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19世纪末,随着清王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国陷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之后的中华民国更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特殊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身处历史的漩涡,国人在保守与开放、东学与西学、封建与民主的夹缝中间苦苦挣扎,率先觉醒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也正是这些穷则思变的火种,造就了新中国的成立。但时光似水,斯人远去,历史已经模糊了当年人物的风采。
幸而,美国女记者格蕾丝·汤普森·西登怀着对古老中国的好奇,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但记录了风云激荡的中国人物采访和游历札记,更为后世提供了大量的影像资料。正是依靠格蕾丝·汤普森·西登不畏艰险、勇于探索、善于社交的精神,这才让我们能够对中华民国时期的历史有了超越文字的认识。
《西洋镜:一个美国女记者眼中的民国名流》收录的80余张罕见民国女性老照片以及40多张晚清贵族女性照片更展现了风云时代下中国女性的独特风采。
在格蕾丝·汤普森·西登看来,中国人制造灯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夜间的行人照明,并赋予灯笼吉祥的意义。因此,她便以灯笼为题,向我们展示了真实的民国、充满希望的中国。
“发现头脑,失去奴隶。”民主思想的出现,武装了人们的头脑,也让大清朝走到了尽头。格蕾丝·汤普森·西登不仅参加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大婚典礼,还观察了上海的传统婚礼以及一对新人的现代婚礼。在她的采访记录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国人思想的萌动以及对新世界的渴望。思想的松动并不能一下子解决当时中国的困局,军阀的混战给民众带来了更大的威胁——生存威胁。
格蕾丝·汤普森·西登不但亲历了这段历史,更是在死神面前走了一回。在充满动乱的广州,也是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地方,格蕾丝·汤普森·西登像往常一样走在街上,但一颗子弹穿过了她的帽子,击中了一个正在河边忙碌的划舢板的女子。
虽然格蕾丝·汤普森·西登幸运地躲过了死神的追杀,但他人的死亡却带来了更强烈的震撼:过往匆匆的人群,没有一个人停下来查看一下死者的情况,留给她的只有冷漠。不过,在对宋庆龄的采访中,格蕾丝·汤普森·西登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宋庆龄对她说:“我相信中华民族是重教育、有文化的民族,假以时日,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或许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格蕾丝·汤普森·西登更关注的是女性在这场变革中的状况。在她看来,中国获得解放的女性越来越多,范围也已经不再局限于那些先驱,像石美玉医生、熊希龄夫人、唐荣玲格格、廖东恩夫人、尼尔逊·陈夫人等等,都是新时代不同类别的女性代表。对于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性斗争的大讨论,更是如火如荼。
《女性杂志》是当时发表女性运动文学的稳定媒体,每期都刊发很多关于婚姻、爱情、节育等方面的文章,每月的发行量大约在7000册。著名作家宗伟藏小姐、《中华时代》编辑沈英燕小姐以及作家谢婉莹小姐等众多有文采的人纷纷加入到这场女子解放运动。
她们慷慨激昂的写道:现在是时候唤醒中国的女性了!要让她们不再漠视生活中的种种苦难,要让她们尽快认识到她们也是社会的核心,要让她们团结起来,去争取和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和福利。要做到这些,就只有通过传播新知识,提高她们的思想水平,启发她们的生活观念,才能让她们真正地觉醒,意识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从今天看来,这些文字和影像为今天的女性斗争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部分先进女性获得了新生,但是格蕾丝·汤普森·西登依然看到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比如在上海的缫丝厂里,格蕾丝·汤普森·西登看到一群年龄非常小的小女孩,一天工作12到14个小时,没有休息时,没有午餐室,没有卫生间,在连续的工作期间,不允许做任何事情放松一下。
格蕾丝·汤普森·西登的旅途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人的那段历史,更照亮了中国的未来之路。不忘历史,才能更好的创造未来;缅怀历史,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才能更积极地创造未来。《西洋镜》,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