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958年的一天,浙江温州的一名老农在田地里锄草时,发现庄稼地里有一个奇怪的东西,有点像炮弹,但又与一般的炮弹大相径庭。
虽然没法确定见到的到底是什么,但前不久发生的空战他也略有耳闻,因为担心随时会爆炸,老农不敢轻易触碰。
而是立刻将情况汇报给了乡政府。乡政府得知消息后,很快便将这个“通体一色,标着英文字母的东西”传达给了人民解放军。
没想到,解放军派遣专家前来检查一番后大为震惊,他们难掩欣喜之情,同时不忘叮嘱村里人千万不要向外声张,同时利用严格的保密渠道,小心翼翼地将炮弹运了出去。
这个炮弹到底有什么来头,为什么吸引了专家的高度注意?甚至苏联都闻讯想要对其进行研究?
经过仔细研究军事专家们意识到,老农找到的这颗并非是炮弹,而是世界上最先进的aim-9响尾蛇导弹。
这枚导弹于1953年在美国首次研制成功,也是全球第一种具有实战能力的近距离红外制导空对空导弹,因为是模仿响尾蛇颊窝构造制成,所以被命名为响尾蛇导弹。
响尾蛇导弹弹头装备有红外线探头,可以追踪飞机引擎发射出的高温红外线,从而持续制导,因为速度极快、命中率极高,所以在当时这枚导弹也被称为“空中杀手”,是美军的王牌武器之一。
那么,这枚导弹是怎么完好无损地掉落到温州农田的呢?
金门炮战展开之后,蒋介石前去找美国援助。在美国的怂恿下,国民党政府将炮战升级为空战。
为了配合国民党的空战,美国还提供了f-86战斗机和响尾蛇导弹。
9月24日国民党部队驾驶着先进的战机向温州发起空袭,我国空军也毫不示弱,马上集结歼5战机编队前往拦截。
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空战就在温州上空打响了,这是世界上第一场使用空对空导弹的空战,也是aim-9响尾蛇导弹的首次实战。
对于此次空战,我们也制定了详细的指挥方案。为了可以在空中持续发挥空军的作用,我们运用了“时间差”的战略战术——即分批行动。
不过因为各个机场飞机的起飞时间不同,几乎同时涌上了泉州上空。不过这一举动却让敌机慌了神,我们把他们团团围住,打乱了他们的阵型,而且短距离的战斗,根本让他们没有发射导弹的机会。
经过激烈交锋,双方都有不小损失。不幸的是,我军在撤退时,飞行员王自重却不慎掉队,遭到了地方12架战机的围堵。王自重虽然落单,但他毫不畏惧,依然从容不迫地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期间还击落了国军的两架美式战机,彻底激怒了对方。
见到王自重如此英勇,国民党部队不惜使用了数量稀少的aim-9空空导弹,也就是响尾蛇导弹。
最终,王自重没能躲避掉密集发射而来的5枚导弹,飞机被当场击中,而他也不幸罹难,为祖国壮烈牺牲。
王自重的牺牲,为国家换来了至关重要的导弹残骸,最为幸运的是,其中一枚响尾蛇导弹尚未爆炸,也就是浙江老农发现的那枚,成了极好的研究对象。
这枚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自然引起了国家的重视,等运到北京的时候,叶帅甚至亲自坐镇,将这个任务命名为“55工程”,保密程度定为绝密。
而当时的刘亚楼上将也发现响尾蛇导弹的红外线灵敏度不高、没有敌我识别系统,所以也建议可以把未炸的导弹作为研制空对空导弹的绝好样品。
但是,事情的进展并不顺利。科研人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测试,试图剖析导弹中的原理,从而实现仿制计划,但当时国内工业水平尚不发达、研究器械也比较落后,所以没有足够的条件支持研究进行下去。
在叶帅领导下,科研人员加班加点奋斗了几个月,还是没能破获导弹的原理,只能得出一个无奈的结论——当前还无法仿制。
就在我国一筹莫展之际,苏联却突然找上门来,索要这颗导弹。
其实当时中苏关系并不理想。建国后,为了应对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毛主席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决定与苏联老大哥紧密合作,苏联为我国提供了贷款和技术人员支持,而我国也投桃报李,向苏联出口了大量廉价的工业原料。
在最初几年内,双方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相处非常融洽。
但是,随着美苏冷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苏联的扩张主义日渐加剧,为了巩固社会主义阵营老大的身份,苏联不惜用霸权主义武装国家,这与我国的外交思路格格不入,两国之间也渐生嫌隙。
