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01
看完《苦月亮》的第一遍,你会以为这不过就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在轰轰烈烈的爱情结束之后,男主角开枪杀死了女友和自己。但就像弗洛伊德的性学之镜一样,波兰斯基透过《苦月亮》要去探讨的也决不仅仅只是变态和露骨的爱情故事。
他让奥斯卡和咪咪死在自我永不满足的欲望之中,将自由,爱情还有那曾经纯白无染的白球鞋统统毁灭,这种毁灭甚至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不可理喻。这就如同在文学史上,人们至始至终无法理解为什么安娜和包法利夫人会义无反顾地扑向地狱。

但试想假若没有这群奔赴地狱的先烈们,人们又何从思考地狱存在的原因。
从这一点来说,《苦月亮》是带有一种悲情美的,尽管悲剧的力量看似有些落伍,但绝不落俗。悲剧同宗教信仰般一样古老,但不要忘记直到今天人们还是传颂着耶稣的苦难,祭拜着十字架。
02
当然,除却悲情的力量,《苦月亮》还拥有着能够让观众沉浸其中的所有元素:爱情,情色,暴力,甚至说悬疑和荒诞。
奥斯卡和咪咪的爱情故事是荒诞的,而人们是不会对这样的故事产生深切的情感共鸣的,于是作为第三者的观众只能冷眼旁观地思考其荒诞之处,这就是荒诞的意义所在。
而人们不肯承认和接受荒诞的原因中也往往会有一个刻意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荒诞背后所揭示的往往是残酷和丑陋的真实。卡夫卡的荒诞,贝克特的荒诞,以及《苦月亮》的荒诞,都与这种残酷和丑陋有关。

于是你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被奥斯卡戳破内心所想的奈杰尔明明被欲望所吸引,却又狡辩说欲望肮脏又荒淫。
人们情愿撒谎和表演,也不愿意面对肮脏的真实,这是人类的虚伪,也是人类矫情的脆弱。但你又不得不承认,或许正是这份包裹着肮脏的体面,让人类世世代代繁衍后代直至如今。
人类欲望的苟且之处就在于一边贪图荒淫另一方面又嘲笑荒淫无度。

03
波兰斯基看似在《苦月亮》中讲了很多东西,所谓婚姻的坟墓,人性的虚伪,还有欲火焚身的欲望。但归根到底,新年第一天,吞枪自杀的奥斯卡一语道破天机:我们都太贪婪。
在爱情中渴望新鲜感,在婚姻中又渴望激情。总之渴望着欢愉,渴望着享乐,渴望着真理,人们的渴望无休无止,从未中断。

奥斯卡渴望着穿白球鞋的女孩,日复一日地在车站寻找,这样的渴望如此迷人,人们将它唤作爱情。
但当爱情和婚姻终于也在日赴日一重复的温情中失去了往日鲜活时,人又重寻新的渴望。
奈杰尔因为这种渴望而急不可耐地向咪咪表白,波兰斯基或许也会想这永恒的渴望实际是一场没有目的的虚无之行,这所谓的爱情不过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欲望之旅。于是借咪咪之口,他说道:我只是无聊旅程中的幻想。
因为这种幻想的存在,人类就像一台永远不会停下来的永动机一样往前走。只不过伴随着幻想一同出现的往往是幻想的破灭,新春之夜,狂欢过后,人们仍旧要收拾一片狼藉。
追求幸福和爱情的包法利夫人以及安娜·卡列尼娜死于这种追求中,没有人能够说这种悲剧是幸福而永恒的。
如果要寻找意义的话,人们绝不应该在死亡中寻找,或许目睹了悲剧和毁灭的奈杰尔与菲奥娜能够明白,所谓婚姻中幸福和浪漫的真谛并不在印度,而是在内心。

影片最后,小女孩对劫后余生的奈杰尔和菲奥娜说道:新年快乐,这俗世安稳或许就是艺术所忽略和不屑的永恒。
沉溺在幻想世界中的人们顾盼着所谓远方的灯光流转,却忽略了枕边柔情,假若人们曾看见过永恒,那或许就是在孩子的眼睛中。
文章作者:玖月
生于90年代,喜欢文学与电影,感性至上的理想主义者。
(文章由空镜solo原创,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