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虚极子按:如果说“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句诗只是抒发了一下爱欲的难耐,那么当年的葡萄牙人真地把建立永久性对华贸易关系的渴念化为了行动。
在这幅绘制于1564年的世界地图上,除了澳洲和南极洲尚在沉睡之外,其他大洲均已赤裸裸地暴露在欧洲人贪婪的目光下,尤其是那块他们相信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赛里斯国”,渐渐地轮廓清晰起来。

▲ [佛拉芒]亚伯拉罕·奥特柳斯《全球地图》,1564年
“赛里斯国”(seres)意为“丝绸之国”,最早见于罗马帝国时期大科学家托勒密(90-168)所著的《地理学》一书,古希腊罗马人一直用“赛里斯国”来指称“丝绸之路”的发端——中国,后来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依然沿用了这一称呼,所以今天大部分西方语言里关于中国的称谓,如英语的“china”,其词根都是“sino”,即seres的变体。

▲ 中东庭院里的骆驼号称“沙漠之舟”,当年堪称丝绸之路上的“高铁”,它们用高高的驼峰负载着成捆的素丝,既交换着昂贵的奢侈品,又交流着珍贵的文化讯息
[英]约翰·弗雷德里克·刘易斯《“开罗科普特族长家的庭院”之研究》,1864年,木板油彩,630 × 650 × 110 cm
英国伦敦 泰特不列颠美术馆藏
唐代中叶以前,中国通过丝绸贸易在欧亚大陆上辐射着她的影响力,之后又以瓷器贸易在海洋上继续荡漾着她的荣光,china一词也转而被赋予了与瓷器相关的含义。

▲ 明代万历年间传教士利玛窦参与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1602年
曾几何时,东方的中国在欧洲人的想象中是烟涛微茫信难求的“诗与远方”,然而到了16世纪,这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说“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句诗只是抒发了一下爱欲的难耐,那么当年的葡萄牙人真地把建立永久性对华贸易关系的渴念化为了行动。他们“穿越大半个地球去寻找大明”,1557年租借澳门,将此弹丸之地作为中国商品的主要转口港。从此,欧洲商人拥有了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的便捷通道。

▲ 澳门圣保禄教堂(1602-1835)遗址——大三巴牌坊
[德] 威廉·海涅《澳门圣保禄教堂前立壁》,1854年,石版画
在澳门转手的商品里,有一种瓷器始终唱着主角。诞生于景德镇民窑的“克拉克瓷”(kraak),从“隆庆开关”一直到大明朝覆灭,这种浑身装饰莲瓣形开光的青花瓷,以其相较于釉上彩瓷更简易的工序、更低廉的造价和更耐用的品质,热销到欧洲、日本、东南亚、中东甚至美洲的墨西哥。

▲ 明嘉靖(1522-1566)青花盘,直径43 cm
里斯本-伦敦 豪尔赫·韦尔施东方瓷器博物馆藏

▲ 位于葡萄牙里斯本的桑托斯宫有座“瓷厅”,其金字塔形天花板上镶嵌着261块克拉克青花瓷盘
“克拉克”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那么关于它的解释真地像我们经常听说的那般简单吗?下篇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