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孙殿英盗掘清东陵
被称为“盗墓军阀”的孙殿英,敢带兵盗挖皇陵,自此毁誉参半,遭人唾沫,这是他一生洗不掉的污点。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孙殿英的儿子却是个高尚勇敢,受万人敬仰的大人物。
1928年6月,当时已经成为国军20军军长的孙殿英,率部驻防蓟(jì)县马兰峪一带,此地正好临近清东陵。
清东陵是清代皇陵之一,先后埋葬了5位皇帝,除了康熙和乾隆,就连慈禧都葬在这里。
一直都有传闻说,乾隆和慈禧的陵墓最为奢华,他们两人生前都各自花费很大的精力修建陵寝,死后还带着数不尽的珍宝下葬。
尤其是慈禧,据说她的棺材简直就是个“聚宝盆”,她躺在里面,口中含着一颗硕大的夜明珠,周围塞满了金银珠宝,全是稀世罕见的珍宝。
当时清王朝虽然覆灭了,但是余威尚在,虽然有不少人想打清东陵的主意,但是真正敢对清东陵出手的人,绝对是个狠人。
孙殿英恰好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孙殿英本就是土匪出身,自小性格顽劣,可谓是无恶不作,人送外号“孙大麻子”。在投靠国军之后,由于他所率领的部队只是一支杂牌军,平时备受排挤,还经常被上面克扣军饷。
孙殿英在带着部队来到马兰峪驻防时,他手下的官兵已经有超过半年没有发饷了,此时已经军心浮动,士兵们经常开小差,懒散不已。孙殿英心里清楚,要是再不给官兵发钱,他们就离哗变不远了。
他们这支部队是被安排来剿匪的,巧的是当时正好有一伙土匪,以马福田为首,经常在马兰峪一带出没,为的就是摸清清东陵的情况,好去盗墓。
孙殿英就在剿匪期间,进一步了解到清东陵的情况。他从清东陵路过时,看着那片雄伟宏大的皇陵,就像是看着一块大肥肉,心里痒得很,一个邪恶的念头就此萌发了。
孙殿英先是带兵将马福田等土匪打跑了,然后广贴布告,借口要进行军事演习,把清东陵30里内戒严,百姓一律不准靠近。接着,孙殿英便带着手下的士兵,派出工兵营,用军用炸药炸开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
据说,当参与盗墓的官兵们推开陵宫的大门时,顿时就被眼前珠光宝气的一幕惊呆了,几乎是一边走一边流口水。
这些官兵大字不识一个,只知道闪闪发光的东西值钱,将那些珍贵的字画随意丢在地上踩踏,到处都是被毁坏的艺术品。
就连孙殿英自己都不清楚一共盗走了多少宝贝,他以“筹粮”的名义征召了30辆大卡车,每一辆都装得满满当当,留下清东陵的一地狼藉,心满意足地开走了。
遗臭万年
几乎盗空了清东陵的孙殿英,心里舒坦得很,却丝毫没有为子孙后代的声誉着想。
他带兵盗掘清东陵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引起全国上下一片哗然,纷纷要求严惩盗墓者。
清王朝覆灭后,他们的皇陵依然处于保护之列,本该受到保护的清东陵,却被军阀带头炸开了,这件事让那些清皇室遗族无法容忍。
居住在天津日租界的溥仪听闻消息,更是气愤异常,带着一群皇室遗族上告到蒋介石那里。
在全国声势浩大的声讨之中,国民政府不得不摆出一副整饬军纪、维护公理、严惩主犯的阵势。就连阎锡山都急电河北主席,要求赶紧派兵保护清东陵和其他几处皇陵。
孙殿英看情势严重,他已经引发了众怒,于是赶紧拿出盗来的宝贝,四处走动托关系以求活命。
据说,孙殿英将乾隆的九龙宝剑送给了蒋介石,慈禧的翡翠西瓜玉枕送给了宋子文,慈禧口中的稀世夜明珠给了宋美龄,就连阎锡山也得到了价值50万元的黄金。
他这次大出血的贿赂,让这起轰动全国的东陵盗宝案就此不了了之,他也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升官发财,依旧好吃好喝地逍遥自在。
不过孙殿英头上“盗墓军阀”的帽子却再也摘不掉了。
每当有人与他提起此事,孙殿英总是表示他不认为自己有错,还辩解说:“满清杀我祖宗三代,我孙殿英枪杆子没得几条,只有革死人的命!”
