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悲情城市》由陈松勇,李天禄,高捷,辛树芬主演,又名 A City of Sadness / A Cidade da Dor,是导演侯孝贤1989年的电影,全片时长157分钟,这部电影豆瓣的评分是8.9分,十分优秀的电影,本站强烈推荐,本电影质量极高,豆瓣高分已经说明一切,是为数不多的佳作。电影迷必看的电影,快去看看吧,或许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网友蓑笠翁的评价是5颗星
如果谁想对台湾目前的状况有一个非常理性的认识的话,候孝贤的<悲情城市>是必看的.看之前我都没有想到台湾本省人和外省人之间居然会如此仇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仇视已经慢慢转化为台湾人对大陆人的仇视.对这种情况,陈仪需要负最大的责任.其实日本人投降后,台湾本省人是抱着回归中国的积极态度的(影片中那些台湾知识分子动情高唱<流亡三部曲>就是一个例子),可是由于陈仪为首的大陆人在台湾的胡作非为,硬是把台湾人的地方意识给逼出来了,然后由于蒋介石的高压政策进一步恶化.
网友★☆☆☆☆的评价是4颗星
(9/10)很久以前给了这部片子差评,现在看来是我当时的阅历还达不到可以欣赏这部影片。可配合《芙蓉镇》一起看。观看前建议先了解国民党收台初期的缉烟事件和二二八事件,侯孝贤多少默认了观众知道这些历史背景。二二八事件处于旧秩序刚结束、新秩序建立前的混乱局面,总结起来就是兴亡百姓皆苦。台湾人受够了日本人的欺压,于是对中国人有过高的美好幻想,而这种幻想在国民党来临后旋即破灭。大陆军民带去的是歧视、贪污、腐败、打家劫舍……国民党抵台后没有安抚民心、反而一味指责台湾人“奴化”并大加排挤,本片中有句台词对此作了讽刺:“奴化是我们自己要的吗?当初清朝把我们卖掉时、有谁问过台湾人愿不愿意?”对台湾人来说只是刚忍受完日本人的歧视,然后忍受中国人的歧视。现在大陆很多人只嘴巴挂着统一,却依然有日本人和国民党的傲慢。
网友圆首的秘书的评价是5颗星
悲情城市注定是悲情的,但侯孝贤又是不甘于平铺直叙的。没有任何提示的闪回,没有任何铺垫的转折,所有这些都让人惊讶不解甚至烦躁,就像自己经历了一遍却于整个历史仍然无知一样。悲情城市注定是悲情的,但它又与侯孝贤先前的个人悲情完全不同。毋宁说是拷问,是沉重,是绝望,是孩子对母亲的爱与恨。
网友三千岁的评价是5颗星
个人与时代无法割舍而又纠缠不清的关系,林家四兄弟身上烙下了动乱、颠婆琉璃的时代印记。高级的悲情没有眼泪,亦没有歇斯底里,它在神思者原创音乐起来的缝隙里,在人物举手投足之间、在平实甚至平庸的生活角落中。侯孝贤将社会文本素材编排进自己的叙事语境,淹没在温吞、迟缓的节奏里。有苦难,也有困惑,更多的是悲悯以及人物的渺小,时代背景在导演的镜头下不过是画板底色,人物的行为无法点缀苍白的现实世界。悲而不凉,哀而不伤,我看到了努力生活的芸芸众生,只是无力左右自己,似浮萍、又似钟摆,演绎着一代人独有的彷徨。

网友孟浪的评价是5颗星
《悲情城市》是以报告文学《幌车夫之歌》为蓝本创作出的一部史诗电影。本片围绕台湾“二二八”事件前后基隆一个家族的兴衰,讲述了来自大陆的上海帮与当地老帮派、知识分子爱国者与现实政治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悲情城市》故事架构庞大,人物多、事件繁杂,视觉效果也营造得极为精确。影片由许多片段组成,每个片段所体现的时代感有限,但是将它们集结起来,就烘托出那个时代的浓烈气氛。侯孝贤一贯的长镜头和空间景深压缩,让观众像是在旁观者角度看待电影。拍摄则是内外景结合,职业与非职业演员结合,演员的表演内敛、节制,尽量避免了因某种情绪和立场的偏激,因此让观众有思索回味的余地。而片中不同身份、原籍不同的人分别使用闽南语、国语、上海话、粤语,足见国民党接管台湾后,台湾与日本、大陆关系的转折,及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