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微博又炸了。
前有唐山烧烤店众男殴打女性,后有上外男学生下药女同学。
女孩子们真的怕了。
6月12日,有媒体曝出,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里,一名男生趁着女生吃饭间隙,往她咖啡里投放异物,疑似迷药。
万幸的是,女生发现咖啡味道奇怪,不敢吞,就把它倒了。
万幸的是,后来警方通报,这只是牛磺酸泡腾片,不是迷药。
万幸的是……
嗯,“万幸”。
这个词背后,是一种侥幸的心态。
但女性安全问题,可以用幸存者偏差去看待的吗?
但凡这些案例背后有一次不幸,那么真相和受害者永远无法被世人知晓。
说到底。
这几天网上的那些引起恐慌的新闻,让女孩害怕的到底是什么?
真的是她们大惊小怪吗?
飘今天就要把这些恐惧,一点点还原出来。
然后,把这些罪恶,一个个从源头掐灭。
就从“万幸”这个词出发吧。
如果说,女性安全事件是一个概率的问题。
那这个概率有多高?
中国裁判文书网以“迷药”为关键词检索,搜到680起相关刑案,其中117起为性侵案件,时间跨度从2006年到2019年。从2014年,此类案件数量呈逐渐递增态势,到2017年达到峰值,仅一年公布的案件数量就有53起之多。
年纪最小的受害者,甚至才11岁。(来自澎湃新闻《迷药罪恶:117起迷奸案,187位受害人》)
甚至都不用去翻那些官方数据,普通大众就能通过相关热搜出现的频率直接感知。
就不说这几天有多少案例了,飘在这几年都写过不少。
17年8月起,杭州、温州陆续发生家教老师给10名女学生喂食口香糖后实施性侵,还拍下裸照的事件。
11月,上海宝山区某广场日料店,一名校服男趁女生低头玩游戏,往她的冰饮里倒入不明液体。随后,监控拍到他扶女生去酒店开房。
18年5月,浙江义乌一对男女相约喝咖啡看电影,男方趁女方离开,把咖啡拿至监控死角下药,女方被带到宾馆性侵。
同年还有#滴滴车主群#的热搜,女孩在车上接过网约车司机给的饮料,几口下肚,第二天在宾馆醒来衣衫不整、记忆断片。
这些受害的女孩子是去了什么罪恶之地吗?
她们只是普通地在家中学习,在餐馆吃饭,在路上坐车,在图书馆看书……
如果,仅仅是日常能安全地生活,都已经是小概率事件。
那谁不害怕?
更何况,这些被曝光的恶性事件,还只是冰山一角。
听说过没——“如果你在水槽看见1只蟑螂,别慌,橱柜里可能还有100只。”
你看,在滴滴事件披露的车主群里,蟑螂何其多。
武汉快车群:
“真想强 奸她。”“当场强 奸她。”
深圳交流群:
“我要是那个司机,强 奸了去自首,不杀人,最多判3-5年!长那么漂亮,3-5年也值了……七年就七年,出来我还强 奸她。”
石家庄司机群:
“穿得那么骚气,怪自己。这不是变相勾引司机吗……”
这种无处不在的人心之恶,如大量囤积的无形火药,每次有类似事件出来就能瞬间引爆大范围的恐慌。
更让人感觉无处可躲的是,这些事离我们很近。
下药迷奸事件,多数是容易下手的熟人、身边人作案。
如这次上外的下药事件,其中最令人感觉到后怕的是,在女生拿起咖啡之时,那个男生还在斜后方监视着她,看她有没有喝。
在女生要去倒咖啡时,他还尾随她,看她倒没倒。
犯人如此之猖狂。
到底谁给了他们这个胆?
首先是普法程度。需要大范围、持续地进行法制教育,才能震慑这些无知、无畏、无良。
今天飘暂且不讨论教育层面的事,只想说一些肉眼可见的问题——实施犯罪的可能性。
如果人心不可控,那么,恶性事件发生的频率则跟实施的难易程度成正比。
作恶有多容易?
