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来源中国军网
战斗英雄王吉春血战七天七夜拒强敌
■李岩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美国集结十六个国家的兵力,悍然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战火很快烧到我国的鸭绿江畔。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果断作出决定,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即开赴朝鲜,和朝鲜军民一起并肩作战。于是,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就此拉开帷幕。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志愿军将士牢记使命,不负党、国家和人民重托,在朝鲜战场上舍生忘死,英勇拼杀,表现出了大无畏的国际主义精神,涌现出了无数战斗英雄,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战斗英雄王吉春就是其中一位。
王吉春一九三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市夏庄镇五龙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姊妹七人,他排行老二。一九五三年,十九岁的王吉春应征入伍,来到驻扎在山东青岛的解放军某部服役。不久,王吉春所在部队就接到入朝参战的命令,部队由青岛紧急调往东北进行集训。三个月后,这支部队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根据上级作战任务安排,这支部队抽调一个步兵连、一个机枪排,由二百四十人组成一个加强连,王吉春也编入其中,他们紧急赶往一个叫“穿山”的地方,以抢占有利地形。
穿山这个地方,虽然面积不大,但却是连接几条通道的重要枢纽,且地形复杂,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对于作战双方来说,谁占据了这个地方,谁就掌握了战斗的主动权。朝鲜战场形势非常严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提出要“三个月打到鸭绿江”的口号,而我军针锋相对地提出,“要三天把敌人赶到'三八线'”。针对这种情况,我军根据战场形势研判,决定派出快速部队立即占领穿山要地,以阻止敌人进攻。受领任务的加强连快速进入穿山阵地,抢筑工事,布置最佳射击点,分配弹药,配置武器,全面进入迎战状态。
由于穿山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敌人也想尽快占领这个阵地,他们动用四个营十六个连的兵力,以机械化机动的方式全面向穿山阵地压过来。傍晚时分,穿山阵地战斗打响,敌人汹涌地向我阵地发起冲锋,各种武器同时开火,枪炮声大作;炮弹和手榴弹的爆炸声震耳欲聋,整个阵地全部被战斗的硝烟所笼罩。由于是夜间作战,穿山地区连日的阴雨天气,导致山路泥泞难行,摸不透我军阵地情况的敌军遭到猛烈回击,在发动第一次冲锋四十多分钟后,便选择撤退。
我军顺势而上,王吉春和战友们勇猛地跃出战壕,他机动灵活,闪挪腾跃,迅速向敌人后路冲去。战斗中,王吉春机智地隐蔽到一块石头后面,看到三个敌人在后撤,他一梭子冲锋枪子弹打了过去,逼停了后撤的敌人,缴了他们的枪械,取得了第一次追击战的可喜战果。
第二天拂晓时分,敌人就用猛烈的炮火向穿山阵地发起了进攻,刹那间,雨点般的炮弹倾泻而下,响声震天,弹片横飞,碎石四起。敌人饿狼般地向阵地扑来,王吉春和战友们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毫不畏惧,同心协力,英勇杀敌,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他们,他们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鏖战依旧。王吉春和战友们饿了,就嚼一口压缩饼干;渴了,就喝几口弹坑里的雨水;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和敌人血战到底。战斗愈发胶着,我军伤亡明显增加,战斗力下降,而敌人的攻势却在不断增强,阵地上剩下的战士必须以一挡十。战到最后,王吉春所在的排所剩无几,机枪子弹打光了,冲锋枪枪管也打红了,来不及压子弹,他就拿起牺牲战友和负伤战友的枪继续打,把最后的子弹打光后,他就拿起手榴弹拼命地往敌群里扔。就这样,在危急关头,王吉春和战友们没有半点退缩,他们凭着英勇无畏的精神,凭着中国军人保家卫国的赤胆忠诚,硬是和装备精良、拥有十六个连兵力的敌军,血战七天七夜,最终没有让敌人踏上阵地半步。
这次战斗,虽算不上大型战斗,但残烈程度却超乎想象。七天七夜地鏖战拼杀,使王吉春所在的加强连只剩下三十多人,而敌人的死伤更是不计其数。在这场激战中,有的战友倒下了,有的战友身负重伤,但却仍然端着枪向敌人猛烈扫射,直到血染战袍,为祖国的荣誉流尽最后一滴血,正像一首歌唱得那样:为什么战旗美如画,正是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王吉春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先后毙敌三十二名,活捉三名舌头,立下赫赫战功。战斗打到最后,我援军赶到,才将敌军打败,从而结束了这场战斗。战斗结束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表彰英烈们的先进事迹,于一九五三年七月十四日召开庆功大会,王吉春荣获二等功奖章,在他的青春史上,留下了最光荣的记忆。
一九五五年秋天,王吉春和他入朝参战的部队胜利凯旋回国,受到了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向世界证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今,朝鲜战争已经过去六十五年了,战争的烟云也早已散尽。而八十四岁高龄的王吉春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他时常向人们讲起那战斗的情景,那战争的残酷。人们知道,这位老兵所讲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所有中国军人深入骨髓的红色基因……老兵,让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礼!敬礼所有为了共和国而牺牲、奉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