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薛之谦、大张伟、杨迪……这些明星艺人一年十几当综艺的战绩让人啧啧称奇,有不少网友称其为“综艺神兽”,即便大家对他们的脸已经产生“审美疲劳”,节目组依然对他们乐此不疲。为什么?因为他们总能给出最有综艺感的反应,也就是俗称的“段子手”。
喜剧类综艺的成功在于是否有足够多的“包袱”,脱口秀综艺的成功在于是否有能够引发爆笑的“段子”。当下的“速食时代”,观众,尤其是网友,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体会和理解深奥的道理和思想,简单粗暴的笑点显然更能“减压”。
“清流”综艺、“慢综艺”、“减压综艺”等等,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迎合受众快节奏的生活。但这些综艺该怎么玩?“网感”显得尤为重要。
“非正常”的反套路 增强体验感
“动物们建议:十二生肖应当实行淘汰制,第一个应该被淘汰的是谁?请说出理由”“外婆和奶奶的小区一姐之争进入白热化,因为什么让奶奶成为了一姐?”《脑大洞开》中诸如此类的问题,乍一看会给人一脸懵圈的感觉。而嘉宾在回答这些问题时的“急智”,让人不禁捧腹。
在这个节目当中,导演不需要挖空心思去想为哪个嘉宾设计那些台词,作为节目的笑点。往往就是嘉宾一瞬间的灵感乍现,就能出现令观众意外的“神转折”。而且,有没有急智、脑洞大不大,通过节目的进行,嘉宾出口成“段子”的实力高下立现。剑走偏锋的大张伟、自带娱乐梗的王自健都再一次刷新了观众对于他们的认知。
片段式刺激 提升网络传播性
在《脑大洞开》的环节当中,几乎达到了平均每2分钟有一个笑点的频次,不管对喜剧综艺还是脱口秀综艺来说,这都是十分难得的。就在大部分网综为了笑点而绞尽脑汁的时候,《脑大洞开》找到了一个十分巧妙的方式,来规避“缺段子”的内容尴尬。
另外,通过设置“脑洞”问题,嘉宾开启脑洞,回答问题的方式,对节目的碎片化亦是一大优势。每个问题,加上嘉宾回答问题的时间,大约可以形成一个5分钟左右的片段,这些片段经由社交媒体的传播,更便于网友接受,或者对其进行二次传播。从不同的维度来说,《脑大洞开》通过自成碎片的模式将传播效果最大化,一定程度上也节约了推广的成本。
话题设置接地气 星素结合有亮点
为了让嘉宾的脑洞开得够大,节目组在设置话题的时候也可以说费尽心机。“你出生时候的bgm是什么?”“你听过最假的话是什么?”“如果孩子统治世界会怎么样?”这几个话题有情理之中,也有意料之外,既贴近现实、接地气,又给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可以发散性思维。答案,也自然有不少惊喜。
此外,《脑大洞开》“网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采用了星素结合的方式,除了大张伟、王自健、沈凌、杨迪这些已经混迹“网综”多时的明星嘉宾外,素人嘉宾的表现也不可谓不精细。尤其是大锁,从第一期节目开始,就表现出超强的“开脑洞”实力,多次战胜明星嘉宾,让明星和素人之间的pk没有丝毫违和感,反而更有趣味。
网络是个大熔炉,内容繁多,包容性强。近些年来,网综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数量也日渐赶超电视综艺。在电视综艺备受束缚的情况下,网综开始在自己的领域大展拳脚。
但相较而言,网综的受众年轻化、低龄化。他们往往更乐于接受新鲜且轻浅的内容,甚至需要“刺激”才能服众。“旧包袱”“老段子”会让他们拒绝买单,“网感”方是制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