在1943年,孙殿英的防地被日寇四面包围,他见难以突围,就率部投降,当了汉奸,后来在1947年豫北一战中,战败被俘,最终因毒瘾发作,死在狱中。
他自己毫无愧疚,却让他的子孙后代备受煎熬。
孙殿英老来得子,对这个孩子十分疼爱,给他取名叫孙天义。孙殿英去世时,孙天义只有16岁,没有太多关于父亲的回忆,就连盗东陵这件事,孙天义都是从母亲口中得知的。
按理说,父亲本该成为子女的领路人,本应该成为榜样,但是孙殿英非但没有成为榜样,反而成为了孙天义一生的阴影。
“大盗之子”
身为“盗墓军阀”之子,孙天义的成长之路上充满了痛苦。
他读书时,身边的同学一听说他就是孙殿英的儿子,就会立刻投来异样的目光,有时甚至有人会用“东陵大盗的儿子”来取笑他,严重伤害了年幼的孙天义。
因为父亲“盗墓军阀”的身份确凿无疑,孙天义无力反驳,只能默默承受。
按理说,长期生活在父亲留下的阴影中,很容易就会自暴自弃,走上歪路,好在孙天义并非孤身一人,他还有知书达理的母亲和姑母经常劝慰他,告诉他“你跟你父亲不一样”。
尤其是他的母亲刘清贞,在孙殿英死后,她与孙天义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就靠着孙殿英留下的一点遗产生活。
后来全国解放,深受感动的刘清贞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于是就将孙殿英遗产全部捐赠出去,收获了一片好评。
虽然父亲遗臭万年,孙天义却有母亲作为榜样,这让他始终以大局为重,希望能够成为一个让母亲骄傲,为国家争光的人。
就这样,孙天义慢慢走上了与孙殿英截然不同的道路。
孙殿英年少时不学无术,孙天义却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成绩十分优秀。孙殿英走上偷鸡摸狗的顽劣之路,孙天义却一直非常乖巧懂事,从来都不做出格的事。
长大后,孙天义考上了北京辅仁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在1952年毕业后,开始从事语言相关的工作,在1957年转到西安外国语大学,希望成为一名教书育人、受人尊敬的老师。
他这一路走来,每一个脚印都落得踏踏实实,光明正大。他教过的每一位学生,都很喜欢这位学识渊博、和蔼可亲的老师。
虽然孙天义父亲的身份免不了被人知晓,但是那些以“大盗之子”取笑他的声音渐渐变少了,转而被“孙教授”的敬称取代。孙天义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扎根下来,从老师做到了系主任,后来更是成为了院长。
在此期间,孙天义多次带队访问国外的高校,吸取西方教育经验的同时,不忘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国外,搭建起友好交流的桥梁。
人们已经不再用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了,但孙天义却并不满足。他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他还想要发光发热,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
1992年的一天,已经彻底活成一个陕西人的孙天义,被任命为陕西政协的副主任。当时陕西政府正准备整体修建黄帝陵,并成立一个黄帝陵基金会,孙天义对此非常支持。
两年后,投身其中的孙天义,已经从基金会的副会长做到了会长,为了筹集资金整修黄帝陵,他放低姿态,四处游说,筹集到了不少的资金。
从1992年开始整修,到2001年8月竣工,孙天义就在基金会中,见证了黄帝陵整修的全过程。每当他看到海内外中华儿女来到黄帝陵中,或是游览或是上香,心中总会生出一股血脉相连的自豪感。
这让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走出了父亲的阴影,成为了与父亲完全不同的人。
身为“大盗之子”,这是孙天义无法选择也无法逃避的命运,但是他并未秉承“大盗”的事业,反而通过自强不息,走上学术和教育之路,也成为了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
他的一生或许没有父亲那样大起大落、跌宕起伏,但是他却能自豪地说自己无愧于国家,更无愧于这颗赤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