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破局2006
一般来说,分析商业时代的变迁,大都围绕三个变量展开,即制度变量、需求变量和技术变量。中国服务业的崛起,除了这三个主要的推动因素,资本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
一、要素
1
在宏观政策层面,2006年,恰逢“十一五”规划的起始之年,服务业发展有了更加积极的安排,在理想主义的召唤下,被动性发展的局面正在被打破。
2
需求端,优化消费环境,激发大众消费活力,已经进入政策的射程之内,旅游黄金周也在此时成为潮流,消费这驾马车开始跑了起来,这对于未来服务企业在c端的深耕,是个重大起点。
3
日后对服务业态发展的推动可居首功的互联网,开启了“web 2.0”时代,用户、流量成为争夺的重点,流量变现的方式也造就了后来耀眼的互联网商业。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在这一年进入了企业巨头的视野,开启了商用化的征程。这将是互联网时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4
资本领域,上市股份制改革已经完成试点,变现的渠道通畅。在此激发下,vc、pe纷纷成立,开启了黄金时代。
5
2006年,互联网技术、政策、资本和需求,这些改写服务业发展的外部力量全部就位,它们共同推动着服务业企业以一种崭新的逻辑成长起来。
二、技术
2006年,经历了世纪之初的泡沫危机,互联网企业刚刚恢复元气不久,三大门户(搜狐、新浪、网易)和腾讯、百度相继完成上市,以中国概念股的标签初现海外资本市场,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第一张对外名片。
2006年,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突破了1亿,普通大众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在流行的sns(社交网络)阵地上,活跃的用户们尽情发挥着储藏多年的能量和创造力,整个互联网世界变得丰富和精彩。
“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成为主流,web2.0时代的序幕正在拉开。
按照行业普遍认可的说法,web 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少数人自上而下地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地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用户”成为创造内容的主角,而企业唯一要做的,是管理和维系塑造良好的创造氛围。由此开始,用户、流量成为争夺的重点,流量变现的方式也造就了后来耀眼的互联网商业。
如同校内网的火爆,大量web 2.0型的产品就此诞生和兴起。优酷、土豆等互动式视频网站,豆瓣、开心网、bbs等互动社区一度兴旺。借由无数网络社区的力量,靠博眼球出位的木子美和芙蓉姐姐等,算是中国很早的一批“网红”。
三、政策
服务业的绝大部分行业在诞生之初就具有“被动性”,是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长久以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具有经济自然发展中的被动性、行政管制下的缓慢性和现实目标下的配合性三个特质。
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6年,我国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新修订的《外贸法》明确将外贸经营权的获得由许可改为登记制,并删除了关于经营资格条件的要求。自此,外贸领域对行业、地区、所有制、企业规模几乎没有任何限制。
2006年3月14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批准通过,成为指导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为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做出了国家战略层面的安排。服务业的发展从此有了理想主义的召唤。
2006年7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一份《关于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拉开了中国邮政改革的大幕。这份批复堪称未来中国快递崛起的前夜,民营快递们将逐渐突破政策的“枷锁”,成长为中国经济的黑马。
自2006年1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1 600元。
2006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和强制性。这同时意味着精英教育不再是国家的事情,望子成龙的父母更多要靠校外培训成就孩子进入名校的梦想,教育培训行业快速发展起来。(2006年9月7日,英语培训机构新东方在纽交所挂牌上市。新东方将教育培训做成一种产业,为后来的教育从业者树立了榜样。)
四、需求
2006年,我国的gdp已经达到21.76万亿元,人均gdp达到2 099.2美元。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得到极大丰富,服务业发展的土壤富饶起来。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当人均gdp突破2 000美元,意味着居民的消费能力大大提高,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美国达到这一数量时,出现了shopping mall这种大型商场,因为其背后动辄数十亿的投资额,以及各项日常成本的巨大消耗,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难以支撑其发展。
消费结构的变化则体现在:人们对汽车和住宅这类代表着资产和财富的商品的需求,以及对旅游、餐饮等舒适型服务的追求都在快速增长。
2006年,汽车销量超过72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5%,中国第一次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消费国。
自2006年1月1日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到1 600元。这改变了自1980年个税立法以来,持续近30年的800元起征点。起征点的调整反映的是人们收入水平的增长——这才是决定人们消费意愿和能力的基础。
五、资本
1998年,成思危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代表民建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这在后来被称为引发了一场高科技产业新高潮的一号提案。
成老也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
2005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
2006年进入全面铺开阶段。
这就是载入中国资本市场历史的“股改全流通”。它打通了资本市场的一、二级市场的通道,风险投资者们此前对项目的投资布局,可以逐渐在二级市场退出,从而套现获利。
这不但开启了vc、pe的黄金年代,也激发了创业者的热情,甚至激励着一些创业者深入到“创业—套现—创业—套现”的无限循环模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