里终于妹妹和假父母给她立了碑,看到碑的那一瞬间,真的泪目。
我是不是全部剧透了?哈哈哈,没有,剧透才刚刚开始。
下午在电影院看的。从去年到今年,第一次踏进香港的电影院。不容易啊。英文原版,粤语字幕。个人感觉字幕翻译得很粗俗,跟古惑仔电影的粤语原声一个调调。
整体而言,《黑寡妇》这部电影的基调是搞笑的,成品的感觉是奔着割韭菜来的。用假装煽情的方式来敷衍粉丝。
接来下以剧透为核心解析。
一共两条线。
明线是黑寡妇发现红室幕后大boss没死,跟妹妹一起合作消灭大boss。
这个很像特工电影套路。基调是搞笑的。
比如妹妹说黑寡妇每次出场都要摆个pose,然后到了妹妹进了大boss基地,也摆了个相同的pose以后,妹妹立马自我吐槽很丑。当时电影院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笑了。有种编剧在旁边说,一二三,给我笑,然后我们都中招的感觉。
再比如全家再见面,妈妈把自己训练的猪叫出来,然后名字是爸爸的名字时,妈妈说,你不觉得你们很像吗?然后镜头刻意对准了两位的脸。我们又笑了。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笑料,就是爸爸站在窗前准备展示自己跟美国队长相媲美的实力时,被麻醉针扎成了蜂窝。现在想想还觉得好笑。
总之,笑料的出现都还比较自然,可以单独开个专题写个文。
除了搞笑之外,这条线还负责了追车这个爆米花美剧必备的戏码,以及负责各种打戏、追逐戏。紧张刺激程度是够的,新意就一般了。属于保持了漫威水准,再稍微接地气一点的程度。
第二条线,是暗线,说的是黑寡妇娜塔莎寻找家园之旅。但个人感觉其实是编剧的重头戏。
为什么这么说?
主要还是根据黑寡妇本身的能力而言。
作为一个并没有超级能力的超级英雄,其实单独为她拍电影的话,无论是特效还是打斗,是很难超越其他英雄系列的。唯有走感情线,才能凸显出娜塔莎的不一样。
《黑寡妇》这部电影也是这么干的,只是我觉得干得不咋地:煽情尚可,逻辑生硬,
这条线首先是回忆往事,娜塔莎跟妹妹其实是被红室挑选的孩子,跟着两个间谍在美国生活。我们看到的是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转眼就变成了逃亡加抛弃。镜头再一转,已经到了成为复仇者联盟以后的娜塔莎了。
之所以在逃离和隐居状态下,还能回忆起这段往事,说明娜塔莎内心是有关于亲情的隐痛的。这在过往的漫威电影里,从未涉及过。
然后开始找到妹妹,找到爸爸,找到妈妈,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迎来整部电影的情感高光时刻。
说实话,那一幕我也是泪流满面看完的。但,触动归触动,伤心归伤心,咱们逻辑上,还是要讲武德。
这个事情是这样的。
当年妹妹和娜塔莎都被挑选成了红室的黑寡妇,然后分开训练。娜塔莎叛逃去了神盾局,妹妹一直在做杀手。直到她在杀人过程中遇到醒悟的同伴,被解药喷了一脸。醒悟了,也叛了红室。
然后,妹妹不知所措,就把解药和跟姐姐的合影寄给了娜塔莎。我的理解是其实她在求助,虽然娜塔莎来找她的时候,她说是因为娜塔莎是她认识的唯一的一个超级英雄。而且妹妹后来的剖白也说明了,她是爱着家人的。
接着妹妹和娜塔莎决定要去杀红室大boss。这时,她们决定去救爸爸。因为爸爸曾是大boss的心腹。
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娜塔莎知道她爸关在哪里,早就知道了,一直没理睬。这是真的对这个男人也没啥感情了。娜塔莎对于这对夫妇利用自己是很清楚的。
但是很明显,见面以后,娜塔莎和妹妹的反应却是对爸爸的感情还是抱着希望的。而见到妈妈以后,我们也能看出,妹妹当时很小,对这个家里每个做戏的人都是真感情。而娜塔莎不一样,她什么都知道,所以她反复强调,大家往前看,告诉她大boss在哪,干都完了。
我就是看到这里泪流满面的。因为我看出娜塔莎真的很可怜。
被自己父母抛弃,养父母跟她在一起是为了做戏。任务完成以后,第一时间抛弃了她们姐妹。见面以后,也觉得她所承受的一切是本该如此。
她叛逃了红室以后去了神盾局,我总觉得她就是神盾局一颗调节复仇者联盟的棋子。跟鹰眼,跟绿巨人,都是那种将他们好好控制在神盾局操纵范围内的棋子。她想要的那个家,其实从来没有存在过。
但是,接下来,剧情忽然就走向幸福美满了。
不但当时明知道这对姐妹会被拉去训练成工具,也作壁上观的爸爸此时忽然为了两娃要挺身而出,连那个一直被大boss控制的妈妈竟然立马站到了姐妹这一边。
接下来就变成了一家四口合作打boss的爽戏了。
这个转折的生硬,一如过往美国爆米花爽片的硬伤,突兀又尴尬。以前我一直以为,是美国人真的就比较钝感和爽快,别说跟杀父仇人了,就算跟卖了自己的人贩子,也能一秒和好,天生乐观。
但是跟《阿甘正传》和《肖申克救赎》来对比,这就是敷衍。为了爽,强行推快节奏。
这么多年,大家彼此都知道,有没有感情心里能没点acd数吗?就这么一顿饭不到的功夫,就冰释前嫌了?就结成坚固同盟了?就成为生死与共的大家庭了?
忽略掉这个对全片有着转折意义的逻辑问题的话,接下来家庭线还是进展得很顺利的。
爸爸一直以搞笑担当促进家庭线的感情浓度。虽然他的造型真的有点像发胖后的雷神。
最后到了彩蛋部分,编剧有始有终地让娜塔莎的父母和妹妹为她立了个碑。
大概这是娜塔莎找到家人最重要的作用了,另外那一拨她视为家人的复联同盟们,连丧事都没给她办。所以还是要谢谢这个家庭线。
总之,没看《黑寡妇》之前,觉得娜塔莎很可怜,看完《黑寡妇》之后,更加郁闷了。这不但在电影情节上,娜塔莎是个工具人,对迪士尼而言,也是一个敷衍的工具人。
2021/7/10 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