正因如此,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中苏关系被浇上了一盆冷水,当赫鲁晓夫提出将响尾蛇导弹运给苏联时,我国也不愿接受。
赫鲁晓夫的算盘其实打得很响,在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相关消息后,他认为中苏当时在科技领域还有大量合作,而苏联的科研实力比中国强得多,所以将这颗响尾蛇导弹移交苏联,是个对双方都有益的要求。
为了让中国尽快交出导弹、供苏联方面研究美国技术,赫鲁晓夫甚至承诺,等苏联研究成功以后,会将所有的相关图纸与中国分享。
然而,近来苏联的一些做法让我国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就是因为中国的军事实力、经济水平还没有达到世界顶尖,所以苏联才会公然索要。只有自身发展起来了,才能在外交上占据优势,所谓“弱国无外交”也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第一时间并没有同意赫鲁晓夫的要求,而是不予理睬。毕竟,当时中苏还没有彻底“闹掰”,诸多领域的合作还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所以直接拒绝也不太合适。后来苏联方面得知的信息越来越多,我国也只能如实告知——我们正在仔细研究这枚导弹。
这让赫鲁晓夫大为不解,对于响尾蛇导弹这种高精尖的科技,中国一时半会肯定是搞不定的,为什么不愿意让给苏联呢?
根据《赫鲁晓夫回忆录》记载,对于此事,他表现得非常生气,直接对秘书说:“苏联把自己的机密军事技术、图样、生产工艺流程、样品,全部都分享给中国了,还直接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中国却连一颗小小的导弹都不愿意给我们”。
不仅如此,这件事还对苏联的国防部署造成了巨大影响,1959年6月20日苏方废除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据赫鲁晓夫表示,“问题就出在一颗导弹上”。
事实上,当1956年赫鲁晓夫提出建立中苏联合舰队,还想在中国旅顺建立军事基地和长波电台时,就已经触碰到了中方对领土主权的底线。
此后数年间,中国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希望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工业体系,摆脱苏方对中国重工业的钳制。
在这样的种种因素下,中国自然不会将响尾蛇导弹拱手让人。
但蛮横的赫鲁晓夫却并没有善罢甘休。1959年国庆节前夕,苏联正式宣布,向中国停止出口萨姆尔导弹。
当时,中国对抗国民党美式战机主要靠的就是这种导弹,库存里只剩40枚了,而苏联这一卡脖子的行为,严重威胁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两个月后,苏联又违背了中苏之间签订了的协议,迟迟不向中国移交p-12型中程导弹的生产资料,并以此要挟中国。
我们此时也已经知道了赫鲁晓夫的意思,不得到响尾蛇导弹他是不会罢手的,而且我国当时技术水平的确有限,一两年间仿制恐怕不会成功,硬着头皮研究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经过深思熟虑,我国决定从大局出发,将响尾蛇送给苏联,正好当时苏联口气软了下来,一再保证会与中国共享研究成果,就这样,双方完成了这一先进导弹的交接。
苏联方面拿到这枚导弹之后,顿时就被震惊了,美国这个型号可比苏制的pc-2y强多了。
就这样,经过长达六个月的研究,苏联以美国导弹为原型,成功研制出了著名的k-13导弹。
好在这次苏联信守承诺,我国不仅拿到了这一导弹的所有图纸,还在苏方那里获得不少米格21战斗机相关的技术。
经过中国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在60年代,我国在k-13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了属于自己的霹雳二号导弹,这也意味着,我国在空空导弹领域走出了历史性的关键一步。
从此,中国的导弹事业突飞猛进,如今的霹雳-15型导弹已经与美国最新型号平分秋色,而东风系列导弹更是让整个西方世界都为之颤抖。当我们感叹祖国日新月异的国防科技时,谁能想到最初推动这一发展的,竟然是一名浙江老农和一位空军烈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