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自从国家鼓励生二胎以来,人们就陷入了各种各样的讨论:小到孩子教育、大到社会结构,好像多一个孩子生活就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以前,在独生子女盛行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很多专家都对独生子女做过很多研究,那政策放开,二孩家庭乃至三孩家庭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呢?更重要的是,那些孩子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书名:《夜莺》
作者:【美】克里斯汀·汉娜
译者:施清真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我本人不是独生子女,有一个妹妹,两人的性格虽然称不上南辕北辙,但的确有很大差异,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多多少少有点感触。
《夜莺》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汀·汉娜的重要作品,故事以二战的法国为背景,讲述了薇安与伊莎贝拉两姐妹面对战争,对于生活、对于爱、对于家庭的选择。用这本书介绍的话来说,小说探讨了每个人迟早要面临的困境,必须要做出的决断,以及爱与家庭的永恒力量。
这本书出版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售榜首,并且成功提名2017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更有知名作家表达了对此书的喜爱与赞扬。不可否认,这本书超过500页的大部头书籍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书中可聊的内容很多,比如二战这个背景、男女权力选择、 个人的价值选择、叙述方式等等,但我想和大家聊的就是一个非常小的内容就是姐妹两人。如果,你也有兄弟姐妹,或者你也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那么就继续往下看吧!
战火玫瑰,反抗、斗争、热烈
取名“夜莺”,或许是因为妹妹伊莎贝拉在参与反战工作中的代号。
妹妹伊莎贝尔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与姐姐、父亲一起生活。经历过“一站”的父亲,在妻子死后十分颓废,将姐妹俩送往友人家里生活。姐姐作为比她仅年长几岁的孩子,很多时候也处于无助的状态,这一切激发了年幼的伊莎贝尔的叛逆因子,她犯错、转学,希望借此得到父亲的爱、姐姐的爱,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是惘然。
在二战爆发后,巴黎即将面临危机,在父亲的强制下,伊莎贝尔不情愿前往姐姐家,去陪伴姐姐。在陪伴姐姐期间,姐姐家住进了德国军官贝克,这让伊莎贝尔非常愤怒,时常对贝克冷言相对。在一次意外中,伊莎贝尔解释了革命者,参与革命,返回巴黎,协助飞行员出境。世人皆认为战争中,女人不起作用,伊莎贝尔却告诉人们:我做到了。
在整本书中所有关于伊莎贝尔的描写都是十分强烈的,她叛逆,首次出场面对校长质问礼节的问题,她直言礼节在现在不重要;面对父亲让他去姐姐家,她大声说不要去,她希望和父亲在一起;面对姐姐对于贝克军官的顺从,她和姐姐说要反抗,总之,闭上眼睛你能看到一个鲜活、充满活力、充满力量的女孩。唯一的脆弱,就是姐姐在被抓后回来看到贾约丹的时候,那个战争中英勇的女孩,伤心地哭泣起来。
这或许是很多现代女孩的写照,她们工作中无比努力、做事勇敢、丝毫不畏惧,但总会在某个瞬间泪流满面,这背后就是长久以来对爱渴望的不满足带来的伤害。
人间真实,爱与家人生出的力量
比起妹妹伊莎贝尔,薇安显得有些懦弱、逃避现实。
面对父亲的“遗弃”,薇安默默承受,承担起了伊莎贝尔“母亲”的责任,而那时的她也不过十几岁。在遇到丈夫安托万后,那个给予她爱的男人,在说出会娶她后,她就逃避掉她需要面对的困难——没有母亲带着妹妹生活,站在丈夫身后,经营着她想要的生活;在丈夫决定要去战场的时候,她还在说也许战争情况没有那么糟;德国军官贝克住进她家,她也默默接受。在前大半段中,我们似乎不太能感受到薇安的力量,但战争的残酷迫使薇安不得不做出改变。
好友被射杀、妹妹走向革命、父亲要代替妹妹被敌军处死、德军芮克特对她的欺凌,这一切都让她不在是那个柔弱、倒闭逃避现实的薇安了,或许,她不如妹妹那么激烈、那么有力,但为了孩子、为了家,她会做她能做的一切。
她在贝克的帮助下拿到领养证,收养了朋友的孩子;她为了保护妹妹错手杀死了贝克;还将犹太孩子送往教堂避免杀害,在芮克特住进他家威胁她,他不得不被其欺凌,无论有怎样的挫折与困难,她都坚持下来,最终,她等来了战争的胜利,丈夫的归来。
如果说伊莎贝尔是理想的化身,那么薇安就是人间真实,她柔软、虚弱,但为了家为了孩子,她与伊莎贝尔一样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我们不一样,其实我们都一样
姐妹两人看似南辕北辙,一个热烈、勇敢,一个胆小、懦弱,但在战争的摧残下,他们都一样。正如他父亲所说,战争会让他们变得更脆弱,只不过他们的方式不同。
与其说脆弱,我反而更觉得他们有一种坚韧的力量,一种女性特有的坚韧力量。战争不属于女人,没有给她们战场,但她们却用自己的力量去抵抗。妹妹伊莎贝尔二十几次帮助飞行员出境,让德军不得不正视“夜莺”,姐姐薇安纵然害怕地要死,还是将邻居家孩子(犹太人)送往教堂,保护孩子的性命。战争过后,胜利与掌声属于冲锋陷阵的男人,他们要继续生活,但谁又能忽视他们的力量呢?
从最早母亲去世,父亲将姐妹二人送往友人家寄养开始,姐妹二人的不同就已呈现。正如《正面管教》中所说:“孩子出生的不同顺序就好比戏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其明显的性格特征。”姐姐寻求新的寄托,妹妹制造“问题”赢得关注,但其实她们内心深处都对爱有着强烈的需求,然而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父亲却并没有真正去面对(当然,这里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因素)。我们提倡二孩、三孩,更要关注二孩家庭孩子的成长与相处,让她们收获各自的幸福。
书中,妹妹伊莎贝尔最终离世,姐姐远居美国,一生思念着她的妹妹,不同的命运寄寓,一样的一生伤痛,这个过程中,她们彼此误解过、言语中伤过,各自孤独地走着自己选择的道路,如果当初父亲没有把她们送走,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这是一本很难开始,开始了很难停下的书。很难开始是因为书太厚了,读之前总会想什么时候能读完,很难停下是当你读的时候,你会被深深吸引,无论是细节描述、情感表达都十分细腻,让你想一口气看到最后想知道结果如何?
当然书好看也不仅仅是我说的这些,里面还有“二战”这个大主题,像是德国上尉贝克,他虽为德国人,但他并没有伤害薇安一家,他也深受战争其害以及薇安和贝克在战争中很细微的感情变化等等。
战争有一万种不好,却有一种好:让我们更有爱!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