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作者|宁镜诚
2014年12月4日,广州市荔湾广场,一名54岁老汉欲寻短见。他一番东张西望,见四下无人,便从5楼纵身跃下。
谁料楼下恰巧路过一拉货人陈某,被那“从天而降”的老汉重重砸趴在地。
老汉自杀未遂,因重伤被送往医院治疗,而被砸中的陈某却没有那么幸运。陈某被老汉砸中后,因全身多发性骨折、肺挫伤、胸腔大出血导致创伤性休克死亡。
昏迷三天后,跳楼老汉恢复神智,可面对民警的询问,他眼神躲闪,只是含糊地说自己是广西人,叫张金福,其他的一无所知。当时,他身上除了一个装着10元钱的钱包和一包香烟外,别无他物。
更让民警怀疑的是,当要求“张金福”出示自己的身份证时,对方只是一味推脱说自己丢了,不便出示。后来面对警察的追问,“张金福”干脆选择闭眼,不予回答。
对方含糊其辞的态度和躲闪的眼神让警察疑心大起,警方很快意识到,这绝不是一起简单地“自杀未遂”案件。此后,广州荔湾区刑警果断介入,从对方身上提取生物物证后,迅速拿到资料库进行比对核实。
通过核查,警方发现资料库中一位名叫“林锦成”的男子有前科,而且曾被公安部列为b级通缉犯,是多年前抢劫案的主要嫌疑人。当警方将林锦成的身份信息和跳楼者进行比对时,却发现两者的信息并不完全一致。于是,警方决定对跳楼者进行思想教育。
几天后,跳楼老汉终于经不住良心的谴责,在羁押病房内坦白了自己的身份。
谁也未曾料到,眼前这个已经54岁,头发灰白,身形佝偻,希望通过自杀解脱的老汉,竟是17年前轰动广州的“夺枪悍匪”林锦成。
这17年来,林锦成到底经历了什么,他又是如何一步步迈入深渊的?这还要从检察机关的一份文件开始说起。
据检察机关的文件披露,1960年,林锦成出生于广州海珠区。1978年,18岁的林锦成就曾因盗窃行凶罪被判入狱六年。
1983年11月,林锦成被刑满释放。出狱后,他死性不改,甚至变本加厉,染上毒瘾。为了迅速“赚钱”,他开始铤而走险。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不少沿海城市的个体户通过苦心经营,都赚得盆满钵满。广州的富户开始流行戴金表,以此彰显自己的身份。
林锦成瞅准了人们的这一心理,于是经常和同伙在高档娱乐场所或是夜宵档外蹲点,抢劫名表后销赃挥霍。
1997年元旦,广州人汉某与朋友刚吃完夜宵,拦了辆出租车准备回家。两人还未坐定,出租车的后门却被猛地拉开,两支黑洞洞的枪口指着他们的脑门,耳边传来一个凶狠的声音:“把钱拿出来!把手表脱了!”
汉某脑袋“嗡”的一声,懵了。他和朋友没有反抗,只能任由对方将自己身上的一只“劳力士”金表、一部爱立信手机以及5000多块的现金抢走。
汉某后来回忆说:“当时他们还让我把戒指摘下,但由于手指太粗,一时间取不下来。”
汉某和朋友惊魂未定,选择了报警。画面另外一端,抢劫得手的林锦成和同伙李冲一溜烟跑到澳门,将手表当了5万元,林锦成分得1.5万元。
正当两人沾沾自喜之际,殊不知半个月后,他们又和汉某碰上了。
1997年1月15日凌晨,林锦成和李冲来到广州越秀区一家名为“胜记”的大排档吃夜宵。两人刚走进大排档,林锦成便看到了曾被自己抢劫的汉某。林锦成落网后回忆:“当时我们打了个照面,他们应该也认出了我们。”
林锦成怕被认出,于是赶紧带着李冲打车逃离。画面另外一段,汉某果然认出了林锦成,他和朋友一路追出大排档,边悄悄开车跟随林锦成,边打110报警。
林锦成逃离大排档后,警惕性大为松懈,于是他和李冲再次来到荔湾区另外一家大排档吃夜宵。此时,已经接到报警电话的民警梁经栋等人不敢松懈,迅速赶往现场秘密围捕。
梁经栋不知道的是,此次围捕竟然改变了他的一生。他后来回忆当时围捕的场面说:“到达现场后,我们发现抢劫犯吃夜宵的档口仍有很多顾客。为了保障其他民众的安全,我们决定暂时在档口对面的草丛蹲守,让两名便衣民警到林锦成附近一桌监视,看看能否趁机制服他们。”
虽然换了个地方吃饭,但林锦成并没有完全放松警惕,当他抬头看到有人蹲在对面的草丛中,身旁的马路也逐渐变得安静后,迅速拉着李冲结账,准备离开。
说来也巧,一辆出租车迎面驶来,林锦成和李冲伸手一拦,跳上出租车就走。
说时迟那时快,梁警官眼见嫌疑人要逃,火速冲到出租车旁,举枪对着林锦成,示意对方下车。
坐在车内的林锦成眼见自己暴露,抢先对准梁经栋的腹部开了一枪,随即威胁司机驱车逃离。
梁经栋中枪后,忍痛朝着林锦成逃离的方向开了一枪,便昏了过去。枪战中,林锦成的同伙李冲被当场击毙,林锦成抢走梁经栋的配枪后,逃之夭夭。
当晚的枪战后来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林锦成则成为人们口中的“夺枪悍匪”,被列入极度危险的重犯在全省缉捕,此案也被视作当年的羊城第一大案,重点查办。
可是虽然警方投入大量精力追捕林锦成,此人却好似人间蒸发一般,再无踪影。
2012年4月,广州刑警支队别出心裁地发布“扑克牌通缉令”,警方将近年来一直通缉却未破案的嫌疑人头像印在扑克牌上,免费分发给市民,让人民群众协助破案。其中,林锦成作为3号通缉犯“黑桃a”,仅次于“大小王”,被悬赏5万元追捕。
那么一直活在黑暗中的林锦成,这逃亡的17年又是怎么度过的呢?
原来,林锦成逃脱后,生怕抢来的手枪惹出麻烦,先是将其丢弃至江中,然后偷渡到澳门苟活。
在此期间,因为他也没有什么傍身的手艺,所以就靠帮人看场子勉强度日。手里有了闲钱,他转过身又扔进赌场里,活得好似行尸走肉一般。后来因为听闻风声紧,他又跑到东南亚避了避风头。
兜兜转转,林锦成还是想回国发展。他认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左右思量之下,他决定改名换姓,用“苏志斌”的名字藏匿在广州市白云区郊区做零售生意。
这17年来,林锦成虽然断绝了和家人的一切联系,但秘密潜回广州后,他家中的床头仍然放着一张女儿小时候的照片。此时的他怎能知晓,自己出事后妻子同他离婚,女儿无人供养,读到高中便只得辍学,如今靠帮人看档口过活。
林锦成因为对自己的不负责,导致整个家庭支离破碎,妻儿不得庇佑,这让他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
回到广州一段时间后,当他得知自己被警方的“扑克牌通缉令”列为“黑桃a”要犯后,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让林锦成产生自杀想法的直接导火索,是他的档口生意惨淡,面临破产。吸毒多年,林锦成旧疾缠身,家人不得相见,如今日子快过不下去了,于是他便想自杀了事。
林锦成的档口房东或许是第一个得知他有自杀倾向的人,房东后来回忆说,2014年12月4日上午11点左右,林锦成曾打电话给他,说帮他把档口货物处理掉。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欠了谁两三万赌债,让我把货卖了帮他还债。”房东后来得知自己的租客竟是17年前的逃犯,心中又是吃惊又是后怕。
2014年12月4日,林锦成从荔湾广场5楼纵身跃下,却不慎砸中路过的陈某,致其死亡。后来便出现了文章开头介绍的那一幕,经过警方的反复教育,林锦成这才承认自己就是多年前的抢劫犯。
因为当时林锦成摔成了重伤,所以审讯都是写一两个问题给医生,在其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的。对于如此重犯,警方仍能给予他人性的尊重,不得不向我们的人民警察竖起大拇指!
林锦成对自己的犯案经过供认不讳,当提及自己为何选择在荔湾广场跳楼时,他解释说:“主要是因为这里远离我居住的白云区和家人居住的海珠区,在这里跳楼自杀,别人不会知道我是被通缉的嫌疑犯。”
想来也是荒谬!遑论这只是广州的几个区,即便是临近市区,在大数据逐渐普及的时代,作为犯罪分子的林锦成终会落网!
最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定,林锦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故意伤害罪,抢夺枪支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总和刑期有期徒刑25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10000元。
至于当年因为追捕林锦成不幸中弹的梁经栋,后来经法医鉴定:子弹穿过腹部,击中脊柱部位,受重伤,经鉴定为七级伤残。
此后,梁警官前后做了至少3次手术,卧床近1年,脊椎有了严重的后遗症。得知林锦成被捕后,梁经栋难掩激动,面对记者对自己病情的关心,他说:“经常痛,不能负重,现在连背20斤的大米都很吃力,站久了也受不了。”直到林锦成落网,梁警官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落地。
当记者问他,今后遇到类似情况是否还会勇往直前时,梁警官笑了笑说:“没啥,该上时还是要上,职责所在,不会因此怕了什么。”
行文至此,笔者想起新中国建国初期,毛泽东针对北平的一些黑恶势力,为了扫黑除恶而采取的雷霆手段。
“毛泽东扫黑除恶靠什么?靠人民群众,靠坚挺的国家机器。只许他们老老实实,不准他们乱说乱动,如若乱说乱动,立即制裁。使建国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黑道销声匿迹,以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老百姓从不为安全问题担心。那时虽然还不富裕,但人民感到生活很温馨。”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有了人民群众做后盾,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不藏奸。
一一end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