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黄先生,你别再演戏了,我早就知道你是共产党的探子!”
李莎从腰间抽出了手枪,一把顶在了黄国华的脑门上。此时如果不能小心应答,恐怕下一秒黄国华的脑袋就会开花。他的大脑迅速转动,急速思索着要怎么说才能获得李莎的信任。
最后,他表现出坦荡的模样,甚至用手把枪口抵死——这一举动倒是叫李莎在一时间内无法反应——坚决地说道:“既然你这么不信任我,你就开枪。”
两人对视着,似乎都想从对方眼里读出一些慌张的情绪。最后还是李莎先泄气了,她放下了枪,坦言这只是一次针对黄国华的考验。
女特务秘密侵入中国
李莎的真名叫阿特 · 李莎,她本来是中国人,父亲也是华夏子孙。李莎的父亲名叫李仲辛,出生于长沙。
他年少时,去黄埔军校读过书,后来又到陆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仲辛作为司令侍从参谋,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因为军功显赫,他被晋升为66师师长。
李仲辛的妻子名叫周黛西,是在当地的战地医院里工作的一名护士。自从嫁给李仲辛后,周黛西就一路跟随丈夫,来到前线救死扶伤。
他们俩夫妻,男的打仗,女的行医,在乱世中颇有些“侠骨”。好景不长,李仲辛刚满36岁不久,就葬身在战场上的流弹之下。
丈夫战死沙场,周黛西悲痛万分。而上级给李仲辛的补偿仅仅是将其妻子破格提升为陆军少将,授予她陆军医院护理部主任的职务。
然而,丈夫赶赴前线杀敌是为了保家卫国,并不是贪图国民政府那一丁点的恩惠。周黛西早就把国民政府腐朽之处看在眼里,以前尚且可以忍耐,现在丈夫的死,成为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悲愤至极,对着亲朋好友直言:“如今这种地步,早无人能救国民政府,仲辛的牺牲真的太不应该了!”
1949年,国民党政府率部队撤退到台湾,打算在那里养精蓄锐后再行“反攻大陆”之计。
周黛西对蒋介石之流失望极了,她果断拒绝了国民政府的邀请,带着儿女回到了丈夫的故土——长沙定居。
然而,自从李仲辛死后,周黛西因为思念他,一直郁郁寡欢。长期的抑郁,使得她的身体逐渐虚弱,最后在病痛中结束了生命。
临死前,周黛西将自己的女儿李莎托付给了胞妹周黛莲照顾。她以为自己的妹妹会念在一母同胞的份上,好生养育李莎。
周黛西低估了自己的妹妹。这位胞妹周黛莲是一个军统情报工作者,她将李莎带到了台湾;由于效忠的政府不同,周黛莲开始在内心盘算:她要把李莎培养成一个效忠于党国的优秀特务。
于是,周黛莲开始对李莎不停地灌输“中共是坏人”的思想,她罔顾事实,将许多国民党犯下的罪行安插在共产党身上。
彼时的李莎如同一张白纸,但又有着最为朴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当她听到姨妈对自己讲这些话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信任;谁会相信自己的姨妈是在利用自己呢?
渐渐地,李莎从对中共不满发展成为仇视中共。姨妈欺骗她:自己的父母是在中共的迫害下死掉的,这让李莎更添一层对中共的仇恨。很快,她就答应听从姨妈的安排,进入军统特别训练组织。
李莎为了“复仇”,在训练营里训练时格外认真刻苦。她很能吃苦,一想到自己肩负的“血海深仇”,李莎就巴不得马上冲到北京,将“坏人”们一一杀死。
李莎在训练营里拿到了优异的成绩,她顺利进入了远东情报局,还得到了情报局上司阿特 · 麦克密斯的极度青睐。
阿特为了进一步拉拢李莎,巩固其忠诚,不但准许李莎冠上了自己的姓氏,还将她收为义女,美其名曰“进一步培养”。
在阿特的教导下,李莎不但英文越讲越好,还学到了驾驶、格斗、跟踪等特工技能。此外,她还苦练枪法,几乎可以做到百发百中,被人们视为组织里的“神枪手”。
1969年,国内外时局呈现动荡之势。国外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妄图将这个初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之中;国内由于发展方向和线路不明朗,社会呈现出暂时的不安定。
阿特 · 麦克密斯敏锐窥探到这一情况,他认为这是击败中国的好时机,便主张策划了一个针对毛主席的邪恶计划。
阿特找到李莎,将她伪装成一名菲律宾归国华裔,在国内寻找机会,刺杀毛主席。阿特 · 麦克密斯以为自己的计划天衣无缝、完美无缺,殊不知我国情报部门早就探查到了阿特的背景,对他施与了严密的监视和探听。
情报部门顺藤摸瓜,对阿特的计划了如指掌。为了不引起敌人的警惕,周总理根据情况,亲自做出了周密部署。
周总理找到了一位叫黄国华的年轻人,这人号称“西南最美男子”。黄国华的身世很悲惨,他从小就是孤儿,父母都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但不幸暴露后,双双被国民党射杀身亡。
黄国华被舅舅抚养长大,对国民党反动派充满了仇恨,他立志要干出一番事业,让九泉之下的父母能够安心。
黄国华长大后进入情报部门工作,他在这里学会了好几门外语,一直从事着破译情报的工作。由于年纪正合适,长相又优越,加上懂外语,黄国华被周总理一眼相中,安排他完成破除这场暗杀行动的任务。
可以说,就算不了解任务的具体细节,大家也都知道这个任务非常危险。黄国华不知道自己要和什么人打交道,也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状况,但他有着多年在情报部门工作的经验,自信自己可以应对大多数问题。
周总理巧施计布密防
上级给黄国华安排的新身份是《白毛女》的剧务人员。《白毛女》在当时非常流行,影响也非常广泛。
1966年。我国文化部便组织了芭蕾舞剧《白毛女》在东南亚各国循环的演出,其中第一站就是菲律宾。
黄国华跟随剧团来到了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他从情报部门那里得知,李莎会在当晚前来看戏。黄国华并不认识她,只是在情报中了解到李莎是个美女。
要怎么才能够引起李莎的注意呢?没有想到特别好的办法,黄国华用了最笨的方法:在演出的过程中,他有意走到舞台上,趁着更换道具的空档露了一下脸。这一下,便足以让李莎记住自己了。
演出结束后,黄国华决定再到剧场门口转一转,让在舞台上没有令李莎记住自己的失误在此处得以弥补。
他走到剧场门口,走得很急,全然没有注意到剧场大门外站着一位小姐。刚走出大门,黄国华就差点被这位小姐绊倒了。
只见她一袭衣裙,亭亭玉立在此,真乃绝代佳人。这位佳人慌忙伸出手把黄国华扶住,见他站稳后,才面带歉意说:“先生,对不起!”
黄国华心下动了千百回,暗暗问自己,难道是她!容不得他再多想,不管眼前的这位小姐是不是李莎,黄国华都不能放过机会。
他换上略微猴急的声音问道:“请问小姐是哪里人?家住何地?改日我想登门拜访。”
那位小姐笑得妩媚:“我就是本地人,家住海滨路18号,随时欢迎光临寒舍。”
次日清晨,黄国华便早早来到了李莎给他的地址。他换上了一身全新的西服,还提前去买了一束鲜花。他兴致高昂地来到李莎家门口,二话不说就来敲门,一幅好色先生的模样。
令人意外的是,开门的并不是李莎本人,而是她的保姆。保姆告诉黄国华,李莎外出了,要明天才能回来。
黄国华立刻显露出沮丧的表情,他的殷勤扑了个空,心里不免郁郁。实际上,李莎并未外出,而是一直躲在房间里偷看黄国华的反应。
见他走了,李莎不免好奇问保姆:“你干什么说我不在家呢?”保姆则是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指导她要在与男人交往时,多长一个心眼。李莎听了保姆的话,想了一会,有所领悟。
黄国华依然一大早就来到李莎家门口,这次是李莎亲自为他开的门。她热情地将他迎进了屋,一边走还一边道歉,称自己昨天不在家里。
李莎安排黄国华坐下,为他端上了一盏香茶,又递上了一支雪茄。李莎不紧不慢地介绍起自己来,同时打量着黄国华;他双目炯炯有神,有剑眉星目,嘴唇是坚毅的形状,模样是标准的东方青年。
在被打量的同时,黄国华也毫不掩饰地盯着李莎看,他见过的美女众多,但李莎的气质独到。
俊男美女总是能够找到契机破冰,黄国华凭借自己在情报部的经验,很快就和李莎侃侃而谈。两人聊天聊得很是投入,直到天色渐晚,黄国华才找了一个理由,离开了李莎家。
这下子,轮到李莎沉思了,她不知道黄国华接近自己的目的:是看中了自己的美色,还是有别的意思?难道,黄国华是共军的卧底?李莎很快就打消了后一个想法,毕竟当初是自己绊倒黄国华的。
李莎迅速向上级报告了这件事情,阿特知道后很高兴,他当即表示要李莎利用自己的美色进一步诱惑对方。而黄国华那边也及时收到了西南情报局的指示:一定要把这出戏唱好。
在后来的几天里,黄国华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深情的绅士。他每天都会给李莎送去最鲜艳美丽的玫瑰花,还频频邀请对方一同跳舞。李莎当然是乐得答应,两人之间的“感情”在这样的交往中迅速升温。
黄国华只是表现出被李莎的美色诱惑,但他的内心不曾沉沦。相处得正好时,李莎突然消失了。
黄国华再找到李莎家里,未见其人,只看到门框上有用小刀刻下的“伦敦”二字。事出突然,黄国华立刻向上级汇报了这件事。
在情报部门的帮助下,黄国华很快就知晓了李莎在伦敦的地址,他也明了这又是一次敌人对自己的考察。黄国华决定将计就计,应了李莎那出要他前往伦敦寻找自己的戏码。
黄国华来到伦敦后,全然一副没头苍蝇的样子;这样“深情”的模样,被敌人们的监视记录得一清二楚。
只稍稍过了几天,黄国华便在戏院门口和李莎“偶遇”了,她还是那么落落大方,看不出丝毫遭受过不测的痕迹。李莎拙劣的演技让黄国华再次笃定了自己的内心,确认了她就是一个国民党特务。
当天晚上,李莎就向黄国华摊牌了:“你愿不愿意参加我们的组织,美国远东情报局!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针对中共的首要分子,实行暗杀。”黄国华听罢大喜,他一跃而起:“反共?我一百二十个愿意呀!”
突然间,李莎拔出手枪对准黄国华的额头:“黄先生,你别再演戏了,我早就知道你是共产党的探子!”“既然你不信任我,你就开枪吧!”
黄国华闭上眼睛,一副决意赴死的样子;李莎迟迟没有开枪,思考片刻,她垂下了顶在黄国华脑门上的手枪。
黄国华大胆破刺杀局
正式被李莎引进远东情报局后,黄国华深感自己还有一场硬仗要打。虽然此时自己已经通过种种行为获得了李莎的信任,但她的上司——阿特 · 麦克密斯却是一个不好对付的角色。
他一上来就怀疑其黄国华的身份,认为对方不是国民党将领黄复生之子。好在情报部门将黄国华的假身份做得滴水不漏,任凭阿特再怎么探查,也无法找到证据印证自己的猜测。
阿特安排黄国华进入训练场练习;这里的项目黄国华再熟悉不过了,但为了博得前者的信任,他还是装出一副不甚熟悉的模样。
他像新人一样频频犯错,假装自己是在不断的训练中“成长”。他“努力”的样子被阿特时刻看在眼里,阿特越是赞扬他,他就越暗示自己要保持警惕,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犯下大错。
时间飞逝,转眼就到了1969年夏天,黄国华终于完成了培训。此时阿特察觉到中国内部形势不算稳定,他认为这是一个击破中国的好机会。
阿特策划了一出刺杀毛泽东的行动,并在一个夜晚秘密召见了李莎。他告诉李莎:“黄国华是执行‘69101’计划最合适人选,我想你们应该在出发前把婚结了。不过,大功告成后,你打算怎么办?”
李莎听罢,只说了四个令人胆战心惊的字:“将他干掉。”
在麦克密斯的安排下,黄国华与李莎举行了婚礼。新婚没几天,李莎突然向黄国华哭诉:“我恐怕是活不成了,上级要我去刺杀毛泽东,我哪有这个能耐呀?”
黄国华看着她的表演,稍加思索说:“能耐我倒是有,但不知上面有什么具体安排。”“你只要在天安门广场把一块里面装有定时炸弹的金表送给一位能上城楼的贵宾,让他带上去,我们就大功告成了。”
1969年9月15日是美国定下的执行任务的时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惠勒和空军司令部情报部长托里安特费策划李莎与黄国华均身着中国流行的学生装,带上无声手枪和密码箱,前往中国。
在临行前,李莎和黄国华商定从公海低飞,途经北部湾往西,进入中国上空,再攀高一万米后进入十万大山,在中越边境处跳伞降落。
李莎选择这条路可谓煞费苦心,她知道中国境内有许多雷达密布。为了躲避这些雷达,她只能绕远路而行,方能够保证自己的计划万无一失。
在飞机上,黄国华拿出了一瓶纯净水,自己先喝了两口,又问李莎喝不喝。李莎见他已经先喝了,心中虽然有防备,但也被这一举动消除得差不多了。
她接过黄国华手中的水瓶,放心大胆地喝了下去。然而,这瓶水中早就被黄国华下了药物,喝罢能令人昏睡五小时之久。黄国华也喝了水,却没有昏倒,这是因为他已经提前服下了解药。
李莎喝下水后,愈发感到困倦,她意识到自己刚刚喝下的水有问题,心中立刻警铃大作。但凭借自己的意志根本无法战胜药物的强大效果,李莎很快就陷入了昏迷。
黄国华见李莎昏死过去,从包里拿出绳子,将她紧紧绑住;又拿出胶带,在她嘴巴上狠狠缠绕了几圈,让她彻底没有了说话和呼救的可能性。
做完了这些,黄国华偷偷来到驾驶舱。这里的驾驶员对机舱里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还在认真地开着飞机。黄国华来到飞行员贝特的身后,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其制服了;他联系了上级,将飞机降落在昆明附近的机场。
这样一来,李莎与贝特还没能顺利完成任务,就梦幻一般地变成了我党的俘虏。见一切事情都搞定了,黄国华才放心大胆地打开了密码箱,取出了金壳手表中的定时炸弹。
李莎在面对审讯时,全然没有国民党的“风骨”,她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供认不讳。然而,她怎么也不敢相信黄国华只是在配合自己演戏,于是要求面见黄国华。她想不到的是,自己不可能再见到黄国华了。
原来,完成任务后,领导将黄国华置身于安全屋中,万般叮嘱他 “千万别露面,以防不测。”可是时间一长,黄国华还是不能忍受被困住的寂寞。
他经上级领导批准,得到了一个在公园散步的机会。黄国华很珍惜这个机会,在公园散步时,他只专注于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却忘记了保护自己的安全。
公园四周早就埋伏着一群杀手,他们在这里足足等了七天,终于等到了黄国华出门。
虽然黄国华有些戒心,但抵不过敌人行动迅速;“砰砰”两发子弹射出,黄国华应声倒地。尽管人们很快就将黄国华送达医院抢救,他依旧不治身亡。
黄国华的父母也死于敌特的枪口之下,他的死法与父母如出一辙。虽然英雄报国而死,但黄国华与其父母在九泉之下再相见时,一定能够自豪说出,自己阻止了举世骇惊的重案。
李莎一生机关算尽,终是算中了一件事情,那便是“将黄国华除去”。
李莎在与黄国华的相处中,不能断然说两人全无感情;如果李莎得知,是自己布下的杀手将黄国华杀死时,一定是惊愕的。
黄国华一生勇敢,他肩负重大的使命,只身投入敌方大本营中,这般勇气足够让人心生震撼。但英雄的结局竟是如此,不禁让人可怜可叹。
参考文献:69101”密杀令始末--《党史纵横》2011年04期