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供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我风 通讯员 余余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每到暑假,金庸先生就会迎来新一茬的小读者。近日,著名语文教育家、曾任《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的叶开博士,以金庸先生的作品为例,出版了新书《修炼好文笔:人人都能妙笔生花》,并在“云上”接受了媒体采访。
孩子喜欢某一部经典作品,可以让他反复读
问:我看很多孩子读金庸,都是跳着读的,读得特别快,囫囵吞枣,你怎么看这样的阅读?
叶开:孩子读书当然是非常快的,他注意力集中,不需要关心书本外的家务事(笑)。而且书中应该还有一些他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他肯定就跳着读,囫囵吞枣地读。就跟我们小时候一样。读多了,字也就认全了,很多不理解的人和事也就理解了。
关于阅读,王小波曾经说过,他小时候没什么书,可读得又快,怎么办?于是慢慢就把四大名著每一部都读了一二十遍。这样,一些经典语言也就深深嵌入到他自己的记忆中了。
这种阅读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当孩子喜欢某一部经典作品时,你可以让他反复读。尤其是像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这种作品,如果他真的特别喜欢,就让他每年读一遍。对金庸也可以这样,一定能常读常新。
问:你最早读金庸是什么时候?最喜欢金庸的哪部作品?
叶开:我最早读金庸是上世纪80年代,读初中。版本还是来自香港的盗版,竖版繁体。我能够硬着头皮读完,说明金庸先生的作品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除了他的第一部作品《侠客行》稍微有点稚嫩,后面的《雪山飞狐》《书剑恩仇录》很快就进入了很高的水准。他的成名作,或者说奠基型的作品,当然还是《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鹿鼎记》等等。
就我个人来讲,如果非要选,我现在还是最喜欢《射雕英雄传》。其实以前年轻的时候更喜欢《笑傲江湖》《天龙八部》。我过去肯定也是和现在的孩子一样,喜欢跳着读,喜欢大家都喜欢的那些极其经典的场面。但这两年重新读的时候,我个人注意的重点,就不完全落在这些精彩段落里,我可能会落在一些闲笔上,包括作者的开头,譬如如何处理杨过和郭靖的父亲这一对在乡村里闲居的老英雄形象等等。
叶开近照
打破对于通俗文学的偏见,视野会更宽广
问:很多人还是习惯称金庸小说是通俗小说。
叶开:对于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片面理解,是一个严重的偏见。我用了很长的时间来打破这个偏见。实际上,所谓严肃和通俗,应该是近百年来学院派出现后的一种划分。我个人觉得不能拉一派打一派,不能拔高严肃文学,就打压通俗文学。其实我们现在也可以说,四大名著全都是通俗文学,你甚至也可以说莎士比亚是通俗文学。通俗文学能够传下来,就是经典。
我本人在《收获》杂志20多年来,其实都是从事所谓的严肃文学工作,但我现在反而更爱看一些通俗文学作品,不管是武侠还是玄幻,我都喜欢。我曾给中小学生推荐科幻小说,推荐《哈利波特》,有一些语文老师很不屑。但现在,科幻小说已经进入到了中小学语文教材里。所以我们要放弃执念,打破偏见,让我们自己的视野更加宽广。
写小说,是和小说中的人物一起冒险
问:中小学生读金庸,如何从大师那里学到写作技巧呢?
叶开: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我们在这样一个云上交流中,不可能把这个话题说透,所以大家还是要去看我的《修炼好文笔》(笑)。今天简单说说金庸的人物刻画吧,譬如北乔峰,南慕容,还有令狐冲、段誉、东方不败、任我行等,这些人物都非常精彩。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把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和西方一些经典作品中的经典情节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我们可以想象金庸先生对《水浒传》一定是了如指掌,对《三国演义》也是非常熟悉。你也可以把《山海经》中的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放在金庸先生的江湖。他的三山五岳,其实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的武侠版,你也可以说《水经注》《山海经》的一些内容,都进入了金庸先生的写作视野。
金庸先生作品中的这些人物,我觉得他是先有设定的,像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我相信他是把他们进行了脸谱化处理。但我们要强调,有时候脸谱化不是一个坏词。我们在写作中,人物一定要有设定。脸谱化不是说你什么都要能做到,最重要的是,你的人物一定要有局限性。他一定会有一些地方是不行的,他要有失败,他的人格是不完整的。比如黄药师,妻子死了之后,他的人格就不完整了。西毒欧阳锋就不用说了,那又是另外一种有缺陷的人格。
有经验的作家都会知道,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其实就像一位年轻的侠客,他是在江湖中历练、冒险,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一个人不可能设定你的一部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不可能事先设定里面所有的细节,很多细节其实都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自己不断冒出来的。所以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与你的人物一起冒险的过程。
因此呢,一个人物是怎么样塑造出来,他要在如何的场景下发生发展,你还是要在写作的过程中自己去琢磨,然后,跟你的人物一起冒险。所以在写作中,你的人物一定要设定,你的人物性格一定要鲜明,这样呢,在漫长的阅读过程中,读者才不会走神。通常来讲,这些作品一般人们只会记住人物,而不会记住太多的其他。
写作人格,是在不断的写作实践中形成的
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很多人读过很多书,写作还是有障碍。这件事怎么破?
叶开:我在《修炼好文笔》这部作品里,非常强调语感这个问题。但语感不是天然获得的,也不是很多人误解的,哎,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啊——我读书多啊,我一下笔,就如有神助。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我们说学习学习,学和习是两个不同的学习过程,学之后呢,还要习。就像我们读跟写是不一样的,读了并不一定能写,并不是自然而然就会写,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写作人格”这个词,是我个人创造出来的一个表达方式,有点抽象,不太好理解。我简单讲一下,就是写作人格的呈现,是要在我们不断的写作过程来形成的。我长期在《收获》杂志做编辑,有一点发言权。有些作者,他一开始写作总是磕磕绊绊地,不自信,不自如。后来慢慢调整,调整体裁,调整题材,慢慢地就找到了感觉,写起来如鱼得水,那我们就可以说他找到了自己的写作人格。比如有一位作家,他原来写小说是很糟糕的,真的不好,可是后来改成了写文史类散文,就很好了。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