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追溯红色记忆,回眸烽火征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共同主办,《山西广播电视报》社承办,编辑整理了100名经受过革命烽火岁月洗礼的党员老兵口述的自身革命故事,追忆当年红色峥嵘岁月,感慨今日和平幸福生活。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这些“初心故事”,是党员老兵对自己从军道路的朴素记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饱含着他们对党忠诚、与党同心的坚定信念,皓首丹心、老当益壮的精神风貌,永葆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尚情怀,既是有形的正能量,更是鲜活的价值观。故事均为当事人口述,人物和事件血肉丰满,让读者从故事中获得情感共鸣,产生行动自觉,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山西广播电视报特别策划

“小鬼班”上战场
我1928年11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本来过着贫穷但幸福的生活。1937年7月7日,日本鬼子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侵华的战争,我所在的家乡也没能免遭日寇的侵占,日军占领后无恶不作,烧、杀、抢、掠,给我的家乡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局面,当地的百姓大都逃离家园,背井离乡,四处躲避。
1943年8月的一天,听说有一支八路军的部队(后来才知道是新四军的2师,当时是罗炳辉任师长)驻扎在我的家乡盘古山,距离我家乡最近的是淮南独立旅盘古武装大队,听说部队为了抗日救国正在号召当地人参军打日本鬼子,15岁的我一直想参加抗日报国队伍,回家我就跟家里人说了我的想法,爹和娘还有年幼的弟弟都支持我的想法,第二天娘就领着我到了淮南独立旅盘古武装大队,找到了当时的一个大队长:“新四军同志,这是我儿子,我想让他跟你们上前线打鬼子,你就收下他吧!”那个大队长说:“大嫂,你这孩子太小了,还是让他留在你身边吧。”母亲一听急了,就说:“都15岁了,不小了,这孩子聪明,再说我家里还有一个儿子呐!同志,你就让他为打鬼子出点力吧。”那个大队长被母亲的话语打动了,就看着我说:“小鬼,你想打日本鬼子吗?”我立马答道:“想!我恨他们!要把他们打跑,打回他们老家去!”大队长“哈哈”一笑,说:“好,我收下你这个兵了。”由于我年龄小,大队长就把我分在了“小鬼班”(小鬼班大都是12-15岁的青少年组成的,被编制为第九班),主要任务就是站岗、放哨、给山下的部队传递情报及平时的日常战术训练。
第一次上战场,那是1945年的春季,在江苏仪征的甘泉山,经过大队的前期侦察,距甘泉山南约3里处有日军的一个据点,据点里驻扎了一个班兵力的日军(约15人)。武装大队还发现日军每天都有3名士兵到镇上“买菜”,其实就是去老百姓家抢粮食、蔬菜等食物,这一行为激起当地老百姓的不满和仇恨,怎奈也是敢怒不敢言。百姓们只能向武装大队求援,希望大队能够消灭这些鬼子,纷纷给大队提供有利的情报。武装大队立即组织开会研究,决定消灭这帮鬼子。但是经观察这帮鬼子每天只有三人外出,其他鬼子都在据点内不出来,而只打死这三人会引起其他鬼子的警觉。大队最后决定采取引蛇出洞,先引鬼子出来,紧密跟踪,将其中两个杀死,故意放跑一个,让其回据点搬救兵,然后半路伏击将其消灭。做好周密的行动计划,便开始谨慎执行。于是挑选了三名素质比较好的党员老兵乔装打扮了一番到镇上“闲逛”,武装大队分两队,一队在路上进行伏击,另一队等鬼子们离开据点后直接攻击据点,我被分到了伏击队。战斗打响前,两名老兵到镇上按预先计划,把两把别克手枪藏于褐色长袍中,到镇上找到了那三名“买菜”的日本鬼子,两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掏出枪就对两名日本鬼子射击,两名鬼子应声倒地,另一名鬼子边开枪边逃跑,两名老兵边还击边撤退。那名日本兵按预计的想法逃回了据点,不一会7名鬼子携枪带弹地从据点出来了。一切都在计划之中,鬼子到了伏击地点被我们武装大队用了约10分钟就打散了,伏击点枪声一响,攻占据点分队的战斗也打响了,这一仗下来共击毙日军12人,一举拔掉了日军在甘泉山下的据点。
转眼间就到了1945年8月,在8月15日那天从武装大队领导那里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说日本天皇已经发出终战诏书,在我家乡的日军也在组织撤离,家乡百姓纷纷奔走相告,拍手叫好,每个人都像过年一样开心,纷纷放鞭炮庆祝。我心里也是无比振奋和激动,但我没有忘记使命,继续跟着部队投身到祖国的解放战争中去。
素材整理 | 韩枫 范赫 田巧珍
素材采集 | 赵新成 李晓鹤 党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