第一,是受害者很难察觉和预防。
飘以前就专门写过一篇,调查这些下药事件的操作性问题。
首先,购入这些药成本低廉。
目前流传最广的迷药有六种,妙手、回春、猎艳、小7、桃心、千岛,都是小作坊包装,起价200—300元。
图片来源|女孩别怕
新闻曝光过一名贩卖ghb的毒贩,仅在半年时间里便交易了350次。
这里,可能是350个受害者。
迷奸药中最恶名昭彰的一位成员,名号众多——回春之夜、神仙水、g水、迷奸水、fing霸、夜艳。
其大名,就是《唐探3》中出现的γ-羟基丁酸(ghb)。
无色无味的ghb,掺入酒水,神鬼难辨。
放倒一个女孩需要的剂量,也很小。
“2片3滴”法则:
用药大于2片或者3滴,就能在被侵害人身上达成醉酒、失忆、催情、吐真剂的效果。
图片来源:女孩别怕
在网上搜到的部分作案工具,价格同样低廉,体积都很小,容易被伪装、藏匿和销毁证据。
一截滴管、一个眼药瓶就行。
这样的价格,比起那些“泡妞邪教”——pua少则五六千、多则上万的课程费,简直是白菜价。
更不用说它们更简单粗暴的杀伤力。
口服的迷 奸 药多指精神类药物的安眠镇静药。三唑仑、氟硝西泮、y-羟基丁酸,是其中的主力军。
这三种药物都是精神类药物,有催眠、镇静的作用,在临床上被用于强效催眠。
15到30分钟让服药者不省人事,在酒精中溶解速度极快,也能很快代谢出体外,难以取证。
更重要的,会导致顺行性遗忘:对服药之后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印象。
出自腾讯网《今日话题:迷幻药何以在中国大行其道》
最可怕的是,口服迷奸药是可以致命的。
这类具有强效镇定作用的药物,会抑制呼吸、心跳,大剂量服用便会导致窒息、休克、脑损伤甚至死亡。
2010年,山东一男子对女网友实施迷奸,还拍摄其裸照放到网上炫耀。
待到次日,过量服用药物的受害者,已然离世。
这便是血淋淋的案例。
说到这,还需要问女孩子害怕什么吗?
答案你已经知道了。
不能去酒吧,不能去烧烤店,不能坐网约车,不能去图书馆……
危机四伏。
这种危险并没因为犯罪分子的落网而消散。
它凝结成内心的一根刺,让我们每一次喝水都如喝毒药般刺痛全身。
这些事反反复复地出现。
女性能安心生活的空间,在一次次事件中被压缩。
女性心底的恐惧,在一次次卷土重来的恶意中放大。
而几天的事件让飘最愤怒的是,现实安全环境尚未改善,网上的舆论环境却进一步加大了这种性别不公的倾斜:
烧烤事件的讨论中,大家说这不是男女性别的问题,而是恰恰遇到坏人。
上外下药事件中,大家说这不是迷奸,而是恶作剧。
“性骚扰”,被“触碰”“交谈”等中性词美化了犯罪。
“下药”,被“异物”“泡腾片”等无害词弱化了恶意。
一堆寻不到槽点的中立表述。
当措辞变得谨慎,抹去了任何关于“危险”的字句,就能抹去危险本身的存在吗?
在客观环境本就不对等的情况下去谈所谓的中立。
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
别说我们大惊小怪,杞人忧天。
你看,国家已有明令规定,精神类药物只能用于临床,在市面上属于禁药。
但据新闻记者调查,这些国家违禁药物从生产、销售到秘密通道,早已形成了一个无处无在的黑市网络——从不正规化工厂到地下黑市、从地下黑市到线上交易,早前,这些迷药甚至被改头换面后在淘宝上出现。
去年恶劣事件被爆出之后,在淘宝搜索“听话水”、“杀猪粉”等迷幻药已什么都没有。
但昨天上外下药事件爆出后,网友上网依然又搜到不少类似商品:
甚至广告里就标明“偷偷使用”“不被发现”等字眼,居心叵测。
今天飘去搜,又搜不到了。
希望电商平台真的能永久禁止这类商品,而不是在事件过去后,又一切“如常”。
除了网购平台能买到之外,线上其他形式的销售同样猖狂——供应渠道被转移到各种网站、微信群、qq群等。
数百数千的“蟑螂”因为购买迷药的需求,聚集在微信群里,日常话题是如何下药、有何药效等心得;
群内有所谓奖励政策:贡献/直播下迷药过程,可获得群主免费赠药。
这种被允许,甚至被鼓励的举动,使得群里充斥着各种直播,有以文字、图片形式上传,更甚者,把拍摄的淫秽视频放上群里。
图片来源于女孩别怕
在这些露骨的图片和视频里,被下了不同程度迷药的女孩表现不一:有的亢奋,有的失去意识,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任人摆布着。
他们就像会把仇人的头砍下来挂在树上、挂在马上的猎头族,谁下迷药的手法更高明,侵害的女子越多,越受群成员的吹捧。
飘就不放出更多图片脏了大家的眼睛。
庞大的黑色产业链,是纵容人心之恶的肥沃土壤。
未健全的监管制度,给了恶意卷土重来的机会。
而假装客观的“中立”舆论,更助长了犯罪者侥幸的逃避心理。
飘在这里要再次强调:
女性安全问题,没有任何侥幸可言。
它就是一个要考虑性别差异、环境差异、舆论差异的困境。
放一个微博最高赞评论:
他是当催情药下的
我寻思哪怕放大白兔奶糖也不行
这句话,正指向了我们害怕迷药,归根到底是在害怕——危险的的未知。
哪怕是一颗大白兔奶糖,我们也会忌惮突如其来的越界。
越界是一种侵犯,在侵犯面前,大白兔奶糖也变成敏感词汇。
因为,在越界的行为当前,被侵犯的一方不再被视为人。
罗翔曾指出:
在性犯罪保护的是性自治的权利
性与人的尊严密切相关
什么叫性的自治权
就是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与何人发生关系
当施暴、下药、强奸等行为变得如此轻易。
受害者还谈何拥有性自治权?
谈何人的权利?
不过是一件在他人凝视下的